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愿文集》校读劄记

2013-02-15 04:27付义琴赵家栋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年8期
关键词:功德敦煌

●付义琴,赵家栋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语言文化学院,南京 210044;2.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南京 210097)

敦煌愿文是宗教学、文学、史学、民俗学、语言学以及建筑、绘画艺术诸方面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黄征、吴伟二位先生从浩繁的敦煌卷子中搜寻整理出《敦煌愿文集》,[1]其校录精良,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失误。主撰黄征先生先后与曾良、洪玉双先生及其弟子赵鑫晔合作校录订补,学界如萧旭、吴新江、张生汉、张小平、龚泽军诸先生先后著文予以匡补。赵鑫晔更以《敦煌愿文集》的研究作为其博士学位论文。近年来,笔者一直参与“汉语史语料库建设与研究”课题的研究,承担敦煌文献的整理及疑难字词的搜集考释工作,在校读敦煌愿文文献时,结合前人校录与研究成果,每有心得,即札记于工作本之天头地脚。今撮取数条,陋闻浅识,还望方家不吝斫之。

本文所引愿文录文皆据《敦煌愿文集》,引文后标举页数及行数,以便覆按。为方便起见,文中《敦煌愿文集》之校记简称《校记》;萧旭《〈敦煌愿文集〉校补》简称《校补》;[2]赵鑫晔《敦煌佛教愿文研究》简称《研究》。[3]其他则随文出注。

1 “辰(晨)昏不假(断)[于]谘承,旦暮无亏于□□。”

按:“不假”,《校记》云:“假,当作‘段’,为‘断’的同音借字。‘不断’即不间断。”《研究》云:“假,P.3518V《沙弥》同,P.3699《患文拟》作‘缀’,通‘辍’。” 《校补》据 《研究》校语云:“假、缀(辍)同义,故《尔雅》同训为‘已’。”又云:“‘晨昏不假’即‘晨昏不废’。字或作‘暇’。”今谓《校记》所说虽音理可通,但似嫌迂曲。《校补》训为“止”义,近似,然亦非确诂。其实,“辰(晨)昏不假[于]谘承”乃用典也,扬雄《法言·君子》:“忠臣孝子,偟乎不偟。”晋·李轨注云:“偟,暇。言忠孝之人不暇问仙人无益之事也。”清·汪荣宝《法言义疏》:“宋云:‘忠臣謇謇于事君,孝子汲汲于事父,何暇其仙乎?’”据此,“不假”当读为“不暇”,“暇”为本字,“不暇”意谓“没有闲暇”。至于有异文作“缀”通“辍”,《礼记·乐记》:“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郑玄注:“缀,犹止也。”此“不辍”谓“不能停止”,在语境中则指没有时间停下来,与“没有闲暇”语意相类,当视为异文近义。

2 或有怨家债主、负财负命者,愿领功德分,发欢喜心

按:“功德分”之“分”,《校记》云:“分,乙卷写作‘合’。”《校补》云:“乙卷误。P53、581、709并作‘分’。”今谓作“分”甚是,“功德分”乃是佛教成语。佛教认为所造功德有“百分”“十六分”之说。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 :“大王,若有护法所得功德分为百分,先所得福不及其一。”失译(附秦录)《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虽有如是功德,以八斋功德分作十六分,阎浮提王功德,于十六分中不及一分。刘宋·昙摩蜜多译《虚空藏菩萨神呪经》:“行者欲见虚空藏菩萨忏悔所犯恶罪。于夜后分,烧沈水坚黑,沈水若多竭流香,合掌称虚空藏菩萨名。是善男子随功德分,见虚空藏所现形色。”梁·僧伽婆罗译《解脱道论》卷六:“世尊成就一切行,到一切功德彼岸,……于沙门果无量众生,得功德分,能令功德具足。”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事有六分修行,名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是功德分;精进、禅定、智慧是慧明分。”梁·僧伽婆罗译《解脱道论》卷六:“世尊成就一切行,到一切功德彼岸,……于沙门果无量众生,得功德分,能令功德具足。”今语还有“福分”之说。

3 象牙开蘂,重启雷音;玛瑙流光,速临月影

按:“速”字,《校记》未释。《校补》云:“‘速’与‘重’对举,当据P470作‘还’,形近而讹。”今谓作“速”不误,“速”当读为“数”,《礼记·曾子问》:“不知其已之迟数,则岂如行哉!”郑玄注:“数读为速。”《韩非子·难二》:“简子投枹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陈奇猷集释:“《吕氏春秋·贵直篇》‘数弊’作‘遬弊’……此文‘数’当即‘遬’之同音通假字。《说文》遬乃速之籀文,则遬、速同字。”元·房皞《寄段诚之》诗:“多语数穷深可戒,虚名无用不宜贪。”“数”有“屡次”义,《广韵·觉韵》:“数,频数。”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诂上》:“数者,与屡同意,今人言数数,犹言屡屡也。”《孙子·行军》:“屡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史记·李斯列传》:“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汉书·贾山传》:“赋敛重数,百姓任罢。”颜师古注:“数,屡也。”准此,“数”与“重”对举。至于异文作“还”,乃近义异文。

