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采集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措施

2013-02-02 02:08邸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8期
关键词:血小板护理人员心理

邸梅

临床中血常规检查是最基本的检验项目。通过它的各项指标检验所显示的细胞形态及数量的分布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及早的发现身体的疾病的一些迹象,对临床病情的诊断有着积极的帮助。由于在采血小板过程中时间相对较长,因此无菌技术是必须的前提之外,对相关一些反应的发生如何减少或预防也是重要的一项。本文就血小板采集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方法,做初步探究,报告如下。

1 诱发血小板采集产生不良反应的因素

1.1 心理因素 出现不良反应者多娇生惯养或者无法独立面对困难的群体,年轻人居多。他们心理承受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差,自我调节能力也不强。

1.2 身体不适 休息不好,过度疲劳或者低血及神经功能不稳定也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1.3 当天环境 采血场所空气不好、周边噪声大、天气闷热、气压低、等都可促使不良反应的发生。

1.4 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 由于医护人员的态度不好或语言不当给被采血者造成压力和心理负担,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而发生不良的反应。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血小板采集者中随机选取550作为观察研究对象,并且被采集对象在血小板采集前72 h未服用如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外周血小板计数>150×109/L;距离上次献血时间超过30 d。观察研究对象各方面情况无明显差异,具对比性。

2.2 方法

2.2.1 采血前的护理 因为血小板采集历时较长,特别是第一次被采集者,通常会害怕、精神高度紧张忧惧等不良的心理和情绪,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同的人不同对待。依据采血者学历、身份、工作、年龄、生活背景等特点,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采用以下方法:如亲切的和采血者沟通聊天,通俗易懂的将相关知识讲解给被采集者听,从而让采集者身心放松,摒弃不良的心理和情绪,防止或减少采血反应的发生。

2.2.2 采集过程中的护理 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被采集者的面部颜色、血压情况及情绪状态。如果采集者出现脸色色苍白、状态恍惚,采血护士要立刻告知医生,并同时好预防护理,由医生依据具体情况判断决定采集是否继续;如果采集者出现下列状况:麻木感从口唇遍及全身、头部感觉眩晕、全身冒冷汗以至于胃肠道痉挛而恶心要呕吐、心悸心发慌、血压出现下降趋势,甚者手脚抽搐,此种情况则要立刻停止采血。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首先要将被采集平放,使脚保持高位,饮口服10%(±1)葡萄糖酸钙溶液约20 ml左右,或者引用温糖水也可,上诉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同时在采集过程中,如果发现血流不畅通的现象,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找到原因,预防血流的不通畅致使管路堵塞。假若一旦出现血管痉挛现象,可轻轻拍打针头上方的皮肤缓解。感觉袖带压力不够时,可以让被采血者通过紧握拳再放松的的循环往复解决。总之在采集过程中,一定要对被采血者的体温度数、呼吸缓急情况以及脉搏和血压做好记录。

2.2.3 采集完毕的护理 血小板采集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在采血过程中采血者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因而护理人员无论采集中还是采集后都要对被采血者倍加关注,密切观察,不可麻痹大意有所懈怠,一定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采集完毕穿刺针被拔出以后,必须压迫穿刺针眼10 min左右,同时要检查好穿刺的部位是否有血肿、淤青、渗血等情况的发生,采集完毕一定要叮嘱被采血者把手臂抬高一段时间,有助于静脉回流。采集后要保持针眼干燥,此外采集完毕以后要让被采血者在休息处休息20 min左右,适当饮水。

3 结果

发生不良反应共5人次,发生率为0.9%(5/550)。其中,第一次次被采血者3人,空腹被采血者1人,睡眠不足过度劳累者1人。在实施行之有效的科学护理之后,发生不良反应的5人都没有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4 讨论

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做到热情接待,态度亲切和蔼,耐心的解答被采血者提出疑问,对被采血者进行交流沟通,帮助献血者消除不良情绪,取得被采血者的大力配合,提高采血效果。同时在采集前、采集中和采集后做到科学护理,减少献血反应发生,十分重要。

[1] 殷响玲珑.献血不良反应预防及护理.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1(1):216.

猜你喜欢
血小板护理人员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平衡计分卡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价值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