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价值再认识

2013-02-28 08:00郭璇程辉王谊
重庆建筑 2013年12期
关键词:石窟寺摩崖遗产地

郭璇,程辉,王谊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价值再认识

郭璇,程辉,王谊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目前,国际上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对其价值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该文结合国际前沿的文化遗产研究理论对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尝试对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价值进全面、综合地再认识。

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价值认识;价值构成;石窟寺;密宗史

1 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认识的发展

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这几十年里,其保护理论和保护方法也在不断地前进着,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扩展,加之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仅是文物本体自身,其周边背景环境也是遗产完整性、真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威尼斯宪章》指出的“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到2005年的《西安宣言》更是把遗产环境对于遗产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宣言指出“古迹遗址的环境除了包括视觉可见的实体自然与人文环境外,还包括古迹遗址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已经从最早的只关注文物本体,到为了确保遗产本体而保护周边环境,再到能够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对遗产的影响,到现在,能够兼顾遗产本体与环境、人工与自然、物质与非物质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认识遗产的价值。

2 大足石刻价值认识的现状

2.1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指散布在重庆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目前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77处,共有石刻造像5万多尊,铭文10万余字,是巴蜀地区石刻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中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

1999年12月,作为大足石刻最高价值代表的五处石刻造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宝顶山摩崖造像、北山(包括多宝塔)摩崖造像、南山摩崖造像、石篆山摩崖造像以及石门山摩崖造像。以上五处简称为“五山”造像。

2.2 遗产地价值认识的不足

自大足石刻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人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已经摆脱了只关注文物本身的狭隘眼光,进入了文物本体与文物环境并重的时代。

而大足石刻由于申报较早,对大足石刻价值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第一,对遗产地价值的认识都集中在石质文物的物质本体,而且主要是石刻造像方面,对作为遗产地价值和真实性、完整性重要构成部分的文物建筑、附属文物的价值认识滞后。

第二,对于同样作为遗产地价值和真实性、完整性重要构成部分的遗产背景环境(非环境影响因素)的价值的认识目前主要针对古树名木和绿化植被,对保护范围内的传统场镇、民俗产业、石刻文物区所依托的山形水势、生态环境、视线景观通廊等以及其他环境要素的价值尚未认识。

3 大足石刻价值再认识的必要性

有必要对大足石刻的价值进行重新认识的重要原因除了由于理论的发展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新编《重庆大足石刻文物保护规划》将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地(五山)保护

范围进行了大幅度地扩大。如宝顶山摩崖造像的重点保护范围面积、一般保护范围面积和建筑控制地带面积分别从原来的7.93公顷,37.14公顷,53.30公顷扩大到13.22公顷,213.40公顷,472.2公顷。这就使得遗产地范围内的古建筑群、古墓葬、古遗址、附属文物等各类文物无论从种类和数量上有了不同提升,并且遗产环境相较从前也更为复杂。

图1、图2为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范围变化前后的对比图片。

图1 原大足石刻遗产地保护范围

图2 新大足石刻遗产地保护范围

这样就需要我们对大足石刻世界遗产的价值有着更加宽泛的认识。对遗产地价值的认识是否完整直接关系到对价值载体认识的完整程度,更直接关系到遗产地需要保护的对象有哪些,任何对遗产价值认识的缺失都有可能引发遗产地保护工作的不到位,造成遗产某方面价值的损失,而这种损失往往是不可逆的。

4 大足石刻的价值构成

4.1 大足石刻的突出的普遍价值

根据大足石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中的描述,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石刻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是公元9至13世纪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代表作。

其次,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无论是立体造型技法、选材、布局还是审美、表现等诸多方面都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是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传统审美思想的石窟艺术典范。

第三,在内容取材和表现方法上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紧密结合,鲜明的民俗化、生活化使其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

第四,极为罕见的集佛、道、儒三教造像之大成,是中国石窟寺中题材最为丰富的,表现了中国石窟艺术风格与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和变化。

最后,大足石刻中大量造像及碑文,特别是罕见、完备的密宗道场,使得中国密宗史又向后延续了400年左右。

4.2 大足石刻遗产地的综合价值

4.2.1 中国石窟寺的特征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风景名胜一直都追求着自然与人文的高度融合。石窟寺自传入中国后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特别是作为中国石窟寺晚期代表作的大足石刻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与中国特有的文化环境相合,形成了中国式的石窟寺体系。

在选址上,一方面,受中国山水文化影响,往往都选择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条件,将宏观的自然环境作为石窟寺的自然基底。力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注重环境气势和山水格局以及园林景观环境的塑造。另一方面,由于石窟寺的修建历时漫长,僧人及匠人需要就近的居所,因此石窟寺开凿后都会在其附近台地修建寺院,或在寺院周边合适的空地开凿石刻。又因为寺院香火和僧人的生活需要依赖周边场镇居民,所以石窟寺多依托城镇或场镇而建。经过历代发展,无论是在共生关