4 翠山凝顶,粉月开毫;黛叶写于眉鲜,青莲披而目净

按:“翠山凝顶”之“翠山”指“翠眉”,古代女子用青黛画眉,故称。晋·崔豹《古今注·杂注》:“魏宫人好画长眉,今多作翠眉警鹤髻。”唐·卢纶《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微收皓腕缠红袖,深遏朱弦低翠眉。”又女子眉毛的形状像一个山的形状,《西京杂记》卷二:“文君 (卓文君 )姣好,眉色如望远山。”后因以“眉山”形容女子秀丽的双眉,唐·韩偓《生查子》词:“绣被拥轻寒,眉山正愁絶。”唐·韦庄《荷叶杯》词云:“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宋·陈师道《菩萨蛮》词:“髻钗初上朝云卷,眼波翻动眉山远。”

“粉月”,《校记》云:“月,乙卷残缺。”今谓“粉月”指粉面而言,“粉”指妆饰用的白色粉末,亦有染成红色者。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急就篇》卷三:“芬熏脂粉膏泽筩。”颜师古注:“粉谓铅粉及米粉,皆以傅面取光洁也。”“月”指“月面”而言,“月面”本指形容如来面如满月。南朝梁·简文帝《千佛愿文》:“绀发日光,莲眸月面。”《双恩记》:“月面长眉眼绀青。”后来“月面”又指美人之面,唐·李羣玉佳人《龙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团团明月面,冉冉柳枝腰。”明·宋濂《思春词》:“歌扇但疑遮月面,舞衫犹记倚云筝。”“粉面”指傅粉的脸,亦谓面颜白晳,有如傅粉。唐·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坐久罗衣皱,杯倾粉面骍。”宋·陈师道《临江仙》词:“粉面初生明月,酒容欲退朝霞。”也可借指美人。宋·贺铸《定风波·桃》词:“粉面不知何处在?无奈!武陵流水卷春空。”

此处“粉”与下句“黛”相承。“粉黛”指傅面的白粉和画眉的黛墨,《韩非子·显学》:“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又“开毫”之“毫”指画眉之笔。

5 念之者,随心所降福;礼之者,应愿以消灾

按:“所”字,《校补》云:“所、以对举同义,所犹而也。P412作‘随心如降福’,如读为而,P434正作‘随心而降福’。”今谓“所”为“而”形近而讹,原卷“所”字作“”,与“而”字形近而讹。敦研008《维摩诘经》:“行不饰慈,心无所着。”“行布施慈无所遗忘。”其中“所”字原卷作“”;敦研045《旧杂譬喻经》:“则到佛所受五戒。” 其中“所”字原卷作“”;敦研《大涅槃经》:“有所宣说。”其中“所”字原卷作“”。按:颜元孙《干禄字书》:“所:上俗,下正。”敦煌写卷“而”字形与“所”写法亦相似。津艺38《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种种妙相而庄严。” 其中“而”字原卷作“”;敦研《大方等大集经》:“说法之声,齐众而闻,名不共法。”其中“而”字原卷作“”。至于《校补》据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之训释“所”为“而”义,也似为文献刻本形讹而致,非为“所”有“而”义。

6 人异(与)非人,咸蒙吉庆

按:《校补》云:“异,P275作‘与’,P321、327、639、731、774并作‘及’,P428作‘以’。以亦及也、与也。”然《校补》未能分析异文原因。今谓“异”为“与”之音借,异,《广韵》“羊吏切”,为以母去声志韵;与,《广韵》有“羊洳切”音,为以母去声御韵。唐五代西北方音止摄与遇摄读音相近。

