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效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维稳机制构建*

2013-03-15 14:59李华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群体机制政治

李华平

(蚌埠医学院社科部,安徽 蚌埠 233030)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工作平台.我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教育系统的各要素及运行机制入手,充分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有效的研究方法,力求多学科视野进行观照,构建和完善衡量高校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指标和评价体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模型,抓紧推进现代转型.

1 高校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维稳机制特征

(1)运行主体专业化人格化.教育者既是经师又为人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育人、成人.因此,教师应顺应学习型社会趋势,不断提升理论、文化、道德修养,充分认识并尊重话语权转变的现实,利用教育规律,整合话语要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势,实现教育者主导性,在多元表达、多样态主体的复杂环境中树立话语权威,增强教育者角色威信.“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被人前进的人.”[1]教育主体必须提升人格魅力,没有良好的教养,牢固的知识,丰富的智力和多样的兴趣,要把一个人提高到道德尊严感的高度是不可思议的.其次,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语言体系和语境也在不断丰富和转换.因此教育主体需要实现语言转向,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话语.锤炼平民风格的话语表达,注重核心价值理念的生活渗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解读生活的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涵养.[2]以学识厚度、思想深度、人格高度和道德广度打造出集专业化人格化为一体的完善的教育主体,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受其教,践其行.

(2)内容表现通俗化生活化.“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切合大众化教育实际,善于化艰深为通俗,化抽象为生动,化理性为感性,化枯燥为鲜活.一方面,建设融入生活的实践路向,回归大学生密切关注的“现实生活世界”,重视日常生活的价值话语,鼓励基于正确体验的日常生活多样化、个性化、诗意化.紧跟思想政治学科前沿,大量占有新信息,心理健康知识和人际交往艺术.另一方面,改单向注入式为启发导引式,善于设疑,以活生的实例,新颖的形式活跃气氛.采用专题讲座、演讲辩论、文本解读、读书报告、辅导答疑等多样化形式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不同层次群体,不同群体多样化需要,做到在参与中觅解答,情景中焕激情,实践中培素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过程化.

(3)形式呈现多样化生动化.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讲求“包装”,实现形式鲜活性与内容丰富性的有机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的互动与对接,实现思想政治话语时髦化、流行化和时尚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植入现实基因,在现实生活中生根发芽,使之真正入心入脑.一场庄严的爱国主义主题班会,既包括气氛渲染,也包括榜样现身说法,还包括影视、歌曲、小品、网语等载体借力.如进行网上实践调查,模拟审判,心理疏导,知识竞赛等活动,切合当代学生的活动方式,主动走进学生的思想视野.

(4)运行载体现代化综合化.思想、理论要实现有效传播和接受,需要借助各种传播平台和中介因素,健全马克思主义传动机制,发挥多种传播媒介的传导效能.要继续加强传统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发挥其导向、陶冶、激励、辐射功能,着力提升硬件设施人文涵养和软件建设的文化牵引.同时加强社团等实践活动载体以及管理载体建设,探索显隐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在潜移默化中植入生活基因.尤其重视网络载体建设,充分经营网络阵地,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和技术投入,营造便捷、健康、安全、高效的校园网络环境,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5)运行功能多样化和谐化.思想政治教育应由传统的泛政治功能转向人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世界,重视人的精神自由和精神家园的建构,构筑个体生活理想和意义,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社会责任与个体发展兼收并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多方式价值整合,如理论自觉式整合、理论对话式整合、制度规范式整合和生活范导式整合等,实现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接受.为此,在理论层面,注重探索学生群体在生理、心理、社会化等过程互动中如何自愿选择与接受,乐于接受的环境因素如何,接受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机制如何等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显性国家意识形态,一方面以价值共识的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建构价值共识场域,不断开拓其广度和深度,实现吸引、凝聚和引领社会思潮,维护社会有序发展的正向牵引功能.另一方面,有效进行价值整合,理性看待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在开放的氛围中不断反思,调整,超越,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和价值博弈.正是在动态化的理论自觉自为中,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进行文化与价值整合与建构,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构精神的安全阀.

