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宁夏地方文献概述

2013-02-15 04:27张玉梅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年8期
关键词:宁夏

●张玉梅

(1.武汉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武汉 430000; 2.宁夏社会科学院 图资中心,银川 750021)

2011年全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座谈会在西安召开,与会专家认为:“民国时期文献指的是形成于1911~1949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民国时期宁夏文献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地理等方方面面,是宁夏人民精神文化、物质创造的真实记录,是研究民国历史的重要载体。迄今为止,宁夏学术界还缺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军事、民族等方面对宁夏存世的民国文献作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以民国时期存世的宁夏文献为基础,爬梳、遴选出有学术资料价值的文献,按照其内容分类,并对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简要介绍,旨在为研究宁夏地方史、民族史、文化史等读者了解民国时期宁夏文献提供一个较全面的概况。

1 民国时期宁夏地方志类著作

从民国初到宁夏解放止,记载宁夏现行政区划内的各种方志体志书共有12种。包括马福祥、王之臣篆修的《朔方道志》、翦敦道主纂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陈国栋纂的《重修隆德县志》、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编纂的《宁夏省人文地理图志》、张逢泰编纂的《化平县志》、叶超总纂的《固原县志》、梅白逵等执笔的《宁夏资源志》、陈步嬴撰修的《盐池县志》、王天岳撰的《西吉县政丛记》、马国玙纂修的《西吉县志》(初稿)、殷伸修纂的《海原县要览》、朱恩昭纂修的《豫旺县志》。

其中《朔方道志》是民国宁夏首部省志,它是宁夏护军使马福祥、宁夏镇守使马鸿宾、宁夏道尹陈必淮先后主修,民国十五年(1926)由天津华泰印书馆铅印出版,记载了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修成《宁夏府志》后,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这一百四十多年间的史实,为后人留下了清末民初这一大变革时期宁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人物等各方面的资料,该书特点是资料较为丰富。马鸿逵在担任宁夏省主席期间,也曾有意编纂《宁夏省志》,但后因各种原因通志编纂工作遂停。但是资料收集工作并未中断,于1942年底铅印出版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作为原计划编修新《宁夏省志》的资料整理和阶段性成果。该书是一部大型综合性资料集,保存了大量的宁夏民国时期的资料。《固原县志》基本上记载了固原民国时期的全部历史,因此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对地理志十分重视,在描述介绍固原地理特征时,运用了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并对经济状况有细密的调查。虽然它并没有专设经济篇,但书中的物产志、居民志、治权志及地理志中有大量经济资料,较一般旧志均为详尽。《化平县志》是今宁夏泾源县唯一方志。该书除记载泾源历史沿革、地理建置等外,还详尽地叙述了当地回族来源、宗教习俗、门宦、风土人情等,是研究宁夏回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史书,具有别的史籍不能替代的重要价值。

2 民国时期宁夏地方特色类著作

民国时期较系统的专写宁夏地方史的著作少之又少。这些著作大都为小册子,内容多取材于该时期宁夏的各类志书,但还是可以反映出民国时期具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珍贵信息。主要有傅作霖的《宁夏省考察记》(1935)、西北研究社编的《抗战中的甘宁青(上、下)》(1941)、秦晋的 《宁夏到何处去》(1947)、叶祖灏的《宁夏纪要》(1947)、宁夏省地政局编的《宁夏省整理田赋说明书》和《宁夏省难民垦荒调查概述》、曹尚经编的《宁夏省水利专刊》、宁夏水利局编的《宁夏省修治各渠及沟洞河道五年计划说明书》和《宁夏水利局简要工作报告》等。下面列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作一介绍。

(1)综合类。叶祖灏著,南京正论出版社1947年6月出版的《宁夏纪要》,是作者1938年至1940年在宁夏进行考察的纪要。分概论、地理的鸟瞰、民族和人口、社会的情态、物产的要目、农田和水利、工业和商业,财政和金融、教育和文化、政治和军事、人物志略、结论等13章。傅作霖著,南京正中书局在1935年7月出版的《宁夏省考察记》,介绍了宁夏的沿革、疆域、人口、经济、社会风俗、教育、交通、水利,并述及军事、政治、禁烟、宗教、建设等问题。秦晋著,1947年在北京印刷的《宁夏到何处去》,是介绍宁夏情况的新闻报道集。

