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法在高三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2013-02-27 09:06曾应超
化学教与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乙烯高三教学法

曾应超

PBL教学法在高三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曾应超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浙江杭州310009)

以有机化合物的专题整合复习为例,对PBL教学法在高三复习中的具体应用、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专题整合;PBL教学法;有机化合物;高三复习;思考

PBL即为“基础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是在建构主义理论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法[1]。PBL教学法强调学习过程的探究性,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最早被应用于医学领域,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基础教育中逐渐被采用。

高三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复习,学生已经具有相关的基础知识储备,合理采用PBL教学法进行复习,对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网络的自我建构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复习资料的编排体系均以传统教学法为依据进行,同时PBL的课堂教学方式大多以围绕问题的师生间交流讨论为主,与传统教学法相比,相对花费时间较长[2],使其在高三复习教学中的推广受到了限制。笔者尝试将专题知识进行整合设计,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以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复习为例,对PBL教学法在高三复习教学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一、PBL教学法在有机化合物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讨论以及总结与评价。为方便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选择我校高三两个平行班由同一位教师进行对比教学。对3班(以下称为“传统班”)共39名学生按章节顺序进行传统教学法教学,对5班(以下称为“PBL班”)共40名学生进行PBL教学法教学。

1.提出问题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因此在课前必须设计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这是PBL教学的关键环节。在高中阶段所涉及的重要有机化合物内容分布在《化学2》和《有机化学基础》两本教材中,有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醛、羧酸和酯等,在现行的各类复习资料中大多依此顺序呈现,若分别对每一种物质采用PBL教学法进行复习,在时间相对较紧的情况下将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有必要进行重新整合。事实上,在《有机化学基础》中设置的“基团间的相互影响”和“重要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两部分内容[3]便是最好的整合参考,笔者经过分析后,初步设计问题如下:

[问题1]苯环结构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从基团间相互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2]如何以乙烯为原料合成乙酸乙酯(无机试剂任选),画出合成流程图?

2.课前自主学习

将PBL班学生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位组长,在课前将设计的问题交给学生,由组长负责组织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向教师咨询等方式进行课前学习,并形成初步学习成果。在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问题1”的学习并未出现困难,对于“问题2”的学习,学生之间的争论颇多,显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

3.课堂讨论

课堂上各组对初步学习成果进行汇报,然后围绕每一个问题进行对比讨论。包括各组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现过的不同观点以及对其他组学习成果的质疑等都成为讨论的焦点。

对于“问题1”的学习,基本上能够从“苯环碳碳键不具有单双键交替结构”的角度出发,通过与烷烃的取代反应和烯烃的加成反应及氧化反应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同时通过甲苯与苯以及苯酚和乙醇的性质对比对基团间相互影响进行分析也很顺利。

对于“问题2”的学习,各组存在的争议以及合成方案不尽相同,成为了课堂讨论的重点,也正是复习的最佳契机。在各组方案产生过程中,少数同学曾使用了乙烯与H2加成生成烷烃后再卤代的方法,或是使用了乙烯与卤素单质加成的方法,明显对烷烃取代及烯烃加成的特点不甚理解,因此课堂上对此进行适当提示。在对乙烯与HBr加成和乙烯直接与H20加成方案进行对比时,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能否直接由乙烯到乙醛?由于对该问题没有提前准备,讨论异常活跃,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讨论,写出了乙烯直接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流程,虽然此流程需重新制备乙醇,但给学生的感触颇深。

4.总结与巩固

讨论完成后,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并对重要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进行归纳,同时强调在有机综合问题中“逆合成”思想的重要作用。为巩固学习效果,课堂练习以书写方案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方式进行,从完成的结果来看,除了个别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外,整体表现不错。其中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对卤代烃水解和消去反应的混淆以及酯化反应中H20的遗漏。为推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最后,提出下一次讨论的问题:如何以乙酸丙酯为原料合成聚乳酸?当学生接到该问题时,再一次被激活,顺利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

