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东钱湖南宋石刻的结饰初探

2013-03-10 10:09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酢浆草绳结武将

金 皓

(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浙江 宁波 315012)

结饰艺术源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集使用、装饰、表意、护身等功能于一体,积淀着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宋期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服饰一改前朝之性感开放、雍容丰美,渐趋保守收敛,端庄秀雅。宋结饰艺术相对盛唐的华丽富贵而言,也显朴素清新、简洁脱俗。宁波东钱湖南宋石刻的结饰,以其严谨的构成,多变的形式,生动地呈现了当时结饰在服装上的运用,为中国结饰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史实资料。

1 结饰的文化渊源

“结”,《说文》对之定义为:“以两绳相钩连也”。《易·系辞下》中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可见当时的绳结除了穿系功能外还被赋予记载事件的作用,是传递信息、帮助记忆的媒介。新石器时期陶器上的绳结纹样的出现说明了先民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开始了对绳结的审美关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大量绳结纹和回纹的出现,证明绳结已经摆脱实用的羁绊,以相对独立的审美形式进入装饰领域。上衣下裳、宽衣博带的华夏族服饰没有纽扣,以带束腰,这为绳结在服装上的应用提供了场所,因此结饰艺术成为了中国古典服饰不可缺少的部分。

“结”谐音“吉”,“绳”谐音“神”,“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也是力量、和谐的表示,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结饰艺术是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结的取意如其他中国艺术一样多利用自然形态、谐音而取其意,每一个结都是通过“音、形、意、智”的有机结合,综合地体现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不断创新的文化特征。如盘长结、万字结、绶带结等,被作为民间祝祷的符号,成为世代相传的吉祥饰物,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从东钱湖石刻中的结饰中我们不难发现,绳结已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它将随着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意义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

2 东钱湖石刻中的结饰

东钱湖南宋石刻的装饰艺术大致可以分成四个时期:初创期,以史诏之母冀国夫人、史诏墓前石刻为代表;成熟期,以史守之、丞相史弥远母周惠墓前石刻为典型;延续期,以史渐、史弥忠墓前石刻为典型;衰微期,以史宇治、史文孙墓前石刻的纹饰为典型。其艺术造诣也由雄浑转向庄严,接着陷入呆滞的程式化,终至粗疏委顿,失去艺术光彩。

2.1 武将的结饰

宋代统治者崇尚“以文制武”,褒扬文臣,贬抑武将,因此所谓“儒将”“儒帅”便成为宋代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东钱湖南宋石刻武将着装也显含蓄温婉、明理雅致的儒雅风格,整体着装风格简单紧凑,为轻便易行,便于征战,武将着装上的系结明显多于文臣,款式也更加丰富。

武将所戴基本是兜鍪,没有冠和幞头,以凤翅兜鍪最常见,由头鍪和顿项组成,有的头顶装饰缨饰,两耳部有凤翅饰,整体花纹精细,其披垂下来可以覆盖半个多肩部,帽下沿两侧有带系于颈下,起保护作用,有简单的绳索,也有绦带系于颏下,在耳侧飘起。(见图1)。东钱湖石刻武将的兜鍪和文臣的冠帽上系结大致可归纳为:八字结、双联结、简易结、蝴蝶结。以八字结最常见,八字结拉紧后不是很夹挤,比较容易解开,结形对称,实用功能强。双联结的编法是将两条线并列束紧,结形简单,也可以用来作为主体的开端或结束,因为它的结形小巧而不易松散,这种结法可以把两条线连在一起,但抽时应小心谨慎,四边用力平均,才不会变形。双联结在武将甲裙下所着宽口裤系扎时使用也很频繁。简易结只是随意绕一、二圈,容易松散,因而在东钱湖石刻群中比较少见,仅见一件,为石刻群的初创期石刻。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成熟期史守之、丞相史弥远母周惠墓前石刻蝴蝶结使用比较多,蝴蝶结的刻画非常生动飘逸。这时的石雕继承了唐代遗风,并逐渐转向精细刻划,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高度。

图2

图3

护臂一般用皮革制成,用帛带系束。翻领的长袍一般是大袖,袖口打结飘于身后,以便于作战(图2)。武将下身着甲裙,甲裙下沿饰铃铛和缨饰,内着宽口袴,用帛带绑缚,甲裙下所着宽口裤用带系扎,形制多样(见图3)。以蝴蝶结为主,简洁明快,飘带短小,系结大致可归纳为:无翼蝴蝶结、前后双翼蝴蝶结、双翼双头蝴蝶结、双翼单头蝴蝶结。护腰以革带常见,也有裹绦带的,绦带于腰后下垂飘至脚部。行缠一般由帛带制成,以方便士兵行动而缚束裤角。

武将有的直接穿铠甲,也有在铠甲外加绣衫或披肩巾,绣衫大口袖,没有扣子,穿时将衣襟下缘在胸前系束。肩巾直接披于肩上,巾角系结于胸前左右两侧(图4)。系结大致可归纳为:前后双翼蝴蝶结、金钢结、八字结等。早期的石刻大多为简洁的八字结,形象质朴,不铺张,不事华饰,流线生硬,写实中亦有夸张。成熟期的八字结构成更清新秀丽、明快流畅。双翼蝴蝶结和金钢结多出现在成熟期的石刻,表现出一种朴素、淡雅的气质,给人一种富于韵律的节奏感(见图5)。

