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及临床研究

2013-02-02 08:13何衍晴
中外医疗 2013年4期
关键词:基底节外伤性外伤

何衍晴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 曲靖 655031

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及临床研究

何衍晴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 曲靖 65503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及临床研究,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6月期间的3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CT诊断分析。结果轻微外伤者梗死灶多位于基底节区及其附近部位,临床预后较好。严重外伤者,CT表现为基底节区和(或)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征象,梗死范围较大合并脑疝者,死亡率极高。结论CT对外伤性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临床进行合理诊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外伤性脑梗死;CT诊断;临床

外伤性脑梗死(Post-Traumatic Infarction,PTI)是指因头部或颈部外伤引起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所致的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及神经功能障碍[1]。脑梗死的发病原因最常见于病理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疾病,因此,对年长者或有心脑血管病史者,当头部受到轻微外伤后出现脑梗死,应注意伤病关系鉴别,如为间接因果关系(如促发因素、诱发因素),则应分析外伤参与度后再评定伤情。头颈部外伤后24 h以内发现脑梗死灶者,尤其是年轻人,伤前体健者,应及时做脑血管造影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脑梗死的原因,有利于伤病关系的分析。为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及临床研究,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选取2011年5月—2012年6月3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T诊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 14例;年龄 6~78岁,平均年龄46.8岁。通过对外伤性脑梗死产生的原因分析,21例受伤因车祸,3例受伤因坠落,4例受伤因受重物击打,还有2例则是摔伤。所有的病例在受伤之间没有脑梗死的病史。

1.2 方法

CT扫描采用 SOMATOM Sensation 16螺旋 CT扫描机,扫描条件:120 KV,310 mAs。CT表现:脑部扇形或大片状低密度改变,一般在发病的12~24 h才出现梗死区的密度改变。

2 结果

轻微外伤者梗死灶多位于基底节区及其附近部位,临床预后较好。严重外伤者,CT表现为基底节区和(或)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征象,梗死范围较大合并脑疝者,死亡率极高。通过CT诊断,其具体表现如下:12例患者表现为边缘较清晰,18例患者表现为边缘模糊,1例经注射地比剂后行增强CT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

3 讨论

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后1~7 d,脑血管阻塞后相继出现该血管供血的脑组织缺血、坏死。一般在发病后12~24 h CT才显示梗死区的低密度改变,少数病例血管闭塞后6 h即显示大范围的低密度区,其位置及范围同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呈扇形,累及皮质呈脑回状改变。亚急性脑梗死。发病后8~21 d,梗死区发生脑组织坏死、脑水肿,梗死区密度进一步降低,梗死灶内毛细血管增生、侧支循环形成和局部充血,使梗死灶内和周围出现模糊不清等密度结节,称“模糊效应”。如果栓子发生溶解、脱落,血管再通可继发出血性梗死。慢性脑梗死。发病3周以后,梗死灶内坏死组织被吸收,低密度腔扩大,边界清晰,周边出现局限性脑萎缩,相邻脑室、脑池扩大,脑沟加深[2]。

3.2 诊断及鉴别诊断

①血管痉挛:颅脑外伤性使脑血管被牵拉扭曲,血管壁损伤后,缩血管神经付出冲动增多,引起局部脑血管痉挛,血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蛛网膜下腔出血刺激血管痉挛,造成明显脑缺血;②占位性压迫: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等的占位效应导致脑疝形成,造成血管受压、扭曲,使供血区组织缺血;③血栓形成:颅脑外伤使血管内膜及平滑肌中环层撕裂或夹层动脉瘤形成时,使供血受阻或诱发血栓形成;血管内皮挫伤后,胶原纤维暴露,激活凝血因子,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内膜操作释放的组织凝血活素又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促使血栓形成。外伤性脑梗死是在重型颅脑外伤的基础上发生的,这两种病情是差不多的,相互影响而混淆,在临床上会显得更加复杂,产生漏诊和误诊。会显得在出现脑梗死这种症状时没有那么突然,主要症状包括在受到外伤后失血性休克会并发地表现出来,同时伴有缺氧和脱水等现象的发生。外伤性脑梗死的病情的发生的诊断标准是通过CT检查而确诊,因此要注重CT检查的价值[3]。根据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在实际工作中要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就要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让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家属有提问的机会并给予满意的解答,由于健康教育的过程也是沟通的过程所以我们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必须提高。然而为了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就要让教育内容尽可能通过生动的方式传授给患者,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护理和优质服务。由于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具有患者病情危重复杂的专科疾病的特点,也存在变化快等诸多安全隐患。因此找出安全隐患,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这些隐患将直接影响护理效果,对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至关重要。特别是针对少儿而言,这种症状容易发生在侧基底核区,主要表现的是单发性疾病,边缘比较清晰。而成人患者而言,当脑部严重受伤后,更容易出现大面积的脑梗死。根据CT诊断,成人患者在诊断上要与其它相关的疾病区别开来[4]。该组研究资料显示,严重外伤者,CT表现为基底节区和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征象,梗死范围较大合并脑疝者,死亡率极高。其中,在3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中,12例患者表现为边缘较清晰,18例患者表现为边缘模糊。

3.3 治疗脑部扇形或大片状低密度改变

一般在发病的12~24 h才出现梗死区的密度变化。外伤前无梗死症状与特征,排除颅内其他引起脑梗死病变的疾病外伤性脑梗死由于是一种缺血性的疾病,通过CT诊断可以发现其症状的确定和治疗效果的判断,在这些方面具有很好的价值[5]。对于比较严重的患者,必须是尽量进行极早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要给予最佳的治疗方案,避免因为治疗不及时而让颅内出现血肿而引起脑部大部积地脑梗死,应及时地进行手术治疗,由于手术产生的并发症会让重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感染更加严重,因此在手术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优质服务护理,术前要注意护理舒适和正确,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慢性感染病灶(如龋齿、扁桃体炎、鼻窦炎),避免受凉及刺激性气体吸入,戒烟,注意口腔卫生,注意防止异物误吸入气管等,以防诱发呼吸道感染。在手术的过程中,可适当的进行措施对患者颅内进行减压处理。

总之,CT对外伤性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临床进行合理诊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1]亓勤德,郑立峰,高龙飞等.主编.脑血管病诊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

[2]章国海,吕志坚,竹方龙,等.重型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16例诊治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08,13(1):21-22.

[3]Yang X F,Yao Y,Hu W W,et al.Is decompress cranioectomy for 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 of any worth[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2005,6(7):644-649.

[4]万永泉,杨星奎.外伤性脑梗死误诊1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9):17-25.

[5]罗泽斌,赵振国.外伤性脑梗死的分型及CT表现[J].上海医学影像杂志,2004,13(1):50-52.

R445

A

1674-0742(2013)02(a)-0170-02

2012-11-24)

猜你喜欢
基底节外伤性外伤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外伤性歪鼻的手术矫治
严重肝外伤27例诊治分析
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疗效观察
胸壁外伤合并胸壁疝1例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外伤性肩关节后脱位的临床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