5.教学评价

PBL教学法的教学评价一般包括课堂表现评价、学生评价以及测试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

从两个实验班级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PBL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无论在课堂参与度或是思维活跃度上都有很好的表现,同时课堂提问明显增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出现了不少有一定深度的课堂生成性问题,例如在讲到乙烯的氧化时,追问烯烃与KMn04溶液反应的产物判断、讲到酯化反应时追问实验中能否用Na0H溶液或NaHC03溶液代替饱和Na2C03溶液收集产物[4]等。

(2)学生评价

PBL班40名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结果显示82.5%的学生表示喜欢,12.5%的学生表示不能接受,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其中喜欢的原因多数表示课堂比较开放,能够提高学习兴趣、自学能力以及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不能接受的原因主要是基础太差不适应或者其他科目学习任务重没有足够时间进行课前自主学习。

(3)测试评价

在复习完有机化合物知识后,对有机化合物专题进行检测,将两个班级在高二时的有机测试成绩和本次成绩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高二与高三两次平均成绩比较

二、几点思考

1.PBL教学法课程设计应重视知识的整合

专题整合设计,不仅能够删除对某些知识点不必要的重复讲解,还能将时间化零为整,因此,能够使PBL课堂教学对时间的利用达到最大化,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费时费力[5]的问题,还能够充分利用PBL教学法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在本次实验中,从完成整个专题复习任务(包括习题课)所用的课时数来看,PBL班与传统班相当,而测试结果显示PBL班学生成绩不但未受影响,在解决综合题的能力方面还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2.PBL教学法问题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开放性和探究性

在传统课程设计中,问题的设计一般按照章节顺序以学案的形式进行,而复习参考资料上详细的知识点整理让学生轻而易举便能获取答案,若以此方式进行PBL教学法教学,将使PBL教学法具有的开放性、探究性等优势[6]难以真正体现。因此,设计时应尽可能打破传统的知识设计体系,使问题的解决不具有固定的模式,学生无法获得现存的答案,这样才能够充分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调动学生的思维,使PBL教学法的各项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以本次教学设计为例,“问题1”的设计没有充分体现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点,学生的兴趣并不高,而对于“问题2”和后续的“问题3”则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探究空间,学生明显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存在的问题

首先,专题整合设计需要从全局出发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最好一次性完成整个专题的主要备课任务,包括对课后练习也可能需要重新编制,由于没有现存资料可供使用,教师的负担明显加重。同时,PBL教学法课堂上以问题为纽带进行开放式教学,课堂讨论偏多,会产生不少生成性问题,对教师把握课程内容及驾驭课堂等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其次,由于专题整合设计与PBL教学法的实施,打破了学生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法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对学生课前自学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要求明显提高。因此,对于基础较差或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来说,感到有些不适应。同时,对于过分依赖传统教学模式或者被动学习的学生来说,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总之,通过专题整合后,用PBL教学法进行高三复习,也许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专题的复习教学,但笔者认为,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法,均有其利弊,只要教师改变观念,合理使用,便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1]崔炳权,李春梅等.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应用的探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07,(1):7

[2]于波,王雅洁等.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医学教育探索[J].2009,8(1):63

[3]王祖浩主编.有机化学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75,85

[4]王祖浩主编.化学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67

[5]林晓茵,魏平等.临床药理学PBL教学法的应用研究.西北医学教育[J].2008,16(6):1159

[6]陈娟,许庭元.探讨PBL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09,(11):34

1008-0546(2013)11-0033-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12

猜你喜欢
乙烯高三教学法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高三·共鸣篇
乙烷裂解制乙烯产业大热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我把高三写成诗
乙烯裂解炉先进控制系统开发及工业应用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两个基于二噻吩乙烯结构单元双核钌乙烯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性质
2015年乙烯进口关税下调至1%补充国内需求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