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型肝炎25例

2013-03-02 05:22钟文龙何宗保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6期
关键词:黄疸型纳差黄疸

钟文龙 何宗保

(安徽省含山县仙踪中心卫生院,含山238181)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型肝炎25例

钟文龙 何宗保

(安徽省含山县仙踪中心卫生院,含山23818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黄疸型肝炎患者25例,该25例黄疸型肝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肝肿大,黄疸。辅助检查:B超示肝肿大以及肝功能异常。采用西医保肝、护肝、抗病毒和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加上健脾利胆中药改善肝脏功能。结果 经过2~4周的治疗,主要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改善明显。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具有良好的的临床效果[1]。

黄疸型肝炎;中西医结合疗法;健脾利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5例我院2010~2012年间门诊或住院患者,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12~63岁,住院治疗17例,门诊8例。该2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畏寒、发热、乏力、纳差、厌油、黄疸、肝区痛等症状,体检均有不同程度肝肿大,黄疸。辅助检查:B超示肝肿大,肝功能检查示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TTT(麝香草酚浊度)、GGT(谷氨酰转肽酶),血清胆红素均有不同程度增高,HBsAg(+)或(-)。符合中医阳黄和西医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1.2治疗方法

1.2.1中医治法清热利湿:方选茵陈蒿汤加减。药用:茵陈(后下)30g,山栀10g,大黄10g,柴胡10g,郁金10g,五味子30g,丹参20g,白术15g,虎杖30g。腹胀明显加厚朴10g,香附10g,砂仁(后下)6g,以化湿理气;胁肋疼痛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以理气止痛;便秘者加芒硝(冲服)12g,枳实9g,以行气通便;发热者加金银花10g,连翘15g,以清热解毒;恶心呕吐者加陈皮9g,半夏6g,以化湿和胃;纳呆者加鸡内金6g,山楂12g,以醒脾健胃。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疗程2~4周。

1.2.2西医治疗给予甘利欣(甘草酸二铵)30ml,泰特(还原型谷光甘肽)1.2g,分别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2~4周。同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2]。

2 结果

2.1疗效评价标准疗效评价等级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三种。治愈:临床症状(畏寒、发热、乏力、纳差、厌油、黄疸、肝区痛)全部消失,B超检查肝脾无肿大,影像学上没有明显的回声改变,肝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消失,B超肝脾肿大回缩,肝功能明显改善,各项指标较前下降80%以上,但尚未正常;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或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治疗者[]。

2.2临床疗效临床治愈1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无效8%。疗效确切。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χ±S)

2.3典型病例患者,张某,男,42岁。2011年5月18日就诊。以“乏力纳差,肝区痛6天,加重伴身目发黄,尿黄2天”入院。患者于6天前自觉恶寒发热,乏力纳差,厌油,胁肋胀痛,尿色渐加深,门诊以感冒给予抗生素、抗病毒药物静脉输液治疗,症状未见好转,近2日来恶心呕吐频繁,皮肤微黄,目珠黄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肝功能示:ALT520U/L,TB134.5umol/L,DB77.1umol/L,HBsAg(-)。B超示:肝脏:右上界6肋,厚10cm,肋下刚及,右叶厚7.6cm,剑下刚及。肝光点密粗,分布不均匀,胆囊壁粗糙,脾略大。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给予甘利欣(甘草酸二铵)30ml,泰特(还原型谷光甘肽)1.2g,分别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中医诊断为:黄疸(阳黄),给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药用:茵陈(后下)30g,山栀10g,大黄10g,柴胡10g,郁金10g,五味子30g,丹参20g,白术15g,虎杖3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山楂12g。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3周患者症状消失,复查肝功能示:ALT38U/L,TB25umol/L,DB12umol/L。B超示:肝脏光点分布均匀。停用西药,再给予中药煎服1周,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3 讨论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由于胆小管壁上的肝细胞坏死,导致管壁破裂,胆汁反流入血窦,肿胀的肝细胞压迫胆小管,胆小管内胆栓形成,炎症细胞压迫肝内小胆管等均可导致胆汁淤积。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及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功能障碍都可引起黄疸[4]。中医认为黄疸的发生往往内外相因为患。从病邪来说,主要是湿浊之邪,故《金匮要略·黄疸病并治》有“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的论断;从脏腑来看,不外脾胃肝胆,而且是脾胃波及肝胆。基本病机是湿浊阴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从整个病理演变分析,发黄的关键是湿蒸热郁[5]。

按照现代医学理论的观点,以上针药可起到改善肝脏微循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转运、弥散和排泄功能的作用。故能达到保肝、降酶、退黄之功。结合本研究治疗结果,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型肝炎的优越性[6]。

[1]李新成.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型肝炎临床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18):3677.

[2]杜宏波.41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及中医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1,(11):810.

[3]刘成海.黄疸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6):118.

[4]彭文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6.

[5]王永炎,李明富,戴锡孟.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9.

[6]郑彦辉.黄疸证治探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5):335.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6.046

1672-2779(2013)-16-0058-02

吴义红

2013-06-18)

猜你喜欢
黄疸型纳差黄疸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八段锦之“调理脾胃须单举”联合足三里穴位按压对新冠肺炎患者纳差效果评价*
丁香透膈汤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纳差的疗效观察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茵陈蒿汤治无黄疸型肝炎
益胃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应用及预后分析
小儿支原体感染性肺炎消化系统损伤的临床分析
发热黄疸型牛疾病的临床诊治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