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禄东王后裔两份家谱的对比

2013-02-15 04:27郗玲芝刘卫宁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年8期
关键词:氏族谱安氏后裔

●郗玲芝,刘卫宁

(1.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武汉 4300732.宁夏图书馆,银川 750011)

据史料所载,古苏禄国即是今属菲律宾的苏禄群岛,包括巴西兰岛、苏禄岛、达维达维岛以及其他一些小岛屿,现已成为菲律宾的巴西兰省、苏禄省和达维达维省。古苏禄国共有东、西、峒三王并以东王为尊,明永乐十五年(1417),东、西、峒三王率340多人来华朝贡,将两国关系推至巅峰。不幸的是,东王在归国途中染病去世。永乐帝听闻这一哀讯,感念东王忠诚,下令追封为恭定王,以王礼安葬,并由东王长子都马含回国继承王位,次子安都鲁、三子温哈喇及偏妃葛木宁留下守墓,由此开启了东王后裔在华的客居时代。经过300多年的客居生活,东王后裔终于在清雍正年间以安、温二姓入籍中国,成为大清编民。留华的东王后裔为了追本溯源,先后编修了《温安家乘要录》和《安氏族谱》两份家谱。[1]

1 苏禄东王后裔的两份家谱

1.1 最初的家谱——《温安家乘要录》

《温安家乘要录》(以下简称为《要录》)是由东王第16代孙温寿文于1934年编修而成。在社会动荡的年代编修而成的《要录》,内容与体例非常简单,分为序言、文录、附录三部分。序言旨在交待安、温二姓的始祖——南洋苏禄国东王于明永乐年间访华的经过、两姓子孙在华的基本情况以及修谱的意图——“岂第追溯本源,亦欲吾族人之能振振绳绳,善述善继也”;文录是《要录》的核心部分,其中的11篇小文章或是从史料中节选而来,或是根据当时所掌握的材料自作而成,或是引用文人的诗作。根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六类:一是明清时期官方的祭文、碑文,如《明永乐谕祭文》《永乐御制苏禄国东王碑文》《清朝历年春清明、秋中原谕祭文》;二是关于苏禄东王及其后裔子孙的史料记载,如《清史苏禄国恭定东王传》《州志遗载》;三是介绍东王的陵墓和祠庙,如《陵墓》《祠庙》;四是说明东王后裔子孙在华所享受的待遇,如《卹典》《恩荫》;五是温姓名人温宪,即《先曾祖郁亭公略传》;六是先贤诗录,搜集了一些历代文人颂扬东王的诗作。作为最后一部分的附录,收录了一些明清年间的官方文书,包括5篇小文章,内容涉及夏、马、陈三户守墓问题、奉祀生问题、东王祭祀的分工问题等。

1.2 后人续修的《安氏族谱》

《安氏族谱》是东王第17代孙女安俊芝及其夫婿马云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06年完成,包括序言、正文、跋文和后记三部分。序言首先复述了明永乐年间东王来华朝贡及其后裔留华的经过。重点在于分析续修《安氏族谱》的必要性和真正目的,即“激励安氏子孙承高祖之德,耀始祖之光,为华夏的伟大复兴和中菲友谊贡献力量,这正是续修安氏族谱之真谛也”。正文可细分为七个内容。第一,溯源,重现了东王来华、自明以来东王后裔在华发展的全过程。第二,确定并解释了安氏先祖的祖训,即“敬主、忠顺、温厚、善良”。第三,谱序和世系,此为《安氏族谱》最为核心的部分。谱序采用22代一循环,从18代起定为“祖品承继、聪慧永传、中菲谊长、耀世弘光”。并以图表的方式列出在德州、保定等六个地方、从12代至20代左右的安氏子孙世系图。第四,罗列出安氏子孙由12代至18代、在各个领域贡献卓越的21位名人。第五,摘录的两篇专门颂扬东王的碑文,即《永乐御制苏禄国东王碑碑文》和《菲律宾社会团体及苏禄苏丹所立碑碑文:苏禄王墓》。第六,搜集了18首历代以来赞扬东王的文人诗作。第七,附录中囊括了一些用来补充或解释正文所涉及内容的资料,如永乐御制碑文译文、续修人简历、《要录》及温寿文简介等。跋文和后记,一般是放在文章的最后,用以评介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安氏族谱》的跋文,主要是评价内容,后记是对《安氏族谱》编修过程的几点说明。[2]

