海盐县武原街道种粮大户现状和发展对策

2013-01-25 10:05朱培英叶尧良沈毛毛张珠明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大户种粮街道

朱培英,叶尧良,沈毛毛,张珠明

(1.浙江省海盐县武原街道农技水利服务中心,浙江海盐 314300;2.海盐县农作物管理站,浙江海盐 314300)

海盐县武原街道位于海盐县东部,系县人民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街道区域面积88.33 km2,人口16.86万人,其中新居民4.9万人,现辖21个社区居民委,17个行政村。街道耕地面积2 867 hm2,常年晚稻面积在1 667 hm2左右,小麦面积在1 267 hm2左右。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人员不断增多,耕地逐步向种粮大户集中,种粮大户数量逐年增加,种植规模不断扩大[1-2]。

1 现状

1.1 数量不多,面积小而散

据统计,2012年武原街道有种粮大户20户(承包1.33 hm2以上水田),其中6户为本街道大户,14户为外省、县大户,合计面积221.00 hm2,占全街道耕地面积的7.7%,占晚稻种植面积的13.3%,户均面积 11.05 hm2。其中,1.33~3.33 hm25户,计 12.73 hm2;3.33~6.67 hm25户,计 25.43 hm2;6.67~13.33 hm25户,计45.50 hm2;13.33 hm2以上5户,计128.33 hm2,最大一户为45.80 hm2。这些大户承包的地块大多较分散,极少集中连片,有一个大户11.80 hm2承包地,跨越4个村,多数大户承包的田块跨越2个村,分散在5个点以上。

1.2 设施装备少

在这20户种粮大户中,只有承包面积最大的一户拥有较多的农业机械设备,有联合收割机2台,插秧机3台,拖拉机4台,开沟机2台,电瓶运输车2台,还有晒场700 m2和仓库500 m2等设备。另有2个大户各有1台收割机,2个大户各有1台拖拉机,其他大户都没有机械设备,有的甚至连仓库和晒场都没有。

1.3 效益不高

一方面,由于大户田间管理没有普通农户精细,因而单位面积上谷物产量和收益低于普通农户。据对种粮大户2012年经济效益摸底调查,晚稻平均产量8 040 kg·hm-2,净收入6 477元·hm-2;小麦平均产量3 375 kg·hm-2,净收入1 252元·hm-2,合计净收入7 730元·hm-2。而普通农户晚稻平均产量8 655 kg·hm-2,净收入14 322元·hm-2;小麦平均产量4 320 kg·hm-2,净收入2 693元·hm-2,合计净收入17 015元·hm-2。另一方面,由于种粮大户规模普遍较小,因而规模效益也不高。据测算,2012年种粮大户户均净收入8.54万元。若以1对夫妻常年从事田间生产计算,则人均年收入4.27万元,仅比打工收入略高。

2 发展阶段

2.1 自发形成阶段

1998年第2轮土地承包时,种田还要交农业税和“三上交”,农民种粮收入较少,部分农民认为种地不合算,纷纷选择外出打工,一些农户放弃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由村民委接收土地。在这种形势下,有些农户认准规模经营的路子,以较低的价格承包土地,当时武原街道便出现了4个种粮大户,面积都在6.67 hm2左右,土地承包款仅为完成国家农业税税赋。

2.2 政府引导推动阶段

2003年起,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如浙江省2003年起对粮油种植户停征农业税及2005年全面停征农业税,2004年起对粮油大户进行直补;另一方面,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土地向承包大户、种粮能手集中;再一方面,随着个体私营企业和二、三产业经营户的快速发展,一些农民收入高了,自愿放弃土地经营权。因此2003年后种粮大户数量增加较快,面积也不断扩大,大户发展进入快速增加阶段,一些外来大户也陆续进来包地种粮,此时期武原街道形成种粮大户16户。

2.3 稳定巩固提升阶段

2008年以后,随着各级各类强农惠农补贴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加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的逐年上涨以及农户对土地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不但种粮大户获得的实惠越来越多,种粮积极性越来越高,对土地流入的热情不断高涨:同时普通农户也觉得土地越来越珍贵,种粮越来越轻松,对土地流出的热情越来越低。因此,此阶段土地流转费用不断提高,流转难度越来越大,流转面积趋于稳定,大户发展进入稳固阶段。在此基础上,在政府有关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一些大户注册成立家庭农场,成为市场经营主体。据统计,至2012年底已有7户种粮大户转型成为家庭农场,以法人身份而非自然人身份投入到农业生产经营中。

3 制约因素

3.1 土地承包

一是土地流转不规范。农户之间仅口头协议,未按程序办理流转手续,导致土地租赁、使用关系混乱,矛盾较多;二是土地流转难度加大,土地长期承包困难,农民守地意识较强,尤其是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即使老弱病残的农民粗放经营也有利可图,导致土地流转困难;三是土地流转价格不断上涨,承包期限短而不稳定,大部分合同 (含口头协议)一年一订,大户难以有长远打算,稳定性极差,短期行为明显,如不愿购置大型农机具及对必需的基础设施进行投入;四是大户种植的承包田块难以集中成片,既不便于管理和机械化操作,又增加生产成本。