2 构建实效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维稳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维稳机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看,至少包括以下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维稳机制模型图

(1)诉求表达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1)建立科学有效“主体性灌输”运行机制,注重探讨以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为核心的球状客体形成的“选择性激活”机制,建立教育序差的局部优势,实现教育对象对教育客体的定向解读.2)以信息论统摄教育环境视域,实行整合型教育,引导和规避教育实践路径“错层交流”.从教育环境系统视域,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环境呈现复杂生态景观,剖析客观环境经过不同主体解读形成诸如主观环境,它们互为参量,相互验证,贯穿于教育主体互动过程中诸力量的对比及实际紧张关系,实现诸如对象感受性环境、教育者营造性环境和媒体拟态性环境等教育环境的有机整合.3)从传播学和接受论角度,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点、规律及内在机制.了解网上舆情、熟悉虚拟群体特点和热门话题,规范群体理性个性、价值评判、网络伦理,充分发挥思政教育消解矛盾冲突功能.4)从教育实践论角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学校性、个体性契机,掌握和创设教育疏解艺术,创设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机制.5)从舆论学探讨舆情生成模式,传播态势、演变动力,设计舆论探测指标,熟悉舆论引导.6)宽容公共表达空间,畅通表达渠道,作出正面回应,广泛民意调查,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正确定位利益冲突的性质、基调,发挥虚拟群体意见领袖作用,坚持思政工作原则性与灵活性,务实与务虚,理智与宽容统一,引导规范表达.

(2)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机制.思想政治话语权的主体间转移和重新分配要求教育主体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机制,强化主导地位:1)切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机制,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主观环境之间的参量与验证关系,增强教育主体“视野融合”,提升教育路径共解性和现实张力.2)培植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势,增强教育者角色威信;实现语言转向;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话语;建设融入生活的实践路径;回归大学生密切关注的“现实生活世界”.3)结合接受过程,揭示内在机理,建构自我整合引领机制,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我整合.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验研究.借鉴美国“道德关怀情感模式”、“观察学习模式”、“思维表征模式”、“自我调节模式”、“理论基础构建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构建融专业性与操作性为一体的基本教育模式.其五,打造“网络政工”,了解网络特点和规律,深入虚拟社区,熟悉网络群体特点和热门话题,发展群体理性、价值判断,规范网络伦理,协调网络个体的合理合法利益.

(3)预警预测机制.建立可操作性网舆汇集和监控机制.建构网舆测量指标体系,关注各类网舆场域热点与热度分布、频度、烈度.通过介入网站、博客、聊天、信箱、QQ、咨询等,了解网上舆情、虚拟群体、虚拟社区、网群意见领袖,密切跟踪学生群体思想动态、发展趋向,及时制定和调节工作计划、思路,有效提高反应能力.加强专题调研,熟悉网舆呈现机制、传播路径、评价指数,密切跟踪社会关注热点、舆情社情,进行立体排查,构筑社会虚拟“安全阀”.

(4)保障协调机制.营造多元群体谋求合理利益环境,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立体保障机制.主动介入网舆热点,选择时机实现多层次、多方式危机干预.一方面,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员责任保障机制.另一方面,营造多元群体谋求合理利益的环境,引导合理合法利益协调,实现教育目标与现实需要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契合.

(5)矛盾调处机制.熟悉校园群体模式,如政治、学业、兴趣、工作、生活、地缘核心等模式,了解各群体去个性化、情绪化、非理性等特征,把握群体行为产生动力与聚散机制,整合非正式群体、虚拟意见领袖等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实现社会信息场域高势位引领、低势位范导,建立矛盾常态与偏态预防、处置与评估动态系统机制.做好教育、说服、指导、心理干预、应急处置等工作,增强化解矛盾冲突的有效性.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猜你喜欢
群体机制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