图4

图5

图6

武将胸前束甲绊的系束形式在整个石刻群中最为丰富,集使用和装饰功能为一体。分双带和单带,单带系结于正前方,双带多系于玉环(图6)。双带其实也是一根绳带所系,绳带对折绕过玉环一侧打上平结,然后绕过躯干至胸口,穿过玉环另一端,打上各种形式的结固定。图5 中1款为单带,为南宋早期,比较简易。7 款也是单带,但宝相花处应该有暗扣与带另一头固定,尾端平结随意系绕。5款已是革带的形制,端头为平结。2、3、4、6 款的系束一端是云雀结,以玉环为轴,将绳的两端绕轴穿梭而成,另一端为活索结,松散时,仅须将未受拉力的一端轻轻一拉,整个结便滑脱,活索结的形制各有风格,变化多端。

2.2 文臣的结饰

儒学的复兴、理学的构建,以及“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使宋代服饰文化趋向儒雅化,喜尚简洁、自然的审美情趣在文臣的服饰上体现更为明显。文人士大夫喜欢穿宽松朴素的服装,既简单又自在风雅,东钱湖南宋石刻的文臣结饰也受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显得简洁明快、含蓄内敛,结饰多在冠带、腰束等处出现。

图7

图8

图9

图10

文臣的腰束护腰多系玉带,以方形、菱形及圆形玉片为饰,饰帛带飘于左右两侧,玉带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之一(图7)。革带一般只在腰间束一条,但有时也会在束腰带上再加上一带,名看带或义带。绶,即是丝带,名为“丝绦”,本用于穿联玉器,战国始成为系印之带,汉代形成佩绶制度。隋代,将绶带剪断,成为两层相叠的垂饰,成为“双绶”,绶与绶之间用玉环链接。宋代宫中妇女又常系于胸前,在腰下正中部分增加一个玉制的圆环饰物,借以贴压裙幅,使其走路和活动时不至于随风飘扬,影响美观,称“玉环绶”。这种结环加玉佩方式,一直影响到明清。东钱湖南宋石刻中文臣所挂“玉环绶”出现在背部、腰间、革带处,以挂于腰间正中居多(见图8)。其形式有繁有简,简单的只是在绮带上打个结,而复杂的则由玉环、结饰绶带组成成串饰物。结饰主要使用三种形式:万字结、酢浆草结、绶带结(见图9)。万字结因结心似“卍”字而得名,其形状与酢浆草结很相似,也有人称为“桅杆结”。“万字结”常用来当做结饰的点缀,以寓“万事如意”、“福寿万代”。酢浆草结因形似酢浆草,故名为。酢浆草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通常是三片叶子,偶尔也有四片叶者,在十万株中,你可能只会发现一株是四叶草,机会率大约是十万分之一,因此四叶草是公认的幸运象征,被视为幸运草。东钱湖石刻中的酢浆草结多为四耳,寓意着幸运吉祥。现在所说的“绶带结”其实就是从酢浆草结演变而来成的变化结式,如绣球、如意、双喜、长寿、仙鹤、凤凰等。因为本结可由线的一头编结,在编其他任何一个有耳翼的结时,均可由线的一头编结,因此,在编其他任何一个有耳翼处添加一个酢浆草结,以增添结饰的美观。所以可编成四叶、五叶等不同数目耳翼的结式。“玉环绶”中最为有特色的当属(图10)中的背面组合绶,通过绳带和结体彼此勾连、重叠、扣合、缠绕而形成了一个结构复杂、形体庞大的结,形成一个层次丰富、风格独特的玉环绶。

3 东钱湖石刻中结饰的艺术性

结饰是以单根或数根绳带通过线或环的相互勾连、延伸、扣合、缠绕编制而成,分艺术结和实用结,艺术结以满足精神需要为主要目的起到观赏和点缀作用。实用结以实用价值为主要目的,审美要求为辅,起到扎、系、捆绑、连接等作用。

东钱湖南宋石刻结饰结构紧密、不易松散,以带式为主,下垂感强,很多运用绳结的流苏作为装饰,装饰的部位在肩袖部、胸襟、冠帽、马靴。结构上讲究对称均衡,具正反相同,首尾衔接的完整性,这结构特点也象征着生命的连绵不绝。构成上重复中体现节奏美和韵律美,在整体的统一中寻求局部的变化,乱中有序。造型上象征符号、几何造型、装饰变形方式综合运用,充满生机和活力。虽然结饰的样式比较单一,但是无论是结体的线条疏密、曲直变化,还是耳翼多少以及叠压顺序和排列,都有很多变化的技巧。即便单一的基础结也极具功能性和装饰感。

综上所述,中国结饰艺术由上古时代的缝衣打结、仪礼记事,历经周朝的“绶带”,南北朝的“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盛唐的“披帛结绶”,宋的“玉环绶”,直至明清旗袍上的“盘扣”,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积淀使中国的结饰艺术蕴涵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它不仅是精巧的形式和结构的展示,更是一种自然灵性与人文精神的再现。

[1]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2]王圻,王思义(明).三才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北京:商务印务馆,1996.

[4]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业[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5]徐海荣.中国服饰大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李典.中国历代名人图典[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

[7]邹启华.中国古典人物绘画作品中的绶带结样式研究[J].装饰,2013,(2).

[8]李振球.盘长、结、礼的文化现代观[J].美术研究,2005,(3).

[9]杨古城,龚国荣.南宋石雕[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酢浆草绳结武将
绳结艺术的现代传承研究
酢浆草
活动名称:印加奇普绳结(INCAQUIPU)数字
酢浆草——那美中还有着神奇
杭州地区酢浆草种质资源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外婆家的“花武将”
“解绳操” 防健忘
打绳结
日本女性喜欢男人扮武将
斗联话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