3.2 种粮大户自身素质

武原街道种粮大户文化程度不高、年龄普遍较大,街道20个种粮大户中只有3个有初中文化程度,其他只有小学或初小文化程度,平均年龄51.1岁。受教育水平和年龄制约了个人经营能力提升,许多种粮大户对于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技术接受能力不高,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明显不足,而且后备接班力量不足,对种粮大户梯队建设提出了挑战。

3.3 仓储、整晒、烘干等难题和环节

近年来,粮食市场价高于国家保护价 (只有国家订购粮有价外补贴价格稍高,但国家订购粮的数量有限),加上需要雇用运输车来卖粮,运费也是不小开支,费力费时又花钱,还面临压级、压价、压秤等问题。基于以上原因,种粮大户很少到粮库去卖粮,往往选择将稻谷卖给上门收购的粮贩子。一个大户6.67 hm2水稻全部收割后一般有50 t多的稻谷,刚收割的粮食水分高,农村晒场面积有限,难以及时整晒。大户缺乏烘干、仓储设施,稻谷基本都以露天的形式存放,无法较长时间保存,一般只能将稻谷立即出售。上门收购粮食的商贩正是抓住大户没有仓储条件,急于出售的心理压低粮食收购价格,降低了大户收益。

3.4 粮食生产风险

农业是典型的风险行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最大,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病虫灾害仍然严重威胁着粮食生产,这直接影响着种粮大户的收益。虽然近几年粮食生产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但当真遇到灾害时保险又赔不了多少,如2011年小麦收获时遇到连续阴雨天,许多大户眼巴巴望着麦子烂在田里颗粒无收,保险理赔无从谈起;2012年小麦普遍发生赤霉病危害,保险理赔也是不了了之。

4 建议

4.1 加强对耕地流转的引导,建立合理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

要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入市场,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把农业从家庭分散经营转向适度规模经营。政府在搞好土地有效流转中,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土地,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和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二要科学制订发展规划,因地制宜,选择灵活的土地流转方式,引导承包户调整结构,实施连片经营;三要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有效监督和规范管理,使土地流转顺利、健康有序地进行。

4.2 加强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

保持农业有效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是一家一户能办好的,是理应由政府投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应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并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机制,确保水利建设、设施管养维护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

4.3 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有关部门要针对农资市场放开后,经营渠道繁多,价格比较混乱,违法现象比较严重,管理比较困难的情况,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要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加强对化肥、农药等农资和种子的出厂以及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4.4 加大种粮扶持力度

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一要继续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并加大对农机具购置的补贴力度;二要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引导农民种植效益高的品种,选用适用先进技术;三要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四要大力培育发展粮食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创立粮食品牌,提高粮食产品的附加值,保障和增加农民收入。

4.5 努力解决大户仓储等难题

乡镇和村级组织应积极主动为种粮大户排忧解难,为整晒有困难的大户提供翻晒场地和临时仓储存放地;推广粮食烘干设备,转变粮食干燥主要靠自然日晒为主的方式;引导、支持、鼓励粮食企业利用仓储和运输优势,创办“粮食银行”开展代储业务,对种粮大户的粮食进行专仓专人保管,确实解决种粮大户的仓储难题。

4.6 种粮大户自身要加强学习

种粮大户要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常用的机械操作使用技术,加强大户间的相互交流、信息沟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要注重后备力量的培养。

4.7 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生产主体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生产主体,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家庭农场作为经营主体而非自然人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今后必然会有财政、信贷、保险、经营、服务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出台,因此建议有条件的种粮大户及早成为家庭农场,这既是农业社会化生产的必然,也是种粮大户自身发展的需要。

5 几个问题的探讨

5.1 适度规模问题

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加快推广农业科技,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多大面积为适度,目前尚无定论。从武原街道种粮大户的规模和效益分析看,在现有条件下,我们认为13.3~20 hm2的水田面积是一个适度的量。面积太小,体现不了规模效益;面积太大,则种管力不从心,难免粗放经营,以致降低单位面积产量和整体效益,也难免出现转包现象。

5.2 防止非粮化和非农化倾向

近几年效益农业、设施农业的发展如火如荼,难免对种粮大户产生一定的心理冲击。为此,一方面要规范土地流转,在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时明确土地的粮食生产用途;另一方面,有关农业、经营管理部门要加强巡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并纠正;第三,探索粮、经结合的高产高效生产模式,解决政府要粮与农民要钱的矛盾。

5.3 摆正本地大户与外来大户的关系

客观地说,外来大户的到来,对接盘零星土地、避免抛荒、增加粮食供给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在本地大户中产生鲶鱼效应。但种粮大户发展到现在,外来大户只注重产出、不注重投入,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弊端日渐明显。因此,地方在制定政策时,应注重对本地大户的培养和扶持,逐步减少外地大户的数量和规模,多打造“永久牌”的粮食生产中坚。

[1] 赵兴泉.浙江省种粮大户概况及其发展对策的探讨 [J].浙江农业科学,2006(5):485-488.

[2] 吴早贵,袁敏良,张文松.龙游县种粮大户发展情况调查[J].浙江农业科学,2013(1):13-16.

猜你喜欢
大户种粮街道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热闹的街道
画画就如种粮
街道生活
船祸
风居住的街道
技术营销要抓住种植大户的“痛点”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