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化学提问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3-02-27 09:06王震宁
化学教与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化学水平实验

王震宁

初中生化学提问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王震宁

(泰州市九龙实验学校江苏泰州225300)

文章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了解,分析了学生提问能力缺乏的原因,可归结为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障碍、教师权威障碍、学习方法障碍三个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寻找到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有效方法,主要通过动手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创设认知冲突、训练学生提问技能等六个途径,培养学生的化学提问能力。

化学;提问能力缺失;对策

一、课题来源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中外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时曾指出:中国学生在数学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存在最大的缺憾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学生会提问题,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悄然得到发展。可以说“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人们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根据我的调查,平时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哪怕是在科学探究中大多也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非常的薄弱,已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因此结合我校的化学教学实际,确立以《初中生化学提问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初中生化学提问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分析初中提问能力缺失的原因,并致力于改变学生不善于提问、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现状,引领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化学,使化学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本课题的研究体现化学教学新理念,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题研究过程与成果

1.通过调查分析了学生缺乏提问能力的原因

研究小组对我校160名初三学生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能力”进行了详细地调查。主要是通过课间谈话、问卷调查的形式。

问 题选 项人数百分比A.上课提问是学生自己的事0 0你对课堂提问的认识是()(问题意识)B.上课提问是老师的事8 5.0%% C.上课应是师生共同提问152 95.0% D.不清楚0 0课堂上或课下我经常提出与化学学科有关的问题()(问题意识)A.经常29 18.1% B.偶尔130 81.2% C.几乎没有1 0.6%上化学课时,对一个问题不理解时,我()(问题意识)A、不去管它8 5.0% B、只有在考试前才去寻求帮助78 48.8% C、马上举手问老师74 46.2%我质疑过化学课本上的知识和老师结论的正确性()(问题意识)A.经常质疑14 8.75% B.较少质疑14 8.75% C.相信他们的正确性,无需质疑132 82.5%我经历的课堂提问形式大多数是()(目前大多数的课堂提问形式)A.教师问——单个学生回答82 51.3% B.教师问——学生一起回答20 12.5% C.教师问——学生讨论切磋得出结果48 30.0% D.学生自己提问——师生研讨10 6.2% A.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不用思考问题0

B.教师引导提问,学生思考回答65 40.6%我所期盼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学生理想的课堂教学方法)C.教师授课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的满堂提问式0 0 D.教师创造情境,师生、生生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95 59.4% E.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师生研讨0 0我认为老师在化学课堂上需要留时间给我们自由提问()(老师是否重视学生提问)A.需要126 78.8% B.无所谓32 20.0% C.不需要2 1.25%在化学学习中,遇到疑问时,我喜欢通过哪种途径解答()(提问对象)A.自己思考24 15.0% B.请教老师88 55.0% C.与同学讨论44 27.5% D.请问父母或他人1 0.6% E.置之不理3 1.9% A.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32 20.0%在化学学习中,我所提出问题多数是()(可多选)(问题来源)B.做作业或练习时不懂的习题45 28.1% C.课堂上听不懂的地方55 34.4% D.观察实验现象或实验操作中发现的问题13 8.1% E.看课本或练习册中遇到的疑问32 20.0% F.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6 3.8% A.学习紧张,没时间思考35 21.9% B.觉得对成绩的提高没有帮助6 3.8%化学学习中,影响我提出问题的原因是()(可多选)(影响提出问题的原因)C.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觉得上课就应该听老师讲课,回答老师的提问52 32.5% D.头脑中有疑问,但不知怎么问60 37.5% E.不敢提问,怕受到老师批评75 46.9% F.不敢提问,怕被同学们嘲笑51 31.9%

分析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学生提问能力的缺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原因分析如下:

(1)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障碍

传统的化学教学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思维过程的分析,教学评价指标也只注重考试分数这个单一指标,或注重学生解答问题的结果,忽视问题解答的过程,致使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失去了很好的机会。

教师长期受教学进度和各种考试压力的影响,不得不主要关注课堂内容——而不是过程,并没有给予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机会和时间,更谈不上提问方法和技巧的示范和指导。

(2)教师权威障碍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核心地位非常明显,学生自主性难以真正体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有的学生害怕老师批评,怕老师认为他们“愚钝”或者挑战权威,不敢提出问题;

随着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权威观念必须改变,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强化问题意识。

(3)学习方法障碍

学生在传统地教师单向信息传递的教育方式下,比较习惯于教师讲解和记忆现成的结论,不习惯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新的原理和方法,不敢大胆质疑和猜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问题意识的形成。有些学生即使喜欢提问题,也仅是“这道题怎么做”,而很少问“这道题为什么这样做”,其它问题就更少,更不用说创造性的问题了。

2.调查分析了学生提出问题的类型和认知水平

依据编制的“学生提出化学问题记录单”(如表2)记录了我校初三学生在每个单元学习中提出的问题的来源以及具体问题,并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认知水平。

