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民教育的品牌效应、培育路径及启示

2013-02-25 06:19
关键词:公民政治学校

金 昕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130024)

作为一种具有明显政治价值取向的思想教育,美国公民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规范和极具实效的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表现出广知度高、美誉性强、效益性大的品牌效应,为许多国家开展公民教育或国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发挥的品牌效应,透视形成这一品牌效应的培育路径,以期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建设有所启示。

一、美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品牌效应

美国公民教育包括公民知识的传授、公民技能的训练和公民品性的培养。公民知识的传授主要以课堂讨论或模拟活动等形式,通过学校课程围绕五个中心问题展开:(1)什么是公民生活、政治和政府?(2)美国政治体系的基础是什么?(3)由宪法确立的政府是如何体现美国民主的目的、价值和原则的?(4)美国与其他国家和世界事务的关系是怎样的?(5)公民在美国民主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公民技能的训练是通过学校教学、社区服务和政治参与共同完成的,在训练内容上分为智力技能和参与技能两个方面。前者又称批判性思考技能,具体包括描述与识别、解释与分析以及评估、立场和辩护。参与技能则包括相互作用、监督和影响三个方面。公民品性的培养是个体在公民社会的家庭、学校、社区和团体中不断学习和体验的结果,主要包括:(1)成为社会一名独立的成员;(2)承担公民个人政治、经济责任;(3)尊重个人价值和尊严;(4)以有创见的和有效的方式参与公民事务;(5)促进宪政民主政治的健康运作[1]。

美国公民教育具有衡量标准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丰富灵活、教育途径多样的特点,尤其重视发挥实践参与在培养学生公民技能和品性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就公民学课程而言,虽然美国各地课程名称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遵循统一的知识和能力衡量标准。即由美国公民教育中心(Centre for Civic Education)于1994年颁布的《公民学与政府科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Civics and Government)。该标准不是课程大纲,而是规定了4、8、12年级的学生在完成学业时应掌握的基本公民知识和能力水平。第二,在课程内容上与人文教育内容全面接轨,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课堂教学、讨论、角色扮演、模拟等。首先,美国公民教育课程内容涉及美国史、政治学、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世界史、社会学、法律、哲学及心理学等多门学科。除了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以外,综合性的“社会科”课程也逐渐成为美国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除了课堂教学法外,讨论法、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成为公民教育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讨论法是指教育内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并以开放性、对话性、生成性的讨论方式展开教学。对国际国内在历史或当前发生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并不意味着要获得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横向层面随着年级的不同进行不同深度的解读,纵向层面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不同侧重的解读。另外,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参与国家事务等方式,可以使学生模拟体验如何在一个民主体制的国家参与投票、审判、立法、外交等,从而提高他们参与政治的兴趣与实际操作能力。第三,通过课堂教学、校外服务和学校(社区)政治参与等多种途径组织实施,充分实现了国家、社会和学校教育的三级联动。除了重视通过学校教育进行公民课程教学之外,美国十分重视通过校外服务、学校(社区)政治参与等实践策略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校外服务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社会服务,一方面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在社区活动所获得的经历中批判性地思考民主的本质。学校(社区)政治参与是指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校或社区的管理,在参与过程中增强对学校,对社区以致对国家的责任感,培养政治决策能力。

随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规范、特色鲜明和极具实效的美国公民教育不仅成为夯实美国政治基础,备受赞誉的普及性教育,同时,其教育内容、方法与途径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形成了广知度高、美誉性强、效益性大的品牌效应。品牌效应是指品牌的使用为品牌使用者所带来的效益和影响。美国公民教育的品牌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无论是在本国还是世界范围内,美国公民教育都已广为人知。就国内而言,美国公民教育贯穿幼儿园到大学,为各个阶段学生和各阶层人群所熟悉、了解和理解,颇具知名度。就世界范围而言,美国公民教育为各国所熟知,并纷纷对其展开介绍和研究[2,3]。第二,美国公民教育不仅获得本国广泛认可,而且获得了多个国家的好评,并在许多方面进行仿效和借鉴。根据美国学者Susan Hunter和Richard A.Brisbin,Jr.在1999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学生十分肯定公民教育课程中服务学习对政治态度的影响,认为该课程中的服务经历是整个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4]。同时,我国及西方学者也从多个方面肯定美国公民教育的优长,并进行积极的借鉴[5]。第三,美国公民教育依据自身丰富灵活的教育内容、手段和途径以及良好完善的运行机制,长期引领着社会主流政治价值取向,具有极大的感召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它也为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二、美国公民教育品牌效应的培育路径

