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床心理学角度论构建社会应激的预警防范机制

2013-02-19 23:32崔馨淇钟菁芸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恶性人格心理健康

崔馨淇,钟菁芸

(1.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2.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3)

·经验交流·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论构建社会应激的预警防范机制

崔馨淇1,钟菁芸2

(1.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2.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应激;临床心理学;预警防御机制

当今社会,翻开报纸、浏览网页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老百姓们身陷各种社会问题之中,从食品安全问题到夺命校车,从飞涨的物价到让人望尘莫及的房价,从就业难到贫富差距悬殊,从恶性车祸到恶性事故。当我们处在国家的社会转型期,身边问题事故层出不穷之时,不论是老百姓还是官员,都处在身体和心理的强大压力之下,在这种高压力、高挑战性、低满意度的环境下,社会变化的现实、环境变化的现实、生活变迁的现实给人们造成了众多的冲突和矛盾,应激由此而产生。当个体无法适应时,就会与之对抗,于是出现种种社会恶性应激事件如福建南平3.23特大凶杀事件、汉阴邱新华特大杀人案以及马加爵案。

面对突如其来的车祸事故,面对一名撞倒在地的女子,大多数人遇到相同的境遇,都会想办法积极施救,尽快带受伤的人就医,恰当的处理这件事情,然而药家鑫却采用杀人封口的方式将受害人残忍杀害。药家鑫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第一时间,他脑海中闪现的是“农村人难缠”这样一个错误认知;是因为一直以来受父母严厉教育的他害怕这件事情的发生给家里带来麻烦,而受到自己也无法想像的责罚;是因为自己的车里恰好放有一把刀子,在这个时候他联想到刀子可以保护自己。于是悲剧发生了,又一件恶性应激事件产生了。

1 社会恶性应激事件发生的原因

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适应或应对的过程。应激包括应激源和包括情绪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在内的应激反应。任何社会恶性事件都是人在应激状态下引发病态心理所导致的结果[1]。最后的结果,同样都是犯罪,但社会恶性应激事件的实施者往往是因为冲动所为而缺乏犯罪动机,因此可以从心理层面进行预警和防范[2]。从临床心理学角度来看社会恶性应激事件之所以发生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素质脆弱论认为,遗传或某些素质因素,决定着个体某些生理系统的功能较弱,某些较强、较弱的系统在应激情境下容易发生功能性或病理性的变化。如果心理功能薄弱,例如认知系统功能薄弱,那么当个体面临或察觉到威胁或挑战的时候,就会觉得应激对自己已经构成威胁,并且难以理性处理所发生的事件、产生负性认知评价,这时就会导致消极的行为结果[3]。其中大脑是对刺激进行分析综合的中间环节,大脑的认知评价系统是接受刺激之后到做出应激之前的一个“信息处理加工场”。由于人的认知评价系统的差异使得每个人在处理应激源时有其独特的方式,对同样的应激事件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从而引起不同的心理生理反应,产生不同的结果[3];同时要注意生理因素,一个经历车祸或者罹患疾病、造成脑器官功能紊乱的人,容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出现错误,因而导致情绪与行为的偏失。那么在面临威胁或挑战自身的压力时,这些人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及过激的情绪和行为,造成不良的行为反应。

其次,心理因素。人的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情绪和意志行为。合理的行为产生于协调统一的心理活动之上,其中认知是影响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认知模型强调,不在于问题是什么,而在于怎样看待问题。那么当面临威胁和挑战时,抱有消极和绝对化认知的人,往往错误的解释问题。如果这个人又情绪反应强烈同时意向倒错,明知不该为还非做不可,那么就会导致不良的行为,甚至是社会恶性应激事件。而人格作为人心理特征的核心因素,影响着认知、情绪和意志行为,同时也影响着他们能否协调统一。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是在遗传基础上经过长期生活经历而形成的,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为活动的独特性,有什么样的人格倾向便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健全的人格具有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个性结构具有协调性。拥有健全的人格,那么他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之间也会相互协调。而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发育不健全,不仅知、情、意之间容易失调,同时应对应激的能力也会相应较差,适应能力和可利用的心理防御机制较少,应激反应便会表现得强烈。