2 两份家谱的对比

2.1 家国观念的演变

《要录》序言在叙述修谱意图时,提到“寿文德薄能鲜,不能克绍先志,为家国增光……”表达了修谱人希望能为家国作出贡献、增光添彩的心情,也显示了修谱人家国兼顾的思想。然而,文录部分的《明永乐谕祭文》《永乐御制苏禄国东王碑文》 《清史苏禄国恭定东王传》《清朝历年春清明、秋中原谕祭文》以及《州志遗载》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记述东王及其后裔相关史实的官方文录,并且它们的篇幅占了《要录》正文一半的内容。

安氏的祖训被修谱人总结为“敬主、忠顺、温厚、善良”,其核心是“对国家忠心耿耿,报效奉献……”随后表达了对安氏后代子孙的期冀:“祈望安氏宗亲努力践行祖训,不断涌现国之栋梁、人之精英,贡献于社会,造福于人民,为安氏豪门增光,为回回民族增辉,方无愧于列祖列宗企盼也!”说明《安氏族谱》同样主张家国兼顾。不同于《要录》的是,《安氏族谱》没有现代国家层面的因素揉和在内,整部家谱就是安氏家族的家谱,它关注的是一个家族,在爱国的前提下,更加凸显“家”的价值和意义。

2.2 中国传统社会的“忠孝”思想在两份家谱中的不同含义

经过“以儒诠经”运动后形成的忠孝观在两份家谱中又表现出不同的含义。其中编修家谱、追溯本源、歌颂祖先是两份家谱行孝的共同体现,二者差别在于对“二元忠诚”道德观的不同解释:《要录》“序”中有“我始祖苏禄国恭定东王巴都葛叭答喇,于明永乐十五年,躬率眷属,梯山航海,效贡中朝。帝嘉其忠诚,温旨褒锡”。字面意思是讲东王来华朝贡,受到皇帝的褒扬,内里也隐含了修谱人个人的忠君思想。在此“二元忠诚”的道德观被解释为“顺主忠君”。

2.3 女性入谱

本文所指的女性入谱是针对《安氏族谱》中的女性后人入谱。《要录》中出现的唯一女性是东王王妃葛木宁,但这并不代表它赞同女性入谱。提到王妃葛木宁只是陈述历史史实的需要。因修谱人自身条件如经济能力、身体状况等以及族人的支持程度所限,《安氏族谱》所续的世系图不是十分完整,对于女性能否入谱的问题,态度也比较模糊。《安氏族谱》的女性入谱虽还不够彻底,但已是此类家谱的一项突破之处。

3 结语

通过对《要录》与《安氏族谱》的比较,分析得出两份家谱中所反映的一生不同,包括“家国兼顾、尤重国家”到“家国兼顾、凸显己家”的转变、顺主忠君的忠诚观被赋予爱国、爱教、爱民的新内涵以及女性后人不能入谱到可以入谱的转变。笔触及此,我们更要意识到观念变迁仅仅是家谱中时代印记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它还能形象地呈现出某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史实。

[1]温安家乘要录.民国廿二年.

[2]安俊兰,马云魁.安氏族谱.2006.

猜你喜欢
氏族谱安氏后裔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寻找恐龙后裔
安氏Ⅱ类错畸形咬合接触特征及其与口颌系统关系的研究现状
大块头安氏中兽
恒牙初期安氏Ⅱ1类错畸形颅底形态特征的分析
安氏Ⅲ类上下颌骨矢状位置关系头影测量指标的可靠性研究
《哥伦布后裔》中的历史改写与杂糅叙事
敦煌姓望氏族谱研究综述
稀见史料与王安石后裔考——兼辨宋代笔记中相关记载之讹
>> 聊城市东昌府区档案馆举行清代李氏族谱捐赠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