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

2013-02-20 02:57
江苏中医药 2013年6期
关键词:败酱草仙鹤草溃疡性

陈 嘉

(镇江市中医院,江苏 镇江 212003)指导:任南新

溃疡性结肠炎是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的一种,以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或便鲜血。本病病因未明,患者发病常有发作期和缓解期交替或逐渐加重,甚至会有急性暴发过程。西医多采用氨基水杨酸类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控制,治愈难度大。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痢疾”、“肠澼”、“大瘕泄”等范畴。任南新教授是江苏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载,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笔者有幸师从任老学习,收获颇丰。现将任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和特色总结如下。

1 分期辨治,循序渐进

溃疡性结肠炎根据病理特点的不同,一般分为发作期、缓解期。发作期临床表现多为腹泻次频,每日可至10余次,黏液血便或便鲜血,里急后重,可伴有腹痛、乏力。任教授认为该期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其中若症见便下脓血多,黏液少,主要是湿热壅滞肠间,与气血相互搏结,肠道传导失司所致。正如《类证治裁》所记载:“证由胃腑湿蒸热壅,致气血凝结,夹糟粕积滞进入大小肠,倾刮脂液,化脓血下注。”当以湿热证辨治,重在清热解毒燥湿,调气和血,可以白头翁汤、芍药汤、香连丸加减运用。若症见便稀夹较多黏液白冻,出血不多,脘痞,纳少,苔白腻,乃因寒湿积滞壅塞肠中,与腐浊之气相搏结,化为脓血所致。当以寒湿证辨治,重在健脾祛湿,理气和血,以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运用。若既有脓血夹杂、烦渴、舌红苔黄之热象,又有肢冷畏寒喜温、便下稀薄等寒象,则以寒热错杂辨治,清利与温补并行,可用乌梅丸方加减运用。

任教授还认为该病从病情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级,治疗该病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对病证轻者,口服健脾化湿、清肠通瘀之品;对中、重度患者,在口服汤药、中药灌肠同时当中西医结合,以氨基水杨酸类、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控制病情。但是长期运用上述药物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大,故应于重症病情缓解后,坚持服中药巩固疗效。灌肠药物多选用清热解毒除湿,凉血止血生肌之品,常用药有:败酱草、苦参、地榆炭、赤芍、白及、三七、乌梅。

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多为腹泻,较多黏液,倦怠乏力,纳谷不香。任教授认为该期邪退正虚,多表现为虚中有实、虚实夹杂的特点。本虚多以脾气亏虚为主,可兼夹湿邪之实,治疗以益气健脾为法,可以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为主方。任教授在长期临床经验基础上,总结出肠愈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该方由黄芪、党参、白术、莪术、制大黄、白芍、防风、秦皮、陈皮、木香、仙鹤草、地榆、败酱草、川连、焦楂曲组成。其中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扶正,增强免疫功能;防风、白芍醒脾柔肝;川连、秦皮清热解毒化湿;陈皮、木香理气和中;焦楂曲消积化滞;莪术、制大黄活血化瘀;败酱草、仙鹤草、生地榆清肠解毒。若虚乏无力明显,面色萎黄,加重益气健脾药的用量,还可加用山药、芡实等药;若黏液多者,加用苦参清热祛湿;若兼腹痛、腹胀,加乌药、徐长卿加强行气止痛之效;若伴有里急后重,苔腻难化,则为湿邪未清之象,加用川连、干姜辛开苦降,薏仁、蔻仁化湿,慎用酸涩峻收之品,以防湿邪不去,病情反复;若兼见便血,量不多,但反复发作,心烦,舌红苔少,此为久病伤阴,虚火内灼所致,以养阴清肠为大法,加用驻车丸以及旱莲草、地榆炭等凉血止血之品;若兼见少腹时胀,肠鸣辘辘,大便溏结不调,脉细弦,此因久病情绪抑郁,肝气不疏,横逆犯脾所致,可加以痛泻要方加减;若兼见便稀次频,腰酸膝冷,舌淡胖,以脾肾阳虚证辨治,治疗以温补脾肾、收涩固肠为法,可以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真人养脏汤加减运用。但同时要注意用药不宜过于温补,一来日久容易耗伤阴液,二来该期虽以虚为主,但湿热之邪残留不清,过于温补恐敛邪体内。任教授在临诊中,常用炮姜、肉桂和川连、制大黄相伍,既有炮姜、肉桂温中散寒,又有川连、制大黄清热化湿、祛瘀生新,寒温并用,能起到相得益彰之效。

