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微细,但欲寐”临床体会

2013-01-31 08:06张正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张仲景病证温阳

张正标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开封475004)

“脉微细,但欲寐”临床体会

张正标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开封475004)

不寐;阳气虚弱;温阳益气

不寐类病证在《黄帝内经》中称为“不得卧”、“卧不安”、“卧不得安”、“不得安卧”、“不卧”、“不能卧”、‘少卧”、“目不瞑”、“夜不瞑”、“不夜瞑”和“不能眠”等,上述称谓有两个含义,即不能安卧和不能安眠。不能安卧之义宽,可指他病所苦不能安卧之症,又指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寐病证,《黄帝内经》中诸多有关不寐的论述都存在上述两种含义的混用。

“脉微细,但欲寐”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少阴病提纲,是病人阳气虚弱,精神萎靡不振状态的描述,同时也显示出了病人想寐而不能熟寐的一种状态,也属于不寐病范畴,是对阳气虚弱不寐的一种经典描述和高度概括。本人临床对久病阳气虚弱不寐采用温阳益气之法,自拟温肾化痰安神汤临床效果显著。

自拟温阳化痰安神汤组成:黄芪30g,炒白术15g,茯苓15g,怀牛膝15g,淫羊藿10g,当归15g,川芎12g,丹参20g,炒枣仁30g,陈皮12g,清半夏15g,辨证加减:痰湿重者,加苍术10g,石菖蒲10g;血瘀重者加红花10g,桃仁10g;阳虚畏寒重者加肉桂6g等。

病例1:李某某,男,40岁,2010年3月18日初诊。寐差10余年,整日精神不振,似欲睡但不能入睡,饮食少,神疲乏力,大便偏稀,面色暗,浮胖无泽,追诉年轻面部痤疮,反复服用清热解毒苦寒药品,查舌淡嫩暗,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微细。辩证为脾肾阳虚,痰湿内盛,心神失养而致不寐。治则温阳益气,化痰心神。方药自拟温肾安神汤加巴戟天10炒杜仲10。日1剂,水煎服。服用12剂后,病人睡眠明显好转,白天精神也有好转;辩证加减60余剂,睡眠基本正常,精神体力基本正常,10余年的寐差治愈后病人心情非常高兴,面色也变得荣润有光色。

病例2:张某某,男,48岁,2009年11月22日初诊。寐差20余年,时轻时重,近半月来无明显原因入寐易醒,白天头脑不清,昏昏欲睡,腰酸乏力,畏寒,饮食一般,二便一般,查舌质淡嫩暗,体胖大有齿痕,脉沉微细。中医诊断:失眠。辨证:脾肾阳虚,痰瘀闭窍,心神不安。治则:温阳益气,化痰活瘀,通窍安神。方药:自拟温肾安神汤加肉桂、红花、桃仁、远志各10g,石菖蒲12g。日1剂,水煎服。服用10剂后,病人睡眠明显好转,白天精神明显好转。辩证加减80余剂,睡眠基本正常,脉较前明显和缓有力,舌较前明显红润,舌体胖大明显缩小,舌边齿痕消失。近2年来病人时有情绪不稳而寐差,但均遵前方加减服中药后而愈。

讨论

《扁鹊传》云:“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道少”。《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经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为什么说“尚未能十全”呢?虽然“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必须“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才能达到,但治疗方法上,也有探讨的必要。临床上要提高疗效,不研究新的方法,不筛选新的药物,依然信守着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汗、吐、下、消、补、和、清、温八法,不重视法外之法,方外之方,是谈不上发展的。

《黄帝内经》以“营卫失度,阴阳失衡”为理论体系的核心解释睡眠的生理病理,如《灵枢·营卫生会》日:“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灵枢·口问》日:“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大惑论》日:“卫气不得人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人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可见卫气的正常运行是正常睡眠的基础,当“卫阳不得人于营阴”,“营卫失度,阴阳失衡”时,则会产生睡眠障碍,发生不寐类病证。

张仲景对不寐类病证的认识源于《黄帝内经》,在《伤寒杂病论》中对于不寐类病证主要以“不得眠”相称,由于他病所苦而引起的不能卧眠者,如大承气汤证的“喘冒不能卧”等,张仲景均以“卧”称。虽然其中仍然有“卧”与“眠”的混用,但不得眠或不能眠的指向性则较为准确清晰。

张仲景对不寐类病证的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核心,重视整体观,注重情志致病。其治则主要有调整脏腑气血阴阳、补虚泄实;治法则根据气血阴阳失调而随证治之,如安神定志,补益虚损,清热降火,祛湿化浊,疏肝解郁,化痰去实等。

阳虚不寐常见中老年,病程一般较长,多种安神药物应用不满意,病人十分痛苦,该证型不寐包括阳气虚以及常伴有由阳气虚弱所致痰浊、血瘀等病理因素所致。临床以面色恍白、神疲乏力、寐浅易醒为主要特征。该证型因阳虚日久,气虚不化,而痰湿内盛;气虚不行,血脉不畅,瘀血内阻。自拟温肾化痰安神汤温阳益气、化痰活瘀、通窍安神。方中黄芪、怀牛膝、淫羊藿温补脾肾之阳气,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化痰;当归、川芎、丹参调畅气血、活血化瘀;枣仁养心安神,诸药合用温补阳气,化痰活瘀、开窍安神。本人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阳虚不寐临床多有常见,只要认证准确,用药到位,效果十分明显。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失眠症(不寐)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医药在防治此类疾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对于不寐类病证的论治,张仲景承袭《黄帝内经》的相关理论,并加以弘扬光大,源于《黄帝内经》而高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不寐病机为或虚(气血阴阳脏腑亏虚)、或实(热邪、水湿、痰瘀、腑实),辨治从虚实两端人手,注重标本缓急,分别施以补益气血阴阳,或清宣郁热,或滋阴清热、或化浊逐痰、或水热并治等法,创制多首治疗不寐之效方,开拓不寐辨证论治之先河,吾情须以继承发扬,但古方今用应注意灵活变通。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9.003

1672-2779(2013)-09-0006-02

韩世辉

2013-04-01)

猜你喜欢
张仲景病证温阳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露已冷 草木在喊固本温阳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藿芪温阳丸醇提部分提取工艺的优化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
善良的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