(2)经济类。陈泽桂著,中国殖边社出版于1934年的《宁夏省经济概要》,以经济为着眼点,全面介绍宁夏山川形势与气候、人口与土地、水利与物产、农业、矿产、农产、粮产、药材、湖盐、森林、畜牧、财赋、金融、工商业及交通等情况。宁夏省建设厅第一科编,1936年12月刊印的《宁夏省建设汇刊(第一期)》,全书内容包括插图暨题词、专载、中央法规、本省法规、政令、公牍、工作概况、行政报告、统计、职员录,并附图表。插图部分有中卫枸杞园、中宁枣林、灵武县农事试验场、农民插种稻田、十五路工兵团开辟青铜峡等资料,具有历史记录意义。本书还全文记录了中央和地方法规,对于了解当时民生及森林、水利等事业有参考价值。由宁夏省政府地政局编,刊印于1939年1月的《宁夏省难民垦荒调查概述》中,卷首主要记述难民垦荒主要原因为战区扩大、难民激增,希望在陕、宁、甘、青黄河流域之荒地移送难民,由难民垦荒,增强抗战力量。宁夏省政府建设厅合作科编、陈乐亭和张望武等执笔,1941年1月出版的《宁夏合作事业》(建设丛书),记述了宁夏省政府建设厅二十九、三十、三十一年度推行合作事业概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就行政、组织、业务、教育计划等辑成此书,并附有关合作事业的各项章程、规划、办法及各种通告等,具有参考价值。曹尚经编,宁夏省政府建设厅刊印,1936年11月出版的《宁夏省水利专刊》综述宁夏全省三十余渠的沿革、流域概况、灌溉亩数,以及陡口支渠、岁修工程等,也参考了其他省的水利建设,认为宁夏省渠河水含泥过多,难以疏浚。书前有测绘施工照片多幅。1942年出版的《宁夏水利事业(三)》(建设丛书),是宁夏水利事业之排水专号。本刊详细记录了河西、河东排水工程计划,中卫县北沙沟整理计划、中卫唐家湖排水计划、宁夏城市水道工程计划,包括缘由、资料、新沟线的选择、工程概要、排水量的估算、施工程序、工程预算等,有表,并附图。对于了解宁夏农田排水以及城市地下水排水工程有参考价值。1942年出版的《宁夏炼铁事业(一)》(建设丛书),对宁夏从调查时期、试验时期、冶炼时期、今后计划四个方面对此加以论述。本书认为,宁夏为陕甘宁青四省之富庶之地,煤铁矿藏丰富,但交通闭塞,人才缺乏,若能加强炼铁事业,不但可以使本省自给自足,而且可以供邻省发展工业之用;由黄震中编,1945年出版的《宁夏机械工业(一)》(建设丛书),据史料记载仅存一册,本书全面介绍宁夏面粉、造纸、机械、纺织等工业情况。

(3)教育类。宁夏省政府教育厅编印,1938年刊印的《宁夏省回教教长战时教育问题讨论会专刊第一集》,主要汇集了第一期讨论会的有关资料,公开出版,以扩大影响。论文集反映了在抗日战争最危急的时刻,中国穆斯林积极投入社会政治运动及其所表现出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热忱,是研究回族近现代史的原始资料。宁夏省政府教育厅编,1940年7月出版的《宁夏省教育概况》,记述1929年至1940年7月该省的教育概况。分教育行政、教育经费及高等、中等、初等、社会教育等九部分。