最后,社会因素。社会恶性应激事件的产生,往往都有着残酷的社会环境条件。例如,社会环境方面,社会不和谐不公平、贫富差距大、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环境污染、重大自然灾害导致家毁人亡;工作和学习方面,竞争加剧、就业困难、工作压力大、工作变动性大;生活事件困扰,情感问题、婚姻问题、教育问题、亲子问题、养老压力、人际关系矛盾。这些残酷的社会环境,会给人带来强大的压力、威胁和挑战。

2 社会应激预警防范机制的构建

当不健全的人格特质,错误的认知模式,不当的情绪体验和意志行为,脆弱的大脑、心理素质或者紊乱的脑器官功能,遇到对个体产生挑战的负性生活事件的时候,社会恶性应激事件往往就产生了。那么根据社会恶性应激事件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社会应激的预警防范机制。

一是重视培养健全的人格。药家鑫案发后,全社会持续着多层面的思考,有人分析说,在处理车祸这个突然出现的危机时,药家鑫做出了逃避这种由软弱和自私心理构成的最差的行为反应;有人分析药家鑫的行为折射的是“撞伤不如撞死”某种残忍和错误信息的社会信息;而最为集中的声音是,孩子成长中法律意识、担当意识和生命教育的缺失,而我们的教育标准中,大多重视成材成器,忽略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人格教育不足。在香港有一种说法是“全人教育”,即指健全人格教育。在社会竞争日益残酷的当下,人们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更亟须的是健全的人格。在学校重视人格教育的同时,父母更是要认识到家庭对于孩子人格塑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父母要努力为孩子提供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应用关心尊重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足够的宽容、信任和关怀,同时父母更是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模仿目标。

二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合作,学校教育中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企业可以向职工提供心理健康讲座或者知识书籍,政府应当加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全民心理健康知识的提高,不仅可以帮助民众自身提高疏导不良情绪、应对挫折困难情境的能力,形成民众对于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正确认识,还能有助于大众甄别身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和身处高压环境有潜在罹患心理危机的人,从而一方面使得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人能够尽快获得咨询服务和治疗,另一方面能帮助大众小心与他们相处,规避一些本可以规避掉的风险。

三是构建更广布的心理咨询服务网,提供接受更方便和普及的心理援助的途径。构建社会应激预警防范机制,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不仅需要在学校、企业、社区设置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或部门,还应在社会资源缺乏的农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在全民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基础上,使得自觉和被别人发觉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者身处高压环境有潜在罹患心理危机的人,能够容易接受到心理援助,从而减少产生社会恶性应激事件发生的几率。

四是社会恶性应激事件产生后,对事件应谨慎报道。现代社会,讲求信息公开,然而在社会恶性应激事件发生后,却应该谨慎报道。我国社会现在处在转型的动荡期,社会不公现象丛生,人们生活压力变大,全民心理健康水平不尽如人意,因而社会中不乏那些人格不健康、认知偏差又身陷不公之中的人,那么对社会恶性应激事件的不断细致报道,可能会引来这些人的盲目效仿,造成本可避免的再次损失。

社会恶性应激事件的温床往往是缺乏公平、腐败横行、缺乏民主、人情淡漠的社会环境,以上的措施,虽然能对社会恶性应激事件产生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是治标不治本。要想有效预防社会恶性事件,还要靠政府带领全社会创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 曾祥岚,茄学萍,王惠惠.认知评价对青少年地震应激反应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4):408-410.

[2] 许晓珺,陈青萍.构建社会应激预警机制的设想——从临床心理学视角[J].理论导刊,2011(4):46-48.

[3] 陈青萍.现代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0-112.

1673-2995(2013)04-0254-03

R395

A

崔馨淇(1989-),女(满族),在读硕士.

2013-03-15)

猜你喜欢
恶性人格心理健康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24例恶性间皮瘤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