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器
——恐怖的“无声杀手”

2013-02-23 09:14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
发明与创新 2013年35期
关键词:毒剂毒气中毒

文 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 张 健

化学武器
——恐怖的“无声杀手”

文 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 张 健

不久前,有关叙利亚内战中政府军与反对派谁使用了化学武器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敏感话题,也成了西方国家干涉叙利亚的理由。那么,令人谈之色变的化学武器究竟威力有多大?它是何时开始应用于战争的?

两千年前的罪恶

将化学物质用作杀敌武器在人类历史上并不罕见。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内战中,斯达巴人就曾点燃沥青和硫磺,用呛人的烟来熏走雅典守军。稍晚的罗马-波斯战争中,波斯人曾直接往地道中灌这种烟以熏死突袭的罗马士兵,这是最早的“窒息性毒剂”。同一时期的中国,秦军也曾在河水上游下毒,阻止前来进攻的诸侯联军。之后一千多年的历史中,“烟”和“毒”的应用比比皆是,不过这些最多只能算化学武器的“原始版”。

随着近代化学的发展,人类制造出更多有毒化合物,其中一些被用于军事领域。近代战争中最早有组织使用毒气的可能是英军。他们在20世纪初的布尔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曾向布尔人和清军发射氯气炮弹。据记载,八国联军攻打天津时“炮弹落地,即有绿气冒出,钻入鼻窍内者,即不自知殒命”。

恶魔出笼

化学武器的真正大规模使用是在一战和二战期间。1915年4月22日,德国第4集团军曾向英法联军投放18万公斤氯气。这是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毒气,造成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

“一战”中的毒气战

经过“一战”残忍的毒气战后,1925年《日内瓦协定书》再次重申禁止使用毒气,各国也都清楚毒气弹的使用只能引起对方同样的报复。因此在“二战”中,尽管美、英、苏、德等各大国都做了毒气战方面的准备,但大规模毒气战并未爆发。

然而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自觉遵守协议。意大利在“二战”前侵略埃塞俄比亚时就动用了毒气。而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更是把毒气当作制胜武器。据美国专家估计,日本在中国战场使用毒气战2000多次,造成军民十多万人死亡,几乎相当于“一战”全球毒气战的数字。

禁用化学武器

与常规武器相比,化学武器具有特殊的杀伤特性。

一是杀伤途径多:染毒空气可经呼吸吸入、皮肤吸入中毒;毒剂液滴可经皮肤渗透中毒;染毒食物和水可经消化道吸收中毒;一些爆炸型化学弹药的弹片也有杀伤作用。

二是杀伤作用持续时间长:从几分钟、十几分钟直至几天甚至几十天。

三是杀伤范围广:化学炮弹比普通炮弹的杀伤面积一般要大几倍至几十倍。染毒空气能随风扩散,渗入不密闭、无滤毒装置的装甲车辆、工事、建筑物内等,沉积、滞留于低洼处,杀伤隐蔽人员。

四是受气象、地形条件影响较大:大风、大雨、大雪和近地空气对流等会严重削弱毒剂的伤害作用,甚至限制某些毒剂作用。

正是由于化学武器的危害巨大,全球对于禁用化学武器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早在1899年及1907年召开的两次“海牙会议”上,各方就达成协议,禁止在战争中使用毒气。1925年又在日内瓦签署《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1992年11月,《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由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该公约不仅制定了全面禁止、彻底销毁化学武器并严格审查的机制,而且要求各国公布自己销毁化学武器的时间表。1997年4月29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生效。这是第一个全面禁止、彻底销毁一整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具有严格核查机制的国际军控条约。

截至2013年7月,全球已有189个国家成为《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缔约国。只剩安哥拉、埃及、以色列、缅甸、朝鲜、索马里、南苏丹和叙利亚8个国家仍游离于公约之外。

防护手段不断更新

同核武器和生物武器一样,只要有较好的装备及针对性训练,化学武器是可以防护的。其防护措施主要有:探测通报、破坏摧毁、防护、消毒和急救等。

探测通报是采用各种现代化探测手段,摸清敌方化学武器袭击的情况,了解气象、地形并及时通报;破坏摧毁是采用各种手段破坏敌方化学武器和设施等;防护是根据化学毒剂的作用机理和中毒途径,设法将保护对象与毒剂隔绝,如构筑化学工事、器材防护等;消毒主要是对感染神经性毒剂和糜烂性毒剂的人、水、粮食、环境等进行消毒处理;急救则针对不同类型毒剂的中毒者及中毒情况,采用相应的急救药品和器材进行现场救护,并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戴防毒面具的士兵

随着科技的发展,针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毒气的克星——木炭的出现就是典型的例子。俄罗斯著名化学家谢林斯基发现,前线士兵遭遇毒气攻击的应急方法之一是将头钻进松散的泥土中,经过泥土吸附和过滤可以保住性命。于是他决心制作一种防毒面具。经多次试验,他选中了吸附力较强的木炭作为防毒面具的材料,如今世界上随处可见的防毒面具便这样诞生了。

链接:

六类化学武器

按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通常把化学武器分为六类: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刺激性毒剂和失能性毒剂。

神经性毒剂以沙林、梭曼等为代表,通过呼吸道或皮肤黏膜侵入人体,主要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瞳孔缩小、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肌肉震颤等症状,严重者可迅速致死。叙利亚化学武器事件中涉及的化学毒剂即为沙林。

糜烂性毒剂主要代表是芥子气、氮芥和路易斯气,通过呼吸道、皮肤、眼睛等侵入人体,破坏肌体组织细胞,造成呼吸道黏膜坏死性炎症、皮肤糜烂、眼睛刺痛畏光甚至失明等。

窒息性毒剂包括光气、氯气等,能损害呼吸器官,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气肿而造成窒息死亡。

全身中毒性毒剂包括氢氰酸等,主要通过呼吸道破坏人体组织细胞氧化功能,引起组织急性缺氧,产生恶心、头痛、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导致迅速死亡。

刺激性毒剂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使人流眼泪或打喷嚏;失能性毒剂让人产生暂时性头晕眼花、思维混乱、运动迟缓,这两种毒剂通常不会致死。

猜你喜欢
毒剂毒气中毒
惊魂毒气战
毒气、侦探和笔记
走开!毒气君
中毒
毒气
维埃克斯毒剂的来龙去脉
使用铅笔会中毒吗
爸爸中毒了
天哪!我中毒了!
在战争中使用毒剂渊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