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3-02-17 02:04宁妍妍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10期
关键词:园林植物园林课程体系

宁妍妍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天水741020)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创造优美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因而,园林事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园林技术的种类增多,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园林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高级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园林专业教学现状

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1)园林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全面素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2)具有较强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知识基础,能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园林工作;(3)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基础,专业服务面向应以园林为中心,向园林规划设计与工程、园林花卉、草坪建植与经营、植物栽植与造景技艺等方向拓展;(4)具有较强的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主要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力。

原有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园林专业基本上沿用以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论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如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教学和生产实习分段排列,各课程自成体系,缺乏应有的沟通,教学内容重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明显与培养高素质园林职业技术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不能突出园林职业教育的特色。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文化基础不扎实。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原课程体系中文化基础课课时相对偏少,这就制约了学生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深度掌握。面对一个职业群,既要让学生具有与这一职业群相关的共同学识、技术和能力,还要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2.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现行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内容不足,比例偏低,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熟练职业技能的需求;各校在实施过程中因设备的数量不足或陈旧落后,未能按要求开出规定的实验和实习;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及设备的限制,往往把实践教学放在从属的位置,教学时间得不到足够的保证。此外,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大多属于起步阶段,场地数量偏少,产教结合没能找到有效的切入点。

3.各课程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使得专业基础课,如《土壤肥料学》、《气象学》和《园林生态学》的内容重复较多;专业课中的《花卉学》与《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工程》与《园林规则设计》的分工也不明确,内容相互交叉重复,浪费了有限的课时,影响了教学效果。

4.所开课程比较单一。在传统的课程安排中,主要的专业基础课有《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气象学》、《土壤肥料学》、《园林植物生态学》、《测量学》、《园林建筑》、《园林制图》、《园林绘画》等;专业课主要有《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植物育种学》、《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等。由此可以看出,园林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基础栽植和简单的园林规划设计,这种课程教学体系显然已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及市场要求。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

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的精神,以全面素质教育为着眼点,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原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适应高职教育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园林专业的职业教育特色。

改革目标 园林专业整体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适应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形势,适应21世纪园林绿化事业发展的需求;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开发“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方案,贯彻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建立适应现代化园林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方案。

园林专业课程模式

根据职业教育的经验,高职园林专业课程的改革应继承和发扬“学科本位”课程的优点,克服其弊端。结合园林专业的特点,我院制定了建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强化实践课程”三位一体课程结构的对策。具体方案是:(1)学科课程主要为文化课程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这类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2)综合课程主要用于整合知识、技能和能力,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克服学科间的交叉重复等不足,这类课程包括《园林植物》、《园林植物环境》、《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生物技术》、《草坪建植与养护》等;(3)强化实践课程的任务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这类课程包括能力模块综合实践课程和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教学实习、技能训练使学生基本具备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

实习、技能实训分两个阶段安排,第一阶段在第1~5学期进行,根据教学进程和季节进行组织,主要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第二阶段则为毕业前的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

具体如表1、表2、表3所示。

表1 园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分配表

表2 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

表3 园林技术专业技能实训项目与学时分配表

园林专业教学改革创新

园林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1)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规律,确立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定位。(2)建立与人才定位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高职人才的培养特点,强化动手能力。(3)根据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4)完善教材建设,逐步形成适合于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教材。(5)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6)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实现产学结合。(7)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改革。(1)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把传统的按学科划分的各门课程按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根据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合理地综合成若干主干课程,做到削枝强干、删繁就简、重点突出、强化应用。如将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形态识别的内容两门课程整合成为园林植物,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园林植物广义上的认识,为园林植物的繁殖、栽植、养护技术及配置技术都可提供极为有益的基础。将花卉学(栽培养护内容)、树木栽培学整合成为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将广义上的园林植物的栽培及养护技术连续、全面地呈现给学生。将气象学、土壤学及生态学整合为园林植物环境学,使学生能系统地了解园林植物生长过程中外界条件如气候、土壤、植物之间对其生长的影响。这样可以避免课程分门别类开设所带来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感觉,帮助学生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使相互割裂的能力培养过程连接顺畅。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减少分门别类所带来的内容重复交叉,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岗位能力实训,培养专业综合能力。(2)设立研究课程。组织研究型学习,一些课程可通过导师制和协会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加强研究,积极参与,并要求学生撰写论文。如组织培养课程,让学生全程参与天水高新园区万龙公司花牛苹果脱毒苗组织培养的全部过程,可通过试验确定培养基的配方,继代增殖、移栽的时间、方法,通过研究实践得出结论。