系还是空间布局上都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环境塑造上,受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影响,除了大面积的摩崖造像与寺庙外,还有与之相呼应的楼阁、塔、亭子、水池、廊道、径、树、花等元素,结合自然景观,形成了摩崖园林。这些元素在空间布局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除了有保护石刻或供游人休憩的作用之外,还在景观塑造与空间控制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大足石刻还糅合了名人遗迹、书法碑碣、文人轶事及民间传说,形成了引人入胜的环境景观。

在这种石刻、寺庙、山水园林、建筑景观及人文环境的结合下,大足石刻的价值早已突破了石刻本身,而形成了一个由众多元素互相作用的综合效应。

4.2.2 大足石刻的综合价值认识

大足石刻遗产地是以传统佛教文化为背景,并依托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而产生。整个遗产地是石刻、建筑与景观,自然与文化的融合,是比单纯自然或文化遗产更加综合、更为复杂的整体。而且,它不仅只是一个由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组成的物质整体,还涉及到非物质文化要素的影响。仅仅从自然或人文角度来说,其遗产背景价值并不十分突出。但其价值的核心在于其表面物质形态之下的内在结构和关系。在于其人文与自然、物质与非物质的共生共融的存在关系以及各种关系的作用下所形成的综合结果。其价值载体不同于简单的自然或文化遗产本体,是人工与自然,物质与非物质的共生体系。

5 结语

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价值观中自然与文化的明确界限,致使西方主导的世界遗产体系中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长期分化。即便有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其评判标准也是各自依据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标准进行的,相互并无关联。这种对自然与文化进行分离的保护方法,造成了对大足石刻这种根植于中国山水文化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价值认识的缺失,其丰富的价值层次并不能得到完整的认知和保护。随着国际社会对世界遗产价值认识的不断发展和拓宽,逐渐肯定了文化与自然要素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以及其内在的联系,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在世界文化遗产的框架里对中国文化遗产地的价值进行更加完整、全面的认识和保护。

[1]吴美萍.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1(10).

[2]冯棣.巴蜀摩崖建筑文化环境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9).

[3]邬东璠,庄优波,杨锐.五台山文化景观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及其保护探讨[J].风景园林,201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大足石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1998(6).

[5]陈蔚,胡斌.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的框架性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2(5).

责任编辑:孙苏

区县建设

大足龙水:建宜商宜业宜居的工贸新城

按照规划,到2020年,龙水要实现"25平方公里、25万人口"的城市发展目标。如何完成这一重任?在着力进行旧城改造的同时,龙水提出了“扩张突围”,即按照“工业北上,新区向南”的思路,在龙水镇以南,围绕龙棠公路、龙铜公路,再造一座3平方公里的新城。据介绍,龙水镇现已与重庆一家大型房地产开发商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新城的一期工程将修建一个占地50亩的广场和一个占地120亩的商圈,同时引进大型超市和百货公司。“新的广场和商圈将使龙水的商业氛围更浓,配套设施更完善,进而带动全镇商业经济的发展。”龙水镇党委书记陈金富说。

数据显示,从2003年启动工业园区建设到2012年,龙水镇的城区面积扩大了近6平方公里,人口也增加了6万人。

未来几年,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众多工业企业的入驻,以及成渝复线、市三环、成渝高铁的建成通车,将在更大程度上助推龙水镇"新城拓展"。

(摘自:《重庆日报》。请作者与本刊联系即付稿酬)

Recognition on Value of Dazu Rock Carvings,World Cultural Heritage

Great progress in the theoretical study in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achieved internationally,especially in value recognition.Combined with advanced international theoretical study in cultural heritage,current cognition on the value of Dazu rock carvings is analyzed and attempts to recognize it gener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are made.

cultural heritage;Dazu rock carvings;value cognition;value composition;Shiku temple;Mi sect history

TU-092.1/.7

:A

:1671-9107(2013)12-0013-03

2013-11-11

郭璇(1975-),女,河南郑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程辉(1983-),男,河北邯郸人,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王谊(1988-),女,重庆人,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基金论文: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动态信息系统和监测预警系统试点项目子课题研究内容;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于地域的抗战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51108476);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51178479)。

10.3969/j.issn.1671-9107.2013.12.013

猜你喜欢
石窟寺摩崖遗产地
西狭颂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石窟寺文化需要基于保护的“新开发”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启动 “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化保护项目”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甘肃武威亥母洞石窟寺的几件西夏汉文文献考释
武威西夏亥母洞石窟寺与金刚亥母鎏金铜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