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问题导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3-02-27 09:06林飞
化学教与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重要性课堂教学

林飞

也谈“问题导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林飞

(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江苏丹阳212300)

“问题导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是对课堂教学的一次改革。文章从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阐释了“问题导学模式”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问题导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证明,“问题导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词:问题导学模式;重要性;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套方法论体系,包括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某个主题对教学结构进行组合的方式;是教学结构的变式和重组。“问题导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

一、“问题导学模式”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1.“问题导学模式”的内涵

问题导学模式是指学习的个体必须运用经改组的已有经验去解决在情境中出现的问题的过程与结果。它是由卢梭——杜威的教学模式论发展而来的。其根本特征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张学生通过实际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强调从学生困惑的情境出发,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并进行一系列的假设、推理、检验的活动,最终获得问题解决,促使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得到自由和发展。

2.问题导学模式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教师较多地重视教,不重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结论,而不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不重视启发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缺少点拨,气氛沉闷,使学生陷入机械记忆的误区。高中生的智力发展比较充分,知识基础比较扎实,抽象思维能力较强。高中生已经不满足于样样被告知,迫切希望自己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愿意发表个人的见解。高中生不希望过多地依附于教师,这是运用问题解决模式的基础。今天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引导,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架起自主探究学习的桥梁。这样学生在积极思维、消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问题导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以课题《烃及其衍生物的相互关系》为例,现将其中部分问题情境的创设及问题的展开作简要的说明。

课堂设计以复习烃及其衍生物的有关知识为切入口,指导并帮助学生完成整理烃及其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网络图,在此基础上,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展开问题讨论,最后一个问题的呈现及其展开为本节课掀起了高潮。

[情境]:家乡开了一家蔗糖厂,以甘蔗和甜菜为原料生产食用蔗糖。投产不久,厂长就找人帮忙去解决一个技术问题。原来在生产出的蔗糖汁中有一种有机物,此物质对人体皮肤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既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又影响产品的质量,必须想办法除去。同学们能否和我一起去帮助这位厂长解决这个难题呢?

(参与是问题解决学习的隐性要素之一)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在查阅资料中获得知识是对问题探究的第一步。

[资料呈现]:蔗糖汁中的那种有机物学名叫α—羟基乙酸,又称乙醇酸,特点是具有两种官能团,结构间式为:CH2(OH)COOH,主要性质是对热很敏感,易发生脱水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酯。

[问题]:根据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推测它发生脱水反应时可能生成的物质,写出结构简式。

(学生讨论气氛热烈,发言踊跃,争先上黑板写产物的结构简式,教师及时讲评纠错。)

[投影]:可能的产物有:

[情境展开]:据有关报道这种高分子酯是一种很好的纤维材料,用它制成的医用缝合线比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肠衣线性能更优越。于是这位厂长果断决定生产这种新型的医用功能纤维材料,变废为宝。一经投产,销售很旺,但是这位厂长却为此而愁眉苦脸。为什么?因为单从蔗糖汁中提取α—羟基乙酸,产量毕竟有限,原料跟不上,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后来在相关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一条信息:

[追问]:利用这条信息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该厂采用某一化工原料,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假如你是这位厂长,你又是如何进行新原料开发的呢?(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此时此刻学生情绪高涨,有一种强烈的想体验成功的愿望,思维也达到了最高境界。)

(体验是问题解决学习的隐性要素之二)

[教师点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提供线索,呈现科技信息)

[问题展开]:能否用已学知识以乙烯为原料合成这种医用高分子材料?写出合理的步骤。

[学生板演]:

[教师简评]:时代赋予的机会不多,要善于捕捉信息,抓住机遇,促成发展。

其实,在平时教学中只要多留意生活、多联系实际,象这样的素材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笔者经过专家的引路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挖掘了许多有价值的素材并以此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

[情境一]: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专题课上,就目前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次性餐具——聚苯乙烯等废塑料所引起的“白色污染”问题进行有层次地展开与讨论:

1.提供背景、创设情境,告诉学生什么是“白色污染”及其不可降解性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2.让学生知道由环境保护专家提出“绿色化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3.指导学生讨论分析控制和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废物回收利用、控制污染源、寻找替代产品)。

4.将最新科技信息呈现给学生,告诉学生有关专家已研制出由聚乳酸制成的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分析:

(1)聚乳酸的单体是什么?(乳酸)

(2)它的单体具有什么性质?可能发生哪些反应?可能生成哪些产物?(强调它有两个官能团)