2.课程内容改革。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及时将先进的行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引进课堂。如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的无土栽培技术、园林工程的大树移植技术等。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行业特点,突出实效,整合教学内容。如园林植物课程打破按科属种分类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着力介绍西北和甘肃的绿化树种,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成效显著。将园林美术改制为园林绘画,着重园林景观绘画技法的培养和训练,打破常规教学从写生开始的惯例,按美术的教学规律从临摹入手,打牢基础,再开始写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教学形式改革。对实践教学色彩较强的课程改变以往先理论授课、再教学实习的单一教学方式,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生产周期性,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改革,根据生产任务、生产季节安排集中授课,边讲边做,深入现场,结合任务,反复训练。在全真的环境中,学生可通过各实训项目的练习、考核及具体科研和生产任务掌握各项技能,锻炼吃苦精神,培养合作能力,提高管理能力。如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采取分阶段集中教学方式,操作内容与季节、生产紧密结合。一些项目由学生自行设计、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根据最终的成活率确定任务的实施情况。学生的学习与生产、科研相结合,使学生学到了真实技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实践教学通过专项训练的课程实训、结合生产项目的综合实训、进入实际工作岗位的毕业实训,加强实践训练,形成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努力营造全真、仿真的教学环境,努力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实训项目,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如《组织培养》、《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工程》等课程的实训在工作中进行,与生产、科研密切结合。

5.建立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途径。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实施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建立紧密型校企结合基地,紧密型校企联合基地,真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体化实训基地。学生可在基地完成部分生产任务、科研任务。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在基地通过生产实践掌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

6.考试方法改革。为真正突出高职教育的特征,突出能力的培养,考试采取技能操作、口试及笔试等多种形式,逐步加大技能考试比重。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又能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同时实践技能的考核应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充分结合,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毕业生素质与就业

关注毕业生的社会评价,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要始终把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招生就业工作中以“出口”拉动“入口”。我院十分重视毕业生质量,一贯关注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适时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反馈信息,以调整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模式,改进教学工作水平。2008年以来,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详细了解本专业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敬业精神、理论水平、知识面、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协作精神、身心素质、工作成绩等,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优良率均在90%以上。

规范实习(设计),注重教学效果 对实习(设计)教学的管理应严格、规范、注重成果,做到计划安排合理周密,实施过程有检查监督,实施结束有总结考核。

我院近三年园林专业多数毕业生能够按专业培养方向实现就业,用人单位反映良好。总之,对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根据园林专业的办学现状和特点,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将学生培养成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坚持以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主线,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确定了专业发展方向以后,就要以市场为标尺指导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工夫,做到“三个选定”:(1)选定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紧跟前沿,瞄准市场,贴近企业,服务经济;(2)选定实习实训内容,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3)选定师资结构,内培与外聘相结合,培养“双能型”(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以适应高职教学的要求。

[1]李春梅.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教学改革[J].中国园林,2001(4).

[2]张黎,陆丽娟,张旭革,黄臣臣,韦媛.高职院校园林工程专业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生态职业学院学报,2008(6).

[3]张涛,段大娟,聂庆娟,刘冬云,史宝胜.园林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2).

[4]梁奇峰,柳悦,苏珊.高职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研究[J].内江科技,2007(2).

[5]李颖,李彦涛,付家鑫,樊雪琴,宋城.开放式毕业实习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6]李海玲.高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23).

猜你喜欢
园林植物园林课程体系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清代园林初探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