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式战斗部杀伤装置结构设计研究

2013-02-23 06:45石志彬高敏杨锁昌魏保华
兵工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锥角破片战斗部

石志彬,高敏,杨锁昌,魏保华

(军械工程学院 四系,河北 石家庄050003)

0 引言

战术弹道导弹(TBM)飞行速度快、预警时间短、弹头防护层较厚,具有很强的抗毁伤能力。传统防空导弹战斗部由于破片利用率很低,单枚破片质量小,无法有效毁伤TBM.采用定向战斗部是提高防空导弹反TBM 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将杀伤元素向目标方向集中,能大幅提高杀伤半径和毁伤效果,根据结构特点和方向调整机构的不同,定向战斗部可分为偏心起爆式、成形定向式和机械转向式等多种形式[1]。

瞄准式战斗部是定向战斗部的一种,其破片位于圆柱形装药的前端面,并且战斗部安装在万向转台上,弹目交会时可实时转动以瞄准目标。在弹目遭遇阶段,该战斗部利用探测装置提供的目标信息,相对于导弹弹体在偏航和俯仰两个方向实时转动而瞄准目标,爆炸后其预制破片云沿瞄准方向以一定飞散角度高速前向飞散,实现远距离、大威力、高精度毁伤各种TBM.国内对瞄准式战斗部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庄志洪等[2]曾对其引战能力进行过初步的分析。

瞄准式战斗部的杀伤装置主要包括破片组件、装药组件以及起爆系统等。破片初速、破片场密度等对目标毁伤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这些参数由战斗部结构以及不同的起爆方式决定。本文旨在研究关键的结构参数,设计满足预期指标的杀伤装置。

1 杀伤装置参数设计

图1为瞄准式战斗部的结构,杀伤装置能随导引头在偏航和俯仰两个方位实现一定角度的转动(最大幅度可达80°).为使杀伤装置外形满足转动的空间要求,其长度不能太大,在充分考虑机构可实现性和战斗部威力的基础上,本文设圆柱形杀伤装置的长径比为2/3.

图1 瞄准式战斗部结构Fig.1 The structure of gimbaled warhead

瞄准式战斗部攻击TBM 时,导弹与目标之间的相对速度可达3 000 m/s 以上。瞄准式战斗部采用逆轨拦截方式进行攻击,在高弹目相对速度条件下,只要与目标撞击的破片有一定的质量(25 g 以上),便可造成较大的毁伤[3]。因此,只需要破片出现在目标的“必经之路”上,不必要求破片本身具有太高的静态初速,预制破片静态初速参数可设计为≥1 500 m/s.

瞄准式战斗部起爆点在圆柱形装药底端面,爆炸时破片抛撒到一圆锥形空间,破片云呈圆形或椭圆形。破片束锥角是一个关键参数,采用小的锥角,由于破片场密度高,可更有效地毁伤目标,但要求导弹有更加精确的瞄准和起爆控制能力;大锥角虽然降低了对导弹系统的要求,但在较远距离上由于破片场密度低,容易使目标从破片缝隙中“溜走”,无法毁伤。所以,远距离起爆时需要较小锥角,近距离起爆时大锥角毁伤效果较好,战斗部设计时应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

以“飞毛腿”弹道导弹为假想目标,其弹径2rTBM=0.88 m,以最严格的情况考虑,目标在破片云端面的投影为目标截面积。令单枚破片质量为45 g,并认定1 枚破片命中目标即能有效将其毁伤。则有效毁伤目标所需的破片场密度为

静态条件下战斗部起爆后,一定距离上破片的场密度为

式中:d 为起爆后破片的飞行距离;θ 为破片束的半锥角;n 为破片数;rs为静态起爆后圆形破片场的半径。

根据战斗部的实际尺寸,假设本战斗部可产生200 枚预制破片,破片场密度随距离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破片场密度变化曲线Fig.2 The change about fragment-field density

由图中可以看出,当破片束锥角为5°时,破片场密度肯定满足毁伤要求,但此时对导弹探测与瞄准系统的要求极高;当锥角为10°时,破片场密度在71 m 的距离上仍可以满足杀伤需求;锥角为20°、30°、45°时,有效杀伤距离分别约为35 m、23 m、15 m.综合考虑,可将破片束锥角参数设计为10°、30°供选择。

2 预制破片静态初速设计

预制破片的静态初速主要与装药与破片质量比mc/mf以及战斗部的结构、形状有关,本文研究的战斗部为圆柱形,破片在圆柱前端面,起爆点在底端面,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mf、mc、ms、ml分别为预制破片、战斗部装药、壳体以及底部盖板的质量。