任何品牌效应的形成都是通过一系列体系化设计构建,使其区别于其他产品或劳务的识别系统,进而获得消费者认同的结果。美国公民教育品牌效应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国家政策保障、社会服务实践、学校课程开发和校外教育机构推动四大培育路径得以实现的。

首先,国家通过立法、发布文件等为公民教育提供政策保障。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通过发布《国家处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美国科学促进会,1989)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文件,强调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能够适应已经普及了科学知识的社会里,所有公民都应该具有的知识和思维习惯。1990年,在《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联邦政府教育部)的六大目标中包括关于学生成就和公民资质的教育目标。同年2月,在《关于全美教育目标的报告》中明确要求“全美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提高和显示良好公民意识、社区服务与责任心的活动”,“要恢复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培养‘公民’开始”。1993年,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全美教育改革计划中,政治类课程(美国将历史和地理课视作政治课)和人文类课程逐步加强。1994年,《美国教育法案》中明确规定,“到2000年,所有学生都要学习‘公民和政府’(Civics and Government)课程”。同年,又颁布和制定了《公民学与政府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Civics and Government)和《公民学与政府》。“9·11”事件后,美国教育部根据新的国际国内形势,通过修订教育战略规划以使公民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由此可见,美国正是通过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从而为公民教育及其改革提供明确的依据与坚实的保障,为品牌效应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

其次,学校与社区通过主动联合为公民教育提供实践平台。美国公民教育以服务学习和学校(社区)政治参与为两大实践策略,学校与社区通过沟通、协商与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公民服务、政治管理的计划、机会与岗位。其中,“校园契约”(Campus Compact)和“学生政府”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机构(活动)。“校园契约”于1985年成立,是一个全国性大学校长联合体和正式机构,旨在推进大学和学院的公共职责,培养学生的公民和社会责任,鼓励大学生从事社区服务、服务学习、公民参与活动。目前,该机构的会员覆盖1 100多所大学和学院,包括全美高校超过1/4的学生,已有2 000 多万大学生参与了社区服务计划,在数千个本地和全球的社区中工作。自1987年开始,“校园契约”每年都要进行调查,以评价学校——社区模式的服务现状和新趋势。根据2010年调查结果显示,在2009—2010学年中,大学生共贡献了3.82亿小时的服务,创造了79.5亿美元的服务价值[6]。“学生政府”则是由学校组织、社区协作的实践活动。活动将学生视为学校的“公民”,为每个学生提供选举代表和参与学校、班级决策活动的亲身经历。学生通过学生政府不但可以参加社区服务,而且可以了解领导阶层、政府机构及公民决策的过程。有效、开放的学生政府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学校社团和社区的管理过程,使学生有机会就学校社团和社区面临的实际问题发表见解、进行分析并设计解决方案。学生参与管理的过程能为学生提供有关自治方面的亲身经历,并能使其意识到他们的决策的影响力[7]。

再次,学校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开发为公民教育提供丰富完备的知识体系。美国的学校公民教育实施模式多样,既包括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如“公民学”、“民主原则”、“政府”、“民主问题”等,也包括开设“社会科”等综合性教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教育、能源和环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性别平等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等,同时十分重视把公民教育渗透到各科课程教学和学校的其他活动中进行传授。在课程设置方面,公民教育课程贯穿小学到高中12学年,深度逐级递进。以加州“新历史—社会学科”课程为例,各年级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在课程内容方面,材料涉及范围较广。以“美国政治体系的基础是什么?”知识内容为例。学生需要了解美国政治体系的历史、哲学、经济以及文化基础,进而探讨美国宪政民主体制的基本的价值和原则。由此涉及的教学材料则包括《独立宣言》,《联邦宪法》,《权利法案》,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与美国政治史相关的法律、重要文件及伟人演讲。在课程形式方面,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学校通过与政府、社区合作,积极开发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教学,以形成更加系统和立体的课程体系。

