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下”解答两例

2013-01-29 01:40姚彬彬
博览群书 2013年3期
关键词:隋炀帝朱子朱熹

○姚彬彬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与本土文化相互影响涵化,儒教的性善论、道家的本真论等社会主流思想,无形中影响了中国佛教思想的走向。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人(大恶人)亦能成佛”等说法不胫而走,即有儒家的影子在。

隋朝天台宗兴起,忽然提出来了一个“性具善恶”的说法,认为佛性中也可以包含恶的成分。在佛性至善说如风偃草的环境下,凭空冒出这么一个命题,不得不让人觉得有些突兀。在天台宗诸僧的那套义学体系里,“一念三千”之类的繁琐哲学似乎也能去解释:“三千”里面不仅包括三乘法界等“善道”,也包括地狱饿鬼畜生诸“恶道”,既然恶道也在“一念”里,自然“性”也有恶了。绕了几个弯后,虽然勉强说通了,但总觉得实在像是完成一篇先确定了结论的作文,着实费劲得慌。所谓的“性具善恶”,在天台体系中恐怕更像一个“鸡肋”罢。

不过,如果我们放开眼界,跳出通常所谓的“哲学思维”的文字游戏之外,也许会有点意外发现。

天台宗的实际开宗者智顗,在当时算是一个“国师”级的人物,那个“屠弟弑父的暴君隋炀帝,竟也是他的受戒弟子,二人相交莫逆。但炀帝做的那些事情,也实在太过“臭名昭著”,当师父的,总要给找点理由粉饰。根据周一良在《佛家史观中之隋炀帝》一文中的研究,智顗就炀帝的所作所为辩护道:

如此等事,皆是大士善权现化,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众生根性不同,入道有异,一逆一顺,弘道益物。示行无间,而无恼恚。阇王现逆,为息恶人令不起逆(《观无量寿佛经疏》)

这是用佛经中弑父的暴君阿阇世王来作例子,“大士”的意思就是菩萨。这是说,从世俗角度看,也许是作恶多端的帝王,但其实正是菩萨现身说法来教化众生,告诉你哪些事情是坏的,这些坏事是菩萨的慈悲,有意起到一个反面教材的作用。显然,经过智顗的诠释,隋炀帝的所作所为,跟阿阇世王一样,也自然可算是“大士善权现化”。既然连菩萨也可以心安理得地做坏事“现逆”,佛性中可以包含恶,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性具善恶”这一命题的成立,有了智顗大师在世俗生活中与隋炀帝的交往,也就不难理解了。

现代新儒家牟宗三,平生推崇宋明儒学中的陆王心学一脉,对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思想,很不以为然。他说朱子的学说在儒学中的地位乃是“继别为宗”或“别子为宗”,几乎就差定性为“异端”了。一般学究见此,便从学术渊源上推论,牟的老师是熊十力,熊先生推崇陆王,不能不影响到其弟子。

这恐怕有点见其一不见其二。熊先生推崇陆王心学不假,但也从未说过朱熹什么坏话,诸如他说“朱子说理在物,阳明说心在理,二者若不可融通。其实,心物同体,本无分于内外”(《读经示要》),很有点不偏不倚的味道。况且,熊先生的另一弟子唐君毅,也从不排斥朱子,他认定朱子与先秦儒家及宋明其他儒者,并无本质上的差异,而仅有工夫进路及所论重点的不同。如此看来,排斥朱熹,只能算是牟宗三的个人价值取向而已,岂能归罪于师门?

二十几年前,已故的任继愈写了一篇回忆老师熊先生的文章《熊十力先生的为人与治学》,里面不经意间爆了一条有关牟宗三的猛料。任老说:“先生讲过像×××,人很聪明,可以成器,他就是爱嫖,这也成不了大器(据说此人现在台湾)。”当时,很多知情者都还健在,一看便知道,这说的是牟宗三。后来,任老在接受访谈时,明确确认了就是他(《任继愈对话集》)。据说,牟宗三知道后,很是抓狂了一阵。昔年的文人细行不检,所在多有,自不必深责,不过从这件事也可看出,牟宗三当年恐怕并非“偶涉花丛”,这应该确为他的一大“爱好”,以至于江湖上传得沸沸扬扬。

显然,牟宗三的性情,应该不是板起面孔的理学家,而更近一个“风流才子”。但朱熹平素以身作则的,呆板得几乎不近人情。陈荣捷在《朱熹》一书中讲:

因其特重礼教,是以态度严肃。有学者每相揖毕,辄缩左手袖中。朱子曰,“公常常缩着一只手,是如何也?似不是举止模样。”小童添炭,拨开火散乱。朱子曰,“可拂杀了。我不爱人恁地。此便是烧火不敬。所以圣人教小儿洒扫应对,件件要谨。某外家子侄,未论其贤否如何,一出来便齐整。缘是他家长上元初教诲得如此。只一人外居,气习便不同。”《语类》尚有多条,表示其态度之严正者。

连人家的某些习惯性小动作,甚至孩子拨弄一下火盆,朱熹都要上纲上线地责备一番,实在是严肃得有些可怕。这恐怕也正是他对“存理灭欲”理念的躬行实践。

以“风流才子”牟宗三的为人来说,自不能与这种风范相投和,也在情理之中。在朱熹身上,牟氏也恐难找到维持自己为人方式的理据和契合点,如此难免会有意无意地拒斥;反倒是陆王心学后期的“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之类的说法,才应更能让牟先生心安理得。

马克思有句过去经常被引用的话:“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其实,就哲学而言,往往也可以这样。惜乎当今某些学者,对于所谓“时代性”啦,“局限性啦,完全不管不顾,觉得“真理”就在于兹从文本中进去了,却出不来。所以,往往即使是一些简单的问题,也会被渲染得云遮雾罩,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个时候,最好还是重温一下马克思的教诲从“形而下”来看“形而上”的问题,反倒更清楚明白一些。

猜你喜欢
隋炀帝朱子朱熹
小金鱼
多肉
朱子涵 叶子衿
春日
“崇苏热”中的“冷批评”——朱熹苏轼论的文化学考察
隋朝末年的“奇人”宇文化及
隋朝“江都之变”风云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李渊起义
驴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