图3 战斗部装药及破片结构Fig.3 Warhead charge and the fragments

对图3所示具有壳体和底部盖板的圆柱形战斗部而言,前向飞散预制破片的静态初速v0可用以下Gurney 公式[4]计算:

与TNT 相比,黑索今炸药(ρRDX≈1.816 g/cm3)的威力大、安定性好,而且来源广泛[5],可优先选用;破片则可选用高密度钨合金材料(ρW≈14.5 g/cm3).当满足破片静态初速为1 500 m/s 时,利用(3)式计算得到战斗部装药与预制破片的质量比为mc/mf=0.862.

令战斗部装药和破片总质量为20 kg,则破片质量为9.253 kg,设每枚破片质量为45 g,则破片个数n=205.

3 破片束锥角控制

对于本瞄准式战斗部,主要有两种方式调整破片束锥角[6]。

一是采用底面中心起爆、多点起爆或平面起爆等不同的起爆方式,通过控制爆轰波形进行调整。如图4所示,中心起爆时,爆轰波在装药中呈球面传播,边沿破片偏离角度大,破片束锥角大。采用平面起爆时,爆轰波以近似平面的方式传播,破片束锥角很小。多点起爆情况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通过选择不同的起爆方式,可使破片束锥角在极大值和极小值之间调整。

图4 不同起爆方式对破片飞散角的影响Fig.4 Different initiation styles can influence the cone angle of fragment beam

二是采用平板式、内凹式或外凸式等不同的破片层形状,通过改变破片的受力角度调整飞散方向。图5所示为平板式和内凹式破片层对破片飞散方向的影响示意图,其中v'f为内凹型破片层边缘破片的飞散方向,可见破片束锥角减小。也就是说,内凹式结构会使破片束锥角减小,甚至会产生聚焦效果,外凸式结构会使破片更加发散,平板式结构的破片飞散角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图5 不同破片层形状对飞散角的影响Fig.5 Different fragments structures can influence the cone angle of fragment beam

对于长径比L/D =2/3 的圆柱形战斗部而言,如采用平板式破片层结构,粗略估算可知,当底面中心起爆时,破片束锥角将大于30°,所以采用内凹式破片层结构更合理。因此设计的目标为:底面中心起爆方式下获得30°的锥角;底面多点同时起爆时获得10°锥角。

下面求在中心起爆方式下,获得30°锥角所需预制破片层的结构参数,主要是内凹式破片层的曲率半径。

假定采用平板式破片层结构,如图4(a)所示。起爆点设置在战斗部底端中心,起爆后,爆轰波呈球面传播,破片受到冲击力垂直于爆轰波阵面,可近似认为其速度方向垂直于爆轰波阵面。破片与战斗部轴线呈一定角度向前飞散,边沿破片的飞散角度θ是杀伤装置半径r 和战斗部装药深度H 的函数。不计壳体厚度时,根据图4(a)中的结构关系可以得到

对于该杀伤装置,可不计底部盖板的厚度,有

战斗部杀伤装置装药与破片层都是圆柱形,直径相等,根据其质量比有

联立(4)式~(6)式,可以计算出破片束的半锥角为

可见,如果使用平板式破片层结构,中心起爆时破片束锥角可达50.24° >30°,因此,需要采用内凹式破片层结构以将其减小为15°.设内凹式破片层的曲率半径为Rf,则根据战斗部的结构,应满足关系式

计算得到内凹式破片层曲率半径Rf≈5.691r.

多点同步起爆网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7],为获得10°的破片束锥角,可在战斗部装药底部设置多点同步起爆网络,并根据起爆指令进行逻辑控制。图6为设计的双模起爆系统,它可以根据指令产生中心起爆和面12 点同步起爆两种输出。通过仿真和试验可以确定起爆点的位置参数,以获得相应的破片束锥角,起爆逻辑的设计及优化将另作研究。

4 破片场密度与动态存速的计算

图6 典型的起爆点阵列Fig.6 Representative initiation array

假设破片均匀分布,破片束锥角为φ,破片个数n=205,根据(2)式可计算出一定距离d 上的破片场密度变化情况如图7所示。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当锥角为30°时,在距离爆炸点23.2 m 处左右,破片场密度降为1.65 片/m2,适宜近距离攻击时使用;当锥角为10°时,在71.0 m 处左右破片场密度仍满足毁伤需求(1.65 片/m2),适宜远距离攻击时采用。

图7 破片场密度随距离的变化曲线Fig.7 The change of fragment-field density along with the distance

破片在空气中高速飞行,空气阻力的作用不可忽略。战斗部破片的存速v 可利用以下公式计算[8]

式中:CD为破片阻力系数,取决于破片的形状及速度;ρ 为空气密度;mp为单枚破片质量(kg);d 为破片飞行距离(m)为破片的平均迎风面积(m2),它与破片质量和形状有关,一般可表示为=K·m2p/3,其中K 为破片的形状系数(m2/kg2/3).