表1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新历史—社会学科”课程设置表

最后,非营利性组织和网站通过构建多维教育网络为公民教育营造社会环境。美国公民教育中心是美国的公民教育组织宣传基地,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中心的教育目标在于:(1)使受教育者更好地理解美国立宪民主体系、基本原则和价值标准;(2)掌握作为一个有效和负责任的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技能;(3)建立利用民主程序做决定和解决冲突的意向。公民教育中心不仅编制了《公民学与政府科国家标准》,还组织编写了大量公民教育读本,使公民教育在美国得到广泛普及。如《代议民主在美国——人民的声音》(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in America:Voices of the People)、《我们全体人民——公民与宪法》(We the People:The Citizen and the Constitution)、《我们全体人民——公民养成方案》(We the People:Project Citizen),以及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责任》、《隐私》、《权威》、《公正》系列读本等。另外,网站在美国公民教育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为不同形式、内容的公民教育活动提供信息支持、联络中心和宣传激励,有效地促进与保障活动的开展。如“校园契约”(Campus Compact)网站、美国读书挑战(America Reads Challenge)网站等[8]。

三、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建设的启示

美国公民教育旨在通过多样化教育途径培养具有强烈国家认同感,符合美国民主宪政制度要求的合格公民,具有明显的政治价值取向。这使得美国公民教育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即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通过有效手段塑造与本国政治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人,从而维护现有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的稳定,进而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亟待“特色化、品牌化和长效化建设”的探索和发展阶段,美国公民教育品牌效应的形成及其培育路径研究,将为高校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提供三个方面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建立健全品牌培育政策体系和建设机制。当前,尽管国家已经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并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主体意识强,因而传统的‘粗放型’、‘经验型’工作模式已不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亟须对当前工作进行特色化、品牌化和长效化建设。”但是无论在文件制度还是在培育机制都缺乏全面的政策推动。首先,国家应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建设的战略意义,制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培育直接相关的指导性政策,以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培育中的定位、思路、主体、核心理念等基本问题。以此为据,全面推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积极制定相应制度,形成全面覆盖国家、地方、高校等多个层面的品牌培育政策体系。其次,要整合国家、地方、高校等多方力量。通过政府部门、宣传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在政策制定、交流推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等方面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品牌培育机制。

第二,构建品牌建设平台,重视社区服务和网站建设。美国公民教育品牌效应的发挥是政府——社会——学校三方平台相互协作,积极互动的结果。其中,社会支持体系是品牌培育的重要平台。美国在2000年的《学校为社区中心:规划与设计公民抉择指南》中提出要使教学适应学习者需要、学校成为社区中心、提供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有效利用所有资源、在变革中赋予学校弹性等教育改革思路,尝试让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推进教育改革。首先,与美国相比,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品牌培育多局限于学校教育领域,缺乏对社会教育领域的有效拓展。高校应主动与地方性社区、社会性教育组织(如图书馆、博物馆)进行沟通,相互协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通过服务学习、管理决策等政治参与经历有效增强学生的政治效能感。其次,与美国已经形成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教育网站相比,我国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十分薄弱,仅有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主办的“中国公民教育中心”网站和清华大学主办的“清华大学学生红色网站”等数个区域性网站。为此,地方及高校应在政府的规范引导下,以宣传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为重要目标,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使其为品牌培育发挥观念引导、信息支持和交流推广等积极作用。

第三,开发品牌课程,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教学的特色化、品牌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在课程内容上以理论知识和典型案例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与美国重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跨学科的课程内容,以讨论、对话、模拟等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十分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对课堂知识的丰富与补充相比,我国高校思想政教育课程无论是在目标、内容、方法还是途径上都显得相对枯燥和单一。为此,我国高校应结合国情,探索并开发具有丰富教育内容和灵活教育手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课程。如在课程内容上一方面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融会和综合;另一方面也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融入到其他专业课程中去;在教材编写上既要重视重要理论知识的宣传普及,更应选取与学生日常社会政治事务紧密相关的鲜活案例,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在方法上要重视通过对话、研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形成理性的、批判的思维能力;在教学途径上应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活动、课外实践、参与学校管理等渠道促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深刻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制度,涵养政治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1]高峰.美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J].比较教育研究,2005(5):55-60.

[2]郭芳芳,侯怀银.20 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学者视野下的美国大学公民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8(65):59-62.

[3]David M.Ricci.Good Citizenship in America[M].United Kingd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4]Susan Hunter,Richard A.Brisbin,Jr.The Impact of Service Learning on Democratic and Civic Values[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2000(9).

[5]朱凌云.美国公民教育的实践模式及其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以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公民养成”项目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1(11):71-75.

[6]2010 Annual Survey Executive Summary[EB/OL].http://www.compact.org/about/statistics/.

[7]Influences of Extracurricular and Co-Curricular Activities on Civic Education at the District Level[EB/OL].http://www.civicd.org/index.html.

[8]http://www.compact.org/;http://www.ed.gov/inits/americareads/.

猜你喜欢
公民政治学校
论公民美育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学校推介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