问题的认知水平分为6个层次: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评价水平。

表2 学生提出化学问题记录单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所有问题中来自教材知识内容和教师讲授内容的问题占56%;实验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占15%;习题中提出的问题占29%;针对课外经验提出的问题占10%。而且学生提问的来源主要是对阅读教材或课堂上、测试题中一些未曾学过的概念或未弄懂的概念进行提问。

(2)从认知水平上分析,知识水平问题占58%,理解水平问题占16%,应用水平问题占12%,分析水平问题占8%,综合水平问题占4%,评价水平问题占2%。我校初三学生提出化学问题的水平绝大多数分布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上面。只有个别学生能够提出综合和评价水平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校学生目前只能提出一些简单的、思考层次较低的问题,对自己的疑问还不能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而且提出的问题也大都是就事论事的,很少通过深入钻研、独立思考后提出一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有效策略

(1)通过营造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要引导学生修改、完善,学生提问错误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思维疏漏之处或方向性问题,切忌给学生加压或制造尴尬;使每个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感受并理解知识产生的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积极的平等协作关系,使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问题情景;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帮助学生提出化学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从中发现规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以较多的自由,不但要允许学生发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发问,帮助学生克服对提问的害怕心理。

(2)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中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疑问,是开启知识的源泉。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是学生们进行实践的基础,他们会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发现各种不同的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动手做实验的热情,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溶液的酸碱性》一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各种实验,他们通过实验会发现溶液会变成不同的颜色,然后就会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为什么石蕊试剂在一些溶液在中呈现出红色,而在其他一些溶液中呈现出蓝色或紫色呢?为什么酚酞试液只在一些溶液中呈现出红色而在其他溶液中都是无色的呢?紫罗兰花瓣可以提取酸碱指示剂,那玫瑰花、紫甘蓝等植物的叶子能不能提取出酸碱指示剂呢?……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学生就会带着各种不同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从而提出更新的问题。

(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未知知识产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奇妙的二氧化碳》研究课中,利用“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要解释这个奇怪的现象,就会提出许多疑问:这个死狗洞里到底有什么物质导致这个现象?是有毒气体吗?还是缺氧呢?那为何人蹲下来才会身亡呢?……这些问题激发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从而找到答案。

又如:在《溶液的酸碱性》研究课中,先以《波义耳与酸碱指示剂的发现》这一情境开始,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这一情境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科学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而且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其他酸溶液能否使紫罗兰的花瓣变色?盐酸能不能使其它植物的花瓣变色?其他的哪些溶液也能使紫罗兰的花瓣变色?……这节课中还利用魔术“白纸显字”来创设情境,通过魔术不仅娱乐了身心,活跃了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到底是什么化学原理导致这个有趣的现象发生呢?紧接着学生积极猜想、交流、动手尝试实验,在活动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发现了魔术背后蕴藏的化学原理。

(4)创设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提出问题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创设能引起学生怀疑但又不能用现有知识解决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课中,当学生交流实验结论时,出现了与质量守恒定律不同的结论,即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出现了相等、减少两种情况,用锥形瓶加滴管的装置有的还出现橡皮塞弹出情况,为什么呢?现象的差异诱发了学生提出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此时教师抓住机会,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进一步的可行性分析,最终得出了“当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必须在密闭装置中验证质量守恒”的结论。这样的实验设计,充分发挥了认知冲突的心理学功能,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支架”不断从不平衡又不断趋于平衡,学生的思维量多了,参与度高了,课堂解决的问题量也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也不断提高。

(5)通过训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技能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认知水平分为6个层次: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评价水平。提问的认知水平,也包括低级认知提问(认同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教师可通过示范性行为指导学生如何从不用的认知水平提出问题。

例如:关于“人呼出的气体”,教师从不同的认知水平给予提问示范:

①人呼出的气体有二氧化碳吗?(认同提问)

②如果人呼出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如何产生的?(分析提问)

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应用提问)

④人呼出的气体中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什么气体?(分析提问)

⑤如何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氧气?(应用提问)

这种提问的示范性作用可以是在教学中,也可以在学生的练习或课外调查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样本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校正反馈,以及对学生某些好的问题的关注等这些策略来给予学生示范性作用。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提问技巧的训练,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提问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

(6)让学生在成功中提升提问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做。”我们从苏氏的观点中可以领悟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是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学生,是在教师、同学、家长的表扬声和赞美声中欢度学习生活的;而那些一次又一次遭受失败的学生,是在教师、同学、家长的批评声和斥责声中苦熬学习生活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千方百计使学生“享受成功”,他们才能学有劲头,才能更进一步的提出新的问题。

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中,学生从实验中体会了成功的乐趣,从而加深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他们在成功之后,经过自己的思考,会进一步提出:守恒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自然界质量守恒,那自然界中还存在着其它的守恒定律吗?能量守恒吗?……在成功中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你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

[1](美)JackieAcreeWalsh,BethDankertSattes著,刘彦译.优质提问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13,228

[3]李改萍.培养学生提问题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

1008-0546(2013)11-0068-04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26

猜你喜欢
化学水平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张水平作品
作家葛水平
做个怪怪长实验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