7 遂使九重哀怨,警睿轸于丹墀;万品怀惶,捕神踪于鹿野

按:《校补》云:“《诗·终风》毛传:‘怀,伤也。’怀惶,犹言忧惶。”今谓《诗·邶风·终风》:“寤言不寐,愿言则怀。”毛传“怀,伤也”乃是随文释义,而郑笺则训为“安也,女思我心,如是我则安也”。此外,“怀惶”一词,文献未见。其实,“怀惶”当读为“恛惶”。恛,《集韵》“胡隈切”,匣母平声灰韵;怀,《广韵》“户乖切”,匣母平声皆韵。唐五代西北方音,皆韵合口与灰韵合流。恛、怀音同或音近而借。“恛惶”为惶恐不安,心神不定貌。唐·柳宗元《礼部为百官上尊号第二表》:“陛下确违群愿,固守谦冲,此臣等所以兢惕失图,恛惶无措。”《敦煌曲子词·柳青娘》:“出门斜捻同心弄,意恛惶,固使横波认玉郎。”

8 就(鹫)日腾辉,与星虹而等耀;皇云流彩,共枢电而同鲜

按:《校补》云:“就,P.2767V同。皇,P.2767V作‘望’。‘皇’当作‘望’,与‘就’对举,皆为介词,犹言向。‘鹫日’不词。”今谓《校补》所校“皇”作“望”及指出《愿文集》校改“鹫日”不词,甚是。然认为“就”与“望”皆为介词,则不确。“就日”“望云”皆是用典。《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司马贞索隐:“如日之照临,人咸依就之,若葵藿倾心以向日也。”后以“就日”“望云”比喻对明君圣主的崇仰或思慕,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序》:“固仰长安而就日,赴帝乡以望云。”唐·李德裕《奉和圣制南郊礼毕诗》:“三臣皆就日,万国望如云。”宋·张方平《乞致仕表》:“精骛紫宸,犹结望云之恋;迹还白社,终怀乐善之心。”“就日”与“望云”皆为述宾结构,“就”与“望”当皆为动词。而愿文中“就日”“望云”皆是典故词,不可分释。“就日”“望云”皆是称赞皇猷仁德统治如帝尧。

9 故使录(绿)错摛英,式表双瞳之德;玄珪郊祉,爰标三漏之功

按:《校补》云:“《类聚》卷4引齐·谢朓《为皇太子侍光华殿曲水宴诗》:‘朱绨叶祉,绿字摛英。’为此文所本。校‘录’为‘绿’,甚确。《御览》卷81引《尚书中候考》:‘赤文绿错。’注:‘错,分也。文而以緑色分其间。’‘绿错’即指‘绿字’。双瞳,指舜,也作‘重瞳’、‘二瞳’;三漏,指禹,也作‘参漏’。”今谓《校补》所释“录(绿)错”、“双瞳”、“三漏”,甚确。然未对“玄珪郊祉”有所说明,今试作补释。

“玄珪”又作“玄圭”,指一种黑色的玉器,上尖下方,古代用以赏赐建立特殊功绩的人。此处乃用“禹锡玄圭”之典,《书·禹贡》:“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孔传:“玄,天色,禹功尽加于四海,故尧赐玄圭以彰显之,言天功成。”蔡沈集传:“水色黑,故圭以玄云。”《汉书·王莽传上》:“伯禹锡玄圭,周公受郊祀,盖以达天之使,不敢擅天之功也。”

又“郊祉”当读为“效祉”,亦作“効祉”,意为呈现福祉。《南史·梁纪上·武帝上》:“而晷纬呈祥,川岳効祉,代终之符既显,革运之期已萃。”唐·刘允济《天赋》:“发星辰而效祉,杂烟云以降祥。”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封禅”:“莫不倾视俯听,希陪肆觐之礼;效祉呈祥,钦承告成之庆。”

10 岂谓囗山魔碎,玉树俄摧

按:《校记》云:“此残字似可补作‘邪’。”《敦煌愿文补校》云:“‘山’前一字原卷作‘宝’。”《校补》云:“‘宝’字是,P221‘宝山掩(奄)碎,玉树俄摧。’P787‘保(宝)山俄碎,玉树初调(凋)。’P798‘报(宝)山忽碎,玉树俄摧。‘魔’与‘俄’对举,别处作‘奄’或‘忽’,此疑为‘奄’字之误。”今谓《校补》疑“魔”为“奄”字之误,然“魔”“奄”形音皆相较甚远,无有相误可能。若遽断为手民误书,则太过武断。其实,“魔”与“俄”对举,是。“魔”当读为“蓦”,魔,《广韵》“莫婆切”,明母平声戈韵,拟音为[muɑ];蓦,《广韵》“莫白切”,明母入声陌韵,拟音为[mwɑk]。唐五代西北方音入声塞尾开始弱化,趋于消失,[mwɑk]> [mwɑ]> [mwɑ]= [muɑ]。 “ 蓦 ” 有“奄、忽”义,《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师蓦呼侍者,侍者来,师良久云:‘传语大众,寒者向火,不寒者上堂来。’”又卷一七“普化和尚”:“林际上堂,师侍立次,有一僧在面前立,师蓦推到林际前。”文献中也见“蓦”“忽”连用,《朱子语类》卷五九:“若只管兀然守在这里,蓦忽有事至于吾前,操底便散了。”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三出:“蓦忽心闲,小楼东栏杆镇倚。”

