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的技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

2013-02-02 10:17徐明洲
中国医学创新 2013年5期
关键词:屏气占位性进针

徐明洲

肺部占位性病变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情况,无论是病变的活体病理学诊断、穿刺注药、离子植入和微波刀消融治疗等非血管性介入治疗,都需要一种安全、准确、易于观察的引导途径和穿刺技术。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的技术方法不仅是肺部占位性病变活体病理学诊断的主要方法,同时也是肺部病变非血管性介入治疗的基础和技术成功的关键。本文就本院2010年6月-2012年5月选取的88例肺部占位性病例,全部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的技术进行诊断或治疗,现将该技术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以及诊疗效果进行归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2年5月的88例肺部占位性病例,男51例,女37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15岁,平均56岁。全部采用CT引导穿刺的技术方法,其中穿刺活检62例,穿刺注药6例,粒子植入8例,冷循环微波刀12例。26例治疗性患者术前均获得临床或病理学诊断,根据肿瘤的大小、多少、位置分别选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必要的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四项、免疫十项等实验室检查,还包括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胸部X线或CT扫描。术前准备,为防术中呕吐,术前禁食4~6 h,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手术过程,教会患者在平静呼吸下屏气,方便患者配合。

1.2 方法 手术中使用飞利浦256排螺旋CT机,弹簧式自动穿刺活检枪,21G穿刺针,碘125离子,冷循环微波刀,心电监护仪等。手术患者均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变所在位置选择不同的体位,可以有侧卧位、仰卧位或俯卧位,常规心电、血压监护,放置CT快速定位标尺于病变投射的体表位置,行常规肺部CT扫描,从CT扫描图像上选定穿刺层面,固定检查床于选定层面位置,利用定位灯的光标作为横坐标,以CT快速定位标尺上的铅条作纵坐标,明确穿刺点的位置,用记号笔在皮肤上标出穿刺点,有多处病变的患者可以在不同的位置描绘出多个穿刺点,测量穿刺点到病变的距离和方向。穿刺的行程选择应避免损伤骨骼、大血管、肺大泡等。穿刺过程中要先进行局部消毒、铺无菌巾,麻醉采用局部麻醉的方法,用2%的利多卡因在穿刺点注射,注射后将注射器针头留置在穿刺点皮下,重复行CT扫描,再次确定进针点位置正确。确定进针点位置正确后用穿刺针穿刺进入胸膜外时嘱患者屏气,在患者屏气过程中快速进针至理想深度,保持患者平静呼吸,采用CT扫描确定穿刺针进入的位置正确,根据治疗计划进行切割活检或介入治疗[1],介入治疗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复查CT,了解碘化油弥散、粒子分布及消融毁损范围、肿瘤灭活等治疗情况。拔针后压迫穿刺点数几分钟,用创可贴敷住穿刺点,最后CT扫描确定治疗效果及有无并发症,术后继续心电、血压监护2~6 h,卧床6 h,避免剧烈咳嗽。

2 结果

本组88例病变全部准确穿刺到位,穿刺技术成功率为100%。62例活检病例经临床诊断和病理检查证实57例,有5例患者经穿刺取出物为坏死组织,没有得到明确的诊断,阳性率为91.9%。26例治疗性病例术后一月经胸片或CT复查病灶缩小,平均体积缩小约1/4。术中并发少量气胸2例,均无明显自觉症状,未做处理,随访自行吸收,术中或术后咯血2例,给予止血药物后咯血停止,并发症发生率为4.5%,没有出现大出血、感染或肿瘤针道种植转移,也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3 讨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的技术方法:(1)对术者的要求:要求术者具备放射、CT诊断和基本介入操作技能,要求医生熟练掌握,穿刺时要保证穿刺方向的准确和避免不必要的多次穿刺。严格掌握穿刺的适应证,注意判断病例对穿刺技术的适应程度[2],充分了解各种可能的并发症,并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2)穿刺计划的制定:根据患者病变的位置、大小选定穿刺点、进针角度和方向以及进针深度。制定穿刺计划要保证取进针点与病变的距离最短且能避开骨骼、大血管、神经、肺大泡、肺裂等。(3)局麻后用注射器针头刺入穿刺点,在CT扫描的配合下,再次证实进针点位置的正确性,尽可能减低人为因素造成的穿刺误差。(4)具体考虑患者的病情:手术中严格掌握适应证,病变部位直径>1.5 cm,太小难以操作;控制病变与胸膜的距离<10 cm,距离过远容易发生并发症[3]。(5)防止并发症:并发症是穿刺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出血和气胸,避免这些并发症要能够准确按照穿刺计划执行,避免多次穿刺。术前向患者讲解手术的过程,教会患者平静呼吸下屏气,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4],患者术后要避免用力咳嗽和胸部剧烈震动,手术者要充分了解各种并发症的前期表现,掌握相应的处理办法。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准确穿刺到位是肺部占位病变穿刺活检和各种非血管性介入治疗的基础,CT扫描下能清晰显示碘化油弥散、粒子分布及消融毁损范围、肿瘤灭活等治疗情况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以CT作为引导途径,不受气体及骨骼的影响,无应用盲区,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高,必要时可进行三维立体重建,能够显示病变部位的大小、位置、病灶的数量及其与周围结构、脏器的毗邻关系[5],为提高穿刺准确率、精确治疗提供充分信息,还可即刻评价碘化油弥散、粒子分布及消融毁损范围、肿瘤灭活等治疗情况和有无并发症,且CT机目前普及广泛,扫描费用较低。因此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技术具有能够准确定位、穿刺方法容易掌握、并发症少的优点,术中可随时观察病变治疗情况,对胸部病变的活体病理学诊断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有非常实用的临床应用价值。

[1] 韩新巍.介入治疗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M].第3版.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85.

[2] 朱熙,颜容华.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胸部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2(5):45-46.

[3] 李成洲,张电波,刘仕远,等.直径<3 cm肺部结节的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6):427.

[4] 迟华群.CT引导下肺部穿刺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101-102.

[5] 俞羚,韩雪盈.多层螺旋CT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52.

猜你喜欢
屏气占位性进针
拍胸片时为何要屏气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Role of telomere shortening in anticipat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简单几招锻炼肺功能
浅议随咳进针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