根据(9)式就可以得到某一初速下一定距离上的破片存速。以方形破片(质量45 g,假设其动态速度2 500 m/s)为例,战斗部作战高度为10 km(空气密度约为0.412 kg/m3),通过相关数据表查询CD与K 的值,可得到其动态速度变化曲线如图8所示。

图8 破片存速随距离的变化曲线Fig.8 The change about residual velocity of fragment along with the distance

由曲线可以看出,当破片动态初速为2 500 m/s时,在距离爆炸点50 m 远处,方形破片的存速仍有约2 174 m/s,TBM 目标再入段的速度在3 000 m/s以上,二者合成后速度仍很高,可有效毁伤目标。

5 结论

在合理设计战斗部主要参数的基础上,实现了战斗部主要功能,通过计算仿真得到的结论如下:

1)装药与预制破片的质量比mc/mf=0.862时,可使破片达到预定的静态初速。

2)内凹式破片层曲率半径Rf≈5.691r 时,采用中心和底面多点两种起爆模式可获得预定破片束角度。

3)在静态爆炸条件下,破片束角度为10°时,在距离爆心71.0 m 处,破片场密度满足毁伤要求,适合较远距离攻击;破片束角度为30°时,破片场密度满足毁伤要求的最远距离为23.2 m,适合近距离攻击时采用。

References)

[1] 卢芳云,李翔宇,林玉亮.战斗部结构与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12 -120.LU Fang-yun,LI Xiang-yu,LIN Yu-liang.Structure and principle of warhead[M].Beijing:Science Press,2009:112 -120.(in Chinese)

[2] 庄志洪,王宏波,张清泰.一种反弹道导弹用瞄准战斗部的引战能力分析[J].探测与控制学报,2002,24(3):1 -4.ZHUANG Zhi-hong,WANG Hong-bo,ZHANG Qing-tai.Ability analysis of gimbaled warhead in anti-tactical ballistic missile[J].Journal of Detection &Control,2002,24(3):1 -4.(in Chinese)

[3] 鲁卫红.TBM 弹头的毁伤概率计算[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1,21(2):34 -38.LU Wei-hong.Calculating the probability with which the TBM warhead be killed[J].Journal of Projectiles,Rockets,Missile and Guidance,2001,21(2):34 -38.(in Chinese)

[4] Richard M L.Physics of direct hit and near miss warhead technology[M].Alexander Bell Drive,Reston,Virginia: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Inc.,2001:246 -252.

[5] 杜仕国,杨建武,高俊国.火炸药学[M].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2001:125 -132.DU Shi-guo,YANG Jian-wu,GAO Jun-guo.Propellant and explosive[M].Shijiazhuang:Ordnance Engineering College,2001:125 -132.(in Chinese)

[6] Richard M L.Conventional warhead system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design[M].Virginia: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Inc.,2001:193 -225.

[7] 温玉全,焦清介.同步起爆网络精密压装装药技术研究[J].兵工学报,2006,27(3):410 -413.WEN Yu-quan,JIAO Qing-jie.A study on the precision press loading technique of a synchronous multi-point explosive circult[J].Acta Armamentarii,2006,27(3):410 - 413.(in Chinese)

[8] 赵晓利,王军波.弹药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94 -108.ZHAO Xiao-li,WANG Jun-bo.Ammunition[M].Beijing:PLA Press,1998:94 -108.(in Chinese)

猜你喜欢
锥角破片战斗部
密封锥角对针阀偶件密封面形变和应力的影响
破片群作用下复合材料层合板近场动力学损伤模拟*
一种基于LS-DYNA的炮弹破片极限穿透速度仿真方法∗
半预制破片战斗部破片威力分析
水泥基体中仿生钢纤维的拔出试验
基于均值算法喷雾锥角图像噪声处理
聚能射流参数的工程化函数研究*
随动定向战斗部的抗振动冲击控制研究
几种结构的三段离散杆战斗部数值模拟
前向战斗部破片散布均匀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