2 健脾和血,祛湿导滞,贯穿始终

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任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起因虽多,病机复杂,但不论各期,多因脾胃虚弱,脾虚为发病之本。《济生方》记载:“夫人饮食起居失其宜,运动劳役过其度,则脾胃不充,大肠虚弱,而风冷暑湿之邪得以乘间而入,故为痢疾。”此外,“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亏虚,机体免疫功能必然下降,无力驱邪外出,易导致病邪留恋,反复发作。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亏虚则气机紊乱,健运失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互结于肠间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症状。脾喜燥恶湿,且湿性黏滞,最易困厄脾阳。湿困脾胃,脾胃愈虚。故该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湿邪为本病主要病理因素。《景岳全书》云:“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慎,以至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疏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故益气健脾、祛湿导滞为治疗该病的基本方法,且应贯穿治疗始终。

久病入络,病久邪气壅滞肠络,气血相互搏结,肠络损伤,而生瘀血。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症状是脓血便,在急性期、缓解期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量多量少、势急势缓依据病情不同而不同。任教授认为瘀血存在,也是本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根本病因之一。“行血则便脓自愈”,故理血是治疗该病的另一重要方法。发作期,若出血量多,来势急,“急则治其标”,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可选用地榆、槐花、仙鹤草等药;缓解期,出血量少,凉血止血的基础上往往加用行瘀之品,如仙鹤草、败酱草、制大黄。

3 验案举隅

郝某某,男,52岁。2010年9月27日初诊。

患者反复黏液血便半年,在当地医院肠镜检查发现结肠部位充血、水肿,有大小不同的浅溃疡,表面有黏性渗出物,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曾服用多种西药疗效不佳,病人为求纯中医药治疗而来本院。刻诊:面色萎黄,倦怠体乏,左下腹时痛,肛门坠胀,大便日行6~8次,夹黏液少量血,睡眠欠佳,舌苔薄白、质暗红,脉细弦。辨证属正虚邪恋,脾气虚弱,湿热内蕴,脉络失和。治当健脾化湿,调和气血。处方:

炙黄芪 15g,潞党参 15g,炒白术 12g,炒白芍12g,茯苓 12g,陈皮 6g,木香 10g,防风 10g,黄连 3g,败酱草 15g,生地榆15g,仙鹤草 30g,莪术 10g,白及10g,夜交藤30g,生甘草4g。4剂。水煎,分2次服。

2010年9月30日二诊:腹痛明显好转,大便日行三四次,黏液已减。仍自觉乏力,食欲欠佳,苔脉同前。原法更张,加焦楂曲(各)10g。10剂,水煎服。

2010年10月10日三诊:患者自诉诸症均好转,腹痛已除,夜寐转佳,大便无脓血,少许黏液,但日行3次,肛门时有坠胀,略有乏力,苔脉同前。原方去夜交藤、败酱草、生地榆、白及。7剂。水煎服。

2010年10月17日四诊:大便日行二三次,少许黏液,无腹痛,无血便,劳累后仍稍有乏力,无肛门坠胀,夜寐佳,纳谷一般,苔脉同前。守方继进21剂,症情平稳。

按语:本例病人反复发作黏液血便,来诊同时伴有面色萎黄、乏力、肛门坠胀等脾虚症状。因此治疗当标本兼治,健脾化湿的同时,加入清热止血活血中药。本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益气扶正;生地榆、白及、仙鹤草清热止血,仙鹤草还兼有补虚之效;败酱草、黄连清肠燥湿;茯苓、陈皮健脾化湿;防风祛风胜湿;夜交藤安神定志;木香、莪术理气活血;生甘草调和药性。诸药相伍,共奏健脾化湿、清肠通瘀之效。

猜你喜欢
败酱草仙鹤草溃疡性
仙鹤草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基于数据挖掘含败酱草中成药组方规律研究
重用仙鹤草治眩晕
治疗热毒疮痈的良药——败酱草
白花败酱草总皂苷提取纯化工艺的优化
仙鹤草的妙用
仙鹤草治耳聋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