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史家之笔法,作现代之史传——解读《落日》的史家内涵

2013-01-31 12:01俞映红
中学语文 2013年10期
关键词:史家笔法落日

俞映红

[作者通联:浙江湖州中学]

《落日》是朱启平先生于1945年9月2日有幸在现场观看日本投降仪式后写成的一篇通讯。通讯属于新闻,但与简洁的消息不同,它是一种新闻故事。它允许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描写、议论、抒情,它的语言更生动、活泼、形象,更能体现作者的风格,这就更能显示作者的写作水平。《落日》在当时全国最著名的报纸和舆论界的代表《大公报》上发表后轰动一时,被认为是该报最佳国际通讯之一,是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仪式通讯类作品的“状元之作”。笔者认为《落日》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主要是因为朱启平先生以史家之笔来记载这段历史,以史家之精神来看待这段历史。

梁启超曾说:“西哲有言‘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①新闻写作和记史的基本要求一致,即对事实进行客观的记述。本文记载的又正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因此朱启平先生在本文的写作中巧妙地运用了史家的写作技法,即“史家笔法”。

一、“史家笔法”——本文的写作技法

史家笔法一:“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准确生动地报道现场。

《礼记·玉藻》记载:“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这虽然是表示天子之事无大小,一言一行均成典范之意,但客观上却成了史家实录之根源。蔡元培在为“新闻教育界第一位大师”徐宝璜写的《新闻学》一书所做的序中说:“余惟新闻者,史之流裔耳。古之人君,左史记言,右史记事,非犹今之新闻中记某某之谈话若行动乎?”这正说明新闻纪实与记史的实录是相通的。而通讯作为新闻故事,还应该生动地再现场景和细节。

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便清楚地交待,“我”在“距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日本签字投降”。这“两三丈”的距离,证明作者亲眼看到的事件,听到的话语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先入为主,留下真实的印象。而在8点半,随着乐声大起,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达时,作者不厌其烦地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记录了各国代表不同语言的欢声笑语和他们身着的各种色彩的整洁耀目的服装,真实生动得仿佛将这个欢快热闹的场景播放给了读者观看,真有“如在目前”之感。胜利者饱满昂扬的情绪与下文日本代表团到达时的“乐声寂然”,日本外相重光葵“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跷一拐”的狼狈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如电影镜头的转换一般真实自然。

这样的“实录”在文中处处可见,包括环境描写;对签字场所的描绘;麦克阿瑟命令日本代表团在指定地方签字时的表情神态;日本代表签字时的情形等,这些内容都很好地体现了本文的准确和生动与史家笔法的实录性是一致的。

史家笔法二:“春秋笔法”——寓论断于叙事。

记录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仅仅是生动真实的报道,是不能满足国人的情感的。朱启平先生在晚年与老友谈及当年写作《落日》的情形时说:“在密苏里号军舰上,有各国记者参加受降仪式。我想我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来写好这篇报道。”

中国人的情感是什么?自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以来,这十四年中,中国人民无时不渴望将日本侵略者赶出领土。今天终于等来了这一时刻,这该有多么喜悦!看到日本侵略者失败时的狼狈样又该有多么痛快!这篇通讯如果不想让国人失望,就一定要体现这种强烈的情感。而体现这种情感,也是作为中国人的朱启平的一种内在要求。

要很好地表达这种情感,但新闻又要以记录事实为主,这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作者借鉴了史家笔法中的“春秋笔法”,将丰富的情感藏于事实之中,将两者很好地协调起来。春秋笔法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孔子编写的《春秋》,在记述历史时,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作者主观看法,所谓“皮里阳秋”“微言大义”。

1.“熟人”“重逢”了

日本代表团到来后,投降仪式即将开始。全世界人民都敛声屏息地等候着这一胜利时刻的到来,只余海风猎猎,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衬出各人心中的万千复杂情绪。日本代表重光葵和梅津美治郎都是中国人民的老对头。重光葵当年在中国的领土上阅兵时是何等的耀武扬威,梅津美治郎当年逼迫何应钦签订“何梅协定”时是何等的穷凶极恶,恐怕国人一看到这两个名字便已想到了当年的旧事,愤慨不已了,作者特意把他们都称作是我们的“熟人”,如今在投降签字的时候“重逢”了,在作者这样反语讽刺的如神之笔之下,国人郁积胸口的一口气倾吐而出,定会为这两个词拍案叫好!

2.头顶上飞过的战机

在“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这一日本人辩驳不得的事实中,日方代表将要登上不起眼的小艇离开时,美制轰炸机在隆隆的机声中“黑影簇簇,蔽空而来”。这是有意的示威还是无意的安排?国人定会选择相信是一种有意的布置。密密麻麻的轰炸机从这些即将灰溜溜地离去的失败者的头顶飞过,磅礴的气势对这些失败的侵略者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威压,要让他们见识胜利者的实力,要让他们再也不敢轻起挑衅侵略之心。

朱启平先生将以上两种史家笔法化用在自己的新闻通讯的写作中,使文章既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场景,又寓褒贬在不动声色中,引起中国人民的共鸣,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二、史家精神——作者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责任感

如果仅仅是写作技巧上的高超出众,《落日》即便令人心大快,也难以压倒群雄,取得“状元之作”的荣誉,而朱启平先生忧国忧民,以国家进步为己任的爱国之情才是这篇文章成功的关键。

梁启超:“西哲有言‘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故治此业者,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史家之精神为何?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也。”②史官记史,是为了使统治者能“以史为鉴”,以达到固国安邦之目的。优秀的新闻通讯作者也应有此责任感,应有史家“鉴既往,示将来”的精神,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关照事件,使事件具有历史意义。

朱启平先生便是一位优秀的新闻记者。他是一个敏感的人、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他站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上,有了自己的深刻感受。本文被收于“永志不忘”这一专题中,正是因为体现了作者的这种历史责任感。

1.“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这一幕虽然简单,却是无数志士的鲜血换来,所以庄严肃穆,永志不忘。而只有牢记这一幕,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自强不息,才能使中国变得更强,走得更好。

2.“我猛然一震,‘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9点18分。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九·一八”!这个时刻对于饱受日寇侵略摧残的中国百姓来说永志难忘。“九·一八”这组数字,对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是有刺激的,作者着意在这个数字上做文章,是希望国人牢记耻辱,追忆这些年来无数的辛苦历程,以此激励自己。14年前的这个时刻是屈辱的开始,如今终于又在这个时刻以日本侵略者的失败告终,这种巧合,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宿命。所以说“天网恢恢,天理昭昭”!

3.“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日本虽已投降,但当时我国国势犹弱,还是处于内乱不息,百姓困苦的状况,这段话实在是语重心长,有感而发。在这个转折性的时刻,我们以后的路该如何走,是每个中国人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作者的这段文字,总结历史,展望将来,思考着中国的出路,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继承的史家精神,表现了他的忧国情怀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这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有启示作用,就是今天,依然有它的现实意义,正因如此,这篇通讯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大公报》的编辑、朱启平的前辈徐铸成先生认为“记者应有这样的抱负:作一个现代史家”。③一个现代史家,就是继承史家的实录精神,褒善贬恶,就是以历史的高度去关照现实,坚持正义。朱启平做到了这些,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名篇。

—— ——

注释:

①②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见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③徐铸成:《新闻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猜你喜欢
史家笔法落日
身边雷锋
“《明英宗实录》诽谤景帝说”考释——兼论明代史家史权意识的复苏
论杨衒之的生平仕履与史家意识
几多笔法写思情
笔法与临摹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大漠落日
落日
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