(3)单体通过什么反应制得?(缩聚反应)

(4)自然界里哪些物质中含有丰富的乳酸?(酸牛乳)

(5)能否从酸牛乳中提取乳酸来合成一次性餐具?(从经济价值上分析)

(6)根据已学知识及供给的科技信息,如何以石油为原料制成聚乳酸高分子化合物,设计出合理的合成线路。(略)

[情境二]:“汽车尾气污染”已倍受世人注目,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设计出一系列问题:

1.汽油的组成成分及辛烷值的含义(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获得)。

2.四乙基铅的作用及其危害(作防爆剂并由此带来铅污染)。

3.汽油燃烧产生动力的原理(汽车内燃机中,汽油气化后与空气按一定比例混合进入气缸,引擎用电火花点燃,汽油燃烧使气缸温度迅速升高,气体体积急剧膨胀,产生压力推动活塞)。

4.汽油燃烧产生有害气体通过尾气排出污染大气,让学生运用化学原理分析汽车尾气中有哪些成分,并用辛烷(C8H18)模拟汽油成分讨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有毒气体的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的危害:

(1)设空气中氧气占1/5,并设辛烷与空气的体积比为a,要使辛烷完全燃烧,则a的最小值a′为多少?

(2)若a大于a′则尾气所含的有害气体中相对含量会增多的是什么气体?(CO)写出反应方程式。

(3)若a小于a′则尾气所含的有害气体中相对含量会增多的是什么气体?(NO)写出反应方程式。

(4)讨论NO与臭氧层出现空洞的关系,由此联系到氟里昂等氟氯甲烷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和由此而引起的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用化学原理解释其原因,并分析两者在此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催化剂)。

5.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分析控制与消除汽车尾气污染的方法(如让汽油充分燃烧、在排气管口增加一个催化氧化装置使尾气变成无害气体、改善汽油质量、开发新能源以代替汽油等)。

6.在石油资源相对短缺的形势下,如何运用绿色植物的秸秆来制得绿色环保汽车的新能源(纤维素→葡萄糖→乙醇)。

7.据报道液态氮也可以作为汽车的能源,试运用化学原理作合理的解释并分析它的优点(汽化时使体积急剧膨胀推动活塞;原料丰富、无污染)。

通过某一问题的有层次的展开,既拓宽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渴望成功的情绪体验,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这种教学模式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应用问题导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

通过对试点的班级和平行班级的学生作了初步的调查,发现运用问题导学模式进行专题复习,学生的学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调查结果如下:

项目对象喜欢提问独立思考独立作业挑战困难寻求赞扬独自钻研成绩优良任教班级78% 87% 85% 90% 40% 37% 48%平行班级42% 65% 67% 71% 65% 23% 27%效果对照+36% +22% +18% +19% -15% +14% +21%

调查显示,运用问题解决模式组织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激活了学生的学习需要,问题意识得到强化,从而使学生能在别人不能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或者在被人熟知、极为平常的现象中发现新的问题,并喜欢独立钻研问题。不怕困难,富有独立见解,不追求别人的赏识,把自我实现需要放到最高层次,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但巩固了知识、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而且增强了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问题导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的一次改革,实际上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大改革。对教师来说,这既是加强自身修养的机遇又是对新知识的挑战。

[1]唐杰.“问题链导学”模式在中学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化学教与学,2010,(12):8-10

物质abcd反应前质量/g 19.78.7 31.6 0.4反应后质量/g待测17.4 0 3.6

已知a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7∶158,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c一定是化合物,d可能是单质

B.反应过程中,b与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C.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

D.反应中a与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首先,计算a→d这四物质的“Δm”。

物质abcd反应前质量/g 19.7 8.7 31.6 0.4反应后质量/g待测17.4 0 3.6 Δm x-19.7 8.7 -31.6 3.2

其次,根据各物质的Δm之和等于“0”,可以方便计算出待测(即反应后a的质量)。

第三,根据各物质的Δm值快速判断出:该反应为:c→a+b+d,这是一个分解反应。

第四,根据Δm之比=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a与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最后,得出该题的答案为A、D。

从这两道表格数据型质量守恒定律类的中考题的解题不难发现,由于通过“Δm”这个数据中介,使这类题的解题变得有规律可循,从而使这类题变得模式化,简单化。学生也在解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1008-0546(2013)11-0028-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10

猜你喜欢
重要性课堂教学
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的重要性简述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幼儿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