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对于教学结尾有效性的思考

2013-02-01 13:36晏志峰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冷遹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方法

■ 晏志峰(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冷遹中学)

目前,有关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的讨论颇为热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判断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应主要立足于学生,从学生是否有收获这个标准去判断。因此可以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进一步说,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从宽泛的意义上说,凡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扩展和深入实施,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正逐步内化为教师的自觉教育行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课堂,新的教学方式也层出不穷,但关于新课程语文课的教学结尾却鲜有人提及,往往被人所忽略。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也当如此。一堂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说好的开头有先声夺人、启发诱导之功能,那么,精妙的结尾就应具有耐人寻味、课断思不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优秀的教学结尾,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金桥,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的良机,能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笔者认为,一堂课要画上圆满的句号,教师必须转变已有的陈旧观念,重视课堂结尾,把课堂结尾作为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来对待。

一、目标要明确适当

教师讲授完新知识以后,余下的时间要求学生做什么,教师要交代清楚。比如: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识记哪几句话、弄清哪几个问题、叙述哪件事情等。目标明确,容易统一学生的学习步调;分量适当,学生成功有望,容易使学生在课堂尾声中再掀起一个思维小高潮,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二、方法要灵活多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在课堂上能够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约三十分钟。课堂末尾的四、五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和比较疲乏的时刻。在这段时间里,再要求学生承担一定负荷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

1.总结归纳法

总结归纳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掌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课堂结尾时,教师要用简明、扼要、有条理的语言进行总结,还可以配合板书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归纳既要有系统性,又不能遗漏知识要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完整而系统的印象。也可以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例如讲完《论雷峰塔的倒掉》后,可设计这样的结语:“本文借题发挥,夹叙夹议,详略得当,作者先议论塔的倒掉,后评法海的下场,语言幽默辛辣,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2.设疑激趣法

设疑提问是教学艺术中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它能充分体现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而且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为了立疑激趣,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课堂尾声处可紧扣主体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力求做到收中寓展,隐线纤纤,为学习后续课程埋下伏笔。所设悬念应“悬”而可“解”,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例如教授《竞选州长》第一部分后,结合第二部分内容可设下一疑问:第一部分写“我”参加竞选,心情既得意又烦乱,因为自己的“声望还好”,却老是听到自己的名字与两个无耻下流的竞选对手“相提并论的到处传播”。那两个竞选对手在第二部分中有哪些无耻下流的表现?这样的设疑,既概括了本堂课新学内容,又能激发起学生预习第二部分的兴趣,为下一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3.发散思考法

这种方法是指依据教学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进行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和适用面,并促进对已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如讲授《范进中举》时,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范进的性格特点,在教学结尾处可启发学生用这种方法分析课文中另外的人物胡屠夫或张乡绅的性格特点;再如《孔乙己》一文结束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孔乙己究竟是怎样死的?讲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结束时,可留一问题:设想于勒再次发财后,菲利普夫妇会怎么样?这些发散性很强的题目,会在学生的心里激起层层波浪,促使他们根据课文作出种种联想,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想象力。

4.留有余地法

在结尾时有意不把问题讲透,留有一定的余地,让学生思考,悟出其中的道理。或者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不忙于下结论,让学生下课再去讨论。例如,分析《藤野先生》前两段后,先不急于说明这两段交代见到藤野先生的原因是紧扣作者与藤野的交往这一叙事线索写的,而是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文章题目是“藤野先生”,可是开头两段写的却是作者在东京所见 “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这是不是走题了?这种故意不把问题讲透,给学生留下思考余地的方法,必然会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其效果不言自明。

三、语言要生动有趣

教师讲授知识,不能仅限于做到讲解清楚明白,如果教师的语言呆板、平淡、抽象、概念化,缺乏一种吸引人的力量,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自然印象浮浅、效果不佳。一堂好课的结尾应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讲究结尾用语。教师可根据课文主题、特点或用具有鼓动性、号召性的语言使学生兴奋起来,冲向感情的波峰浪尖;或用含蓄、深沉的谈话促人深思,让学生课后回味。

“文无定法”,课堂的结尾也应是多姿多彩的。课堂结尾的多样化是新课程的需要,很多教师也在探索、实践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结尾方式。笔者认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结尾,因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形式是为内容而服务的,两者共同的使命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理想的课堂结尾应该是新颖的结尾方式与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做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而教育学生、吸引学生,使学生回味无穷。

总之,教师要使每节课都收到预期的效果,就不能忽视课堂结尾的方法,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充分发挥课堂结尾应有的作用。

恰当地设计课堂结尾,不但可以统揽课题要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当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抓住要点内容,深入理解本课所学的知识,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同时,也可以为以后继续学习打好基础,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学习的兴趣,培养出良好的学习品质,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更加精彩。

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决定因素。因此,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摆正心态,敬业乐业。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能有机会对学生进行汉语教育,应该说是一种幸福”。让我们将这种幸福延续下去吧。

参考资料:

1.《走进新课程》,文汇出版社。

2.《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新课程课堂教学方法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可能是方法不对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用对方法才能瘦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