11 所以大库藏用单诚,散奉禄之财,舍巨乔(桥)之栗

按:《校补》云:“单,读为殚,竭也。”今谓“单诚”当读为“丹诚”。单为丹的音借字。佛典中习见“丹诚”,今检索台湾法鼓山佛学院编撰《大正藏》《卍新纂续藏经》,“丹诚”74见,“单诚”7见。这7例“单诚”中亦有作“丹诚”的版本异文。上图《佛说佛名经》卷第六:“众等相与历劫已来罪若须弥,云何闻此晏然不畏,不惊不恐?令此精神复婴斯苦,实为可痛。是故弟子等,运此单诚,归依佛。”此段文字又见《佛说佛名经》卷二十六,“单诚”正作“丹诚”“丹诚”与“赤诚”同义,谓赤诚忠心之意,《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承答圣问,拾遗左右,乃臣丹诚之至愿,不离于梦想者也。”唐·元稹《莺莺传》:“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北史·尒朱荣传》:“及知毅(奚毅)赤诚,乃召城阳王徽及杨侃、李彧,告以毅语。”唐·李德裕《〈黠戛斯朝贡图传〉序》:“绝大漠而贡赤诚,涉流沙而沾赭汗。”宋·陈亮《酌古论·李愬》:“待以厚礼,示之赤诚。”

又敦煌文献《佛名经》卷第六:“我等与彼命终之后,或当复堕如此狱中。今日洗心单到,叩头稽颡,向十方佛大地菩萨求哀忏悔令此一切罪报毕竟消灭。”其中“单到”,于淑建认为同“至到”,“单”为“殚”之借字,有“尽”“遍”义,指程度达到极点。[4]99今谓“单到”乃“单诚至到”之省。上揭“今日洗心单到,叩头稽颡”句,失译《佛说佛名经》卷二作“今日洗心,单至到,叩头稽颡。”、又卷十一、卷二十六作“今日洗心,至到丹诚,叩头稽颡。”又卷二十、卷二十七作“今日至心稽颡,恳切丹诚”。皆是其比也。

12 时序迁陌,仪(俄)经中祥。

按:《校补》云:“陌,当作‘迫’。迁迫,犹言推逼。”今谓《校补》所校甚是。《文选〈秋兴赋(并序)〉》:“四运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向曰:“薄,迫也。言四时代为节序,万物递相迁迫也。”“时序迁陌”当本于此。

13 理当曳履南衙,投肱北阙

按:《校补》云:“‘投肱’不辞,疑当作‘投状’。”今谓《校补》所疑无据,“投肱”不误。“投肱”即“投臂”,《说文·又部》:“厷,臂上也。……肱,厷或从肉。”《诗·小雅·无羊》:“麾之以肱,毕来既升。”毛传:“肱,臂也。”“投”有“振”义,“投臂”义同“振臂”,谓举臂、挥臂,表示奋发或激昂。旧题汉·李陵《答苏武书》:“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振臂谁相应,攒眉独不伸。”“曳履”本指拖着鞋子,形容闲暇、从容。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初归京国赋诗言怀》:“殿庭捧日飘缨入,阁道看山曳履回。”“曳履”与“投臂”对举,一张一弛。“南衙”借指宰相官署,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皇宫之南,故有“南衙”之称。唐·吴竞《贞观政要·论纳谏》:“太宗乃谓玄龄曰:‘君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少有营造,何预君事?’”《新唐书·高元裕传》:“元裕谏曰:‘今西头势乃重南衙,枢密之权过宰相。’”“北阙”为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汉书·高帝纪下》:“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颜师古注:“未央宫虽南向,而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文中“曳履南衙,投肱北阙”意谓掌管宰辅能从容应对,朝见或上书奏事能义正言辞。喻指(杜公)有宰辅之能。

[1]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5.

[2]萧旭.《敦煌愿文集》 校补 [C]//群书校补[M].扬州:广陵书社,2010.

[3]赵鑫晔.敦煌佛教愿文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9.

[4]于淑建.敦煌佛经语词与俗字研究——以敦煌古佚和疑伪经为中心[D].浙江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8.

猜你喜欢
功德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互动平台
敦煌之行
亮丽的敦煌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绝世敦煌
西夏文《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残卷考
“立塔写经”与“内外之际”:唐代妇女的佛教功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