(4)民族宗教类。民国马福祥撰的《清建威将军先府君行略》,文中详细记述了马千龄的家世及其发迹过程,对于马千龄年轻时兼营商业,与蒙人贸易,搭救蒙王,开创家业以及在河湟事变中的活动始末均有撰述,是研究马千龄家族史的重要资料,对于研究马福祥其人亦有一定参考价值。民国王静斋译,1942年刊印的《白话译解古兰天经》,分30卷,全书译文白话中带有经堂语气,读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适合一般民众阅读,是研究《古兰经》翻译史的历史文献;虎学良著,1946年在银川出版的《伊玛尼问答实说》,全书汉文与小经混排,汉字与小经对应,不仅是研究中国穆斯林思想的资料,也是研究回族小经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1]

3 民国时期宁夏刊物出版情况

马鸿逵统治宁夏时期,对新闻出版的控制特严,对邮件检查更严,从外地寄来的书报刊物,都要经过检查。当地出版的报刊,一旦发现“错讹”,也要“开天窗”(即挖掉)。宁夏在北平、兰州的学生所创办的《银光》 《曙光》 《夏声》等进步报刊,一经发现,就被扣留,并要多方追查。整个民国时期,宁夏出版的刊物不超过三四十种,且大都藏于各地图书馆,故对刊物的搜集造成很大的难度。

主要刊物介绍。冯玉祥军总政治部主办,1926年出版的《中山日报》,为四开四版石印小报,本报为宁夏第一份报纸。以宣传马列主义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为主要内容。社址设在银川玉皇阁内。1927年9月,国民党在宁夏地区实行“清党”时,该报被查封。吉鸿昌创办、冯晓渔担任总编辑,1929年5月出版的《宁夏醒报》为四开报纸,辟有“读者来函”专栏,欢迎对地方行政措施提出批评建议。但吉鸿昌不数月就奉命率部东下,该报亦随之停刊。由国民党省党部委员陈克中任社长,约在1933年创办的《宁夏民国日报》,初期每日出版四开报一张,后改为对开报纸。报上辟有各种专刊,如副刊有“贺兰山”、“卫生周刊”、“司法专刊”等。专刊只出了一段时间,便逐渐减少,绝大部分版面均登载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电讯稿,缺乏地方特点。中校军官贾福康主持发行,1942年创办的《扫荡简报》是铅印四开两版,该报除登载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战地新闻及广播口语消息外,并采录报道地方军政动态等,1945年停刊。1944年,由马鸿逵的五老婆邹德一出资创办了《贺兰日报》。该报因销路不广,马鸿逵便命令警察局向银川各工商户强行推销。发行量虽过两千份,但仍亏本,仅一年便停刊。1945年,由李叔鉴、谢东安主持出版的刊物《舆论》,十六开本,该刊物从宣扬孔学开始,逐渐变成以“戡乱”、反共为主要内容,后因纸张缺乏,只出版了十几期,便转并到宁夏民国日报社,办成一个“戡乱专刊”。1949年,马鸿逵的十七集团军总部秘书处出版的《每日新闻电讯》为十六开本,发行约七八百份,对象为所属各部队。1938年由中国国民党固原县党部机关报主办的《固原日报》,初名《固原三日刊》,为八开单面石印版,内容为转载中央新闻摘要为主,只刊登少量地方新闻。1947年5月28日创刊、由贺兰风月刊社印行的《贺兰风》为十六开铅印,该刊物中有不少文章公开揭露宁夏省主席、军阀马鸿逵的黑暗统治及其迫害国大代表雷启霖和宁夏进步学生的种种暴行。1931年2月在北平(今北京)创刊的《银光》,为宁夏留平学生会会刊,十六开铅印,月刊,刊物发行对象,主要是宁夏省的各机关职员、学校师生和地方进步绅士等。刊物经费完全靠会员同学节衣缩食自由捐赠和宁夏父老赞助。后刊物更名给《宁夏曙光》。[2]

[1]吴建伟,张进海.回族典藏全书总目提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3.

[2]宁夏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宁夏百科全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302.

猜你喜欢
宁夏
遇见宁夏,星光灿烂
Hometown of stars 遇见宁夏,星光灿烂
《我爱你,老年大学》
——宁夏老年大学校歌
宁夏
宁夏
宁夏
宁夏煤电博弈
宁夏
“塞上江南”宁夏川
宁夏水洞沟 西方与东方的最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