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语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2013-01-31 22:28刘京雷
职教通讯 2013年9期
关键词:理论课实效性政治

刘京雷

优化课堂教学语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刘京雷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点,教师要充分展现本课程特有的教学语言特点:明确的思想性、高效的教育性、强烈的感染性。通过构建专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引入情感教学语言模式等方式,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语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实效性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大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进行思想交流、知识交互的主要载体。可见语言在传承知识、激发学生求学激情、唤起学生丰富想象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政治觉悟、锻炼能力3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要达到课堂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完美结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语言这一重要载体。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往往注重教材内容的讲解,忽视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这在一定层面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产生了影响。要想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于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语言,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表达能力来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一、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没有活生生的、深入人心的动人语言就没有学校,没有教育。语言就仿佛是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1]思想政治教育由低到高发展规律分为环境熏陶、社会倡导和理论灌输3个层次。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属于第三个层次即理论灌输,这是一个系统的、深刻的、有序的理论灌输。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不同,该课程是师生在课堂上进行相互心灵沟通、思维碰撞以及信念塑造的一个过程。必须依靠教师通过恰当的课堂教学语言,把教学内容完整、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可见教师运用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劣是评判大学生能否最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语言是能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欢、受益终身并内化外行,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内涵及特点

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性过程中使用的特定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堂教学语言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所有语言表达方式,比如启发问候语、表扬批评语等;狭义的课堂教学语言仅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讲课语句的连贯性而使用的诸如过渡语句、评价语句、感叹词等。它既要遵循完整的逻辑性、科学的系统性和合理的规律性,同时,要具备以下特点:(1)明确的思想性。法国大文豪福楼拜指出:“明确的语言取决于明确的思想”。[2]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后备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上必须具有明确的思想性,通过感情丰富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即通过灌输明确的思想观念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第二节《肩负历史新使命》章节中,教师在讲授时语句应该做到语言优美,声音洪亮,掷地有声。当讲到《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章节时,教师应当首先使用平和的语气来描述当代90后年轻人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通过循循善诱的案例,让学生逐渐接受社会对90后群体的印象,避免过激言论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最后教师语气可以逐渐提高,用鼓励的、信任的话语来描述当代90后群体中的代表人物吉林财经大学张爽同学的先进事迹,借此来达到让学生树立助人为乐、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优秀传统品质的教育目的。(2)高效的教育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存在课时短、内容多且繁杂等特点。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传递给学生清晰的教育思想,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必须做到“短小精悍”。多使用党和国家正式文件中印发的明确表述语句,多运用言简意赅、概括性强的语句,避免使用拖沓冗繁、拖泥带水的语言。比如在讲授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章节时,可以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凝练为“国家、责任、统一、抗辱”8个字。在讲授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章节时,可以将公民道德规范凝练为“爱、明、团、勤、敬”5个字。这样既方便了学生记忆,又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可以用于具体道德内容的讲解。(3)强烈的感染性。教学的精髓在于激励和唤起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认可与遵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任,因此,教师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到如何用极具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求学热情和奉献精神。比如,在讲授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中的大学生择业与创业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用极具感染性的语言来描绘年轻学生创业所需要的才能和具备的条件,当讲到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用肯定的语气和语重心长的声调来讲述那些艰苦创业最终成功的商业人士的案例,让学生既听得热血沸腾,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自身差距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优化课堂教学语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一)构建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坚决有力的政策措施,切实把这支队伍建设好,使之成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宣传和执行党的教育理论、政策和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因素,是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要想把当前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真正受大学生欢迎、喜爱并且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就必须建立一支既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经历,拥有较好的课堂教学艺术,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与此同时,还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比如教师要进行课堂教学语言的发声培训。经过权威语言专家的研究表明,在影响人的交流的诸多因素中,声音因素无疑占重要地位。嘶哑的、刺耳的、尖声细气等不良声音都会使听众误解所听到的真实内容,从而严重削弱课堂教学效果。要通过培训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声音达到吐字清晰,干脆利落,声调准确,同时语调抑扬变化。语言学研究显示,采用变化的语调进行教学,比运用一成不变的语调教学,能使学习的正确率提高25%左右。[4]

(二)辩证对待课本章节,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发展

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融合了教师、学生、语言三位一体并且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师生双向互动过程。教师是课堂语言的输出者,学生是接受和反馈者,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和调整自身的语言使用方式,不同的课程内容使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全书共8章内容,前6章主要讲授树立远大理想、民族精神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后两章主要讲授法治精神和现行法律制度,以教育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最终目的,伴随讲授现行法律制度和培养法治精神。根据上述要求,面对前6章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用一种柔和的、关切的语言来陈述课本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不是在课堂上讲课,而是在与一位长辈、过来人促膝长谈,通过循循善诱的聊天谈话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授。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就是通过长辈的说教来进行传承,例如中国古代道德观集大成者《论语》就是一部记录孔子日常讲学言行的著作,当研习《论语》时,我们感受到是在与孔子进行对话而不是冷冰冰的文字描述。然而当课堂讲授内容涉及法律时,教师应该多使用简短的、严肃的语言来讲授课本内容,给学生营造一个庄严、神圣的课堂环境。让学生通过教师语言的变化来感受到课堂学习内容的变化,这对师生之间形成和谐课堂氛围进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历史是动态向前发展的,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5]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语言的发展,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框架,辩证对待课本章节,不断通过精彩课堂语言的运用,系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联系国内外局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让课堂教学语言更加富有感染力和鲜明性,使受教育者聆听过后产生一种美的享受,并使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发展。

(三)把握教育新特点,引入情感教学语言模

式,构建互动教学语言新方式

针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象基本都是“90后”,在接受教育方面拥有强烈的自主性和渴望平等交流等特点,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教育新特点,准确定位师生课堂教学关系,优化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为此可以引入情感教学语言模式,构建互动教学语言新方式。所谓引入情感教学语言模式,构建互动教学语言新方式就是指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情感融入到课堂语言中去,贯穿整场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因素,完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课时,时刻注重情感的投入,通过树立以德育人为根本、以情育人为手段、以智育人为指引的目标,巧妙的将德、智、美有机融合,从而使得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如何做人。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还必须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旧模式,将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放在首位,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语言,来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互动教学语言新方式。它依赖于师生能否真正的沟通和理解,是否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实际与成才需求有清晰准确的定位。通过互动教学对话来找准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争取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与求知欲,进而主动接受教师对其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

[1]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五卷)[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25.

[2]纳博科夫.文学讲稿[M].申慧辉,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114.

[3]袁贵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5-6.

[4]王舒.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有效沟通技巧[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4):99-10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G712

A

1674-7747(2013)09-0034-03

刘京雷,男,河南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陈国平]

猜你喜欢
理论课实效性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老少互动 提升关工委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