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

2013-03-19 11:16杨伟品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18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教学法

杨伟品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临沂 276000)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课程。1988年的世界医学教育峰会发布了《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培养从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新型医生[1]。然而,长期以来,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不够重视,上课积极性不高,认为预防医学属预防专业范畴,与自己无关,仅有少数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何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将体会总结如下。

1 强调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充分强调了预防医学的重要性。现代医学模式从医学的整体性出发,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要求医学教育模式必须发生转变[2],需要重新认识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要求临床医生转变医学观念,从注重知识的单一型人才向防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因此也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学生中积极开展预防医学教育。

学习预防医学知识,能够透彻理解健康、健康影响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树立三级预防的观念,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因此,医学生必须高度重视预防医学课程。第一堂课即绪论部分,是学生树立预防医学观念的最佳机会,绪论若讲得新鲜有趣,就可激发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预防医学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三大卫生、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不是单纯靠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其中流行病和统计学部分相对较难,因此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使之多样化,让学生喜欢上预防医学。

2.1 灵活的导入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程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精彩的导入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下面简单列举几种常用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即开门见山法,上课开始就直接告知学生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内容及安排,通过简短的语言叙述、设问等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问题导入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现代人都注重养生,那么大家了解自己的营养状况吗?自己在饮食结构方面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呢?怎样才能做到营养均衡、膳食合理呢?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法: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为学生讲述一个简短生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如讲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简称地方病)”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先讲述“东北傻子屯”的故事,从而引出碘缺乏病即克汀病的知识。

诗词导入法: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述“河豚鱼中毒”内容之前,先让学生背诵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让学生知道北宋时我国就已经有吃河豚鱼的记录了,从而认识了解河豚鱼,掌握河豚鱼中毒的机制、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

2.2 课堂抓重点,巧用方法帮助记忆

预防医学内容较多但授课学时相对较少,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在讲解每章内容前要让学生知道教学要求,做到有的放矢。教学内容要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突出重点,对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对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仅需了解或拓展的内容让学生课下自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教学大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每堂课开始的导入固然重要,课堂小结也必不可少,这样才能善始善终。课堂小结不仅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突出重点和难点,还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因此不容忽视。

学习医学课程必须刻苦努力,没有什么“捷径”,但是有些内容还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教师可以尝试借助一些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为帮助记忆可以用趣味口诀法:在讲述“营养学部分必需氨基酸”时,必需氨基酸包括8种(甲硫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可按谐音记为“甲来借一本亮色书”;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三大类39种,也可以通过口诀来记忆。

2.3 丰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手段以黑板和粉笔为经典标志,是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法,即“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积极性不高。因此,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启发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讲述碘缺乏病的病因后,启发学生思考应采取哪些防治措施等,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碘缺乏病病因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并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在特定教学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预防医学有很多内容可以应用案例教学法来讲解。例如,职业中毒部分,可以联系私企苯中毒事件;环境卫生学部分,可以联系一些经典案例,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在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渗透到具体的案例中去讲解,形象生动,易于学生学习和理解。

讨论式教学法:为加深对讲述内容和问题的理解,可以组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述“苯中毒”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提出防治解决方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到“食物中毒处理”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讨论。讨论式教学法重在强调学生参与,各抒己见,并进行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和探讨,有利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已经深入课堂。多媒体教学集文字、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于一身,使理论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静态的教材动态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讲述“营养素缺乏导致的典型症状”时,让学生看一些典型的图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环境卫生学部分可以观看一些典型环境污染事件的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既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又能提高教学效果。但是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课堂信息量较大,可能会出现学生难以接受和消化的现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紧密结合教材,做到直观形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且结合学科新动态。同时预防医学作为我校的精品课程,可以将课件放到网站上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

当然多媒体教学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如果使用过多或夸大它的作用,将无法收到预期效果。因此,在预防医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融合,取长补短,这样就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 重视学生实验,建立教学实习基地

实验课教学是对理论知识教学的重要补充,既能让学生复习理论知识,也能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创新能力。预防医学实验课内容主要包括3部分:卫生学部分主要是水质检验、饮用水的卫生消毒、膳食调查和糖尿病病人的食谱编制。膳食调查实验中,主要是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食物和营养素摄入量,这时可以引入膳食营养素摄入计算机软件[4];流行病学部分是案例分析,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统计学部分内容最多,同时也是难点,主要依靠计算器进行计算,可以增加统计软件的学习使用和上机实习时间,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避免了繁杂的计算过程,减轻了学习负担。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新型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不能局限于课堂、学校,必须走向社会,因此有必要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基地,让学生到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医疗机构进行预防医学实践,使学生参与到临床和预防的实际活动中,综合运用预防医学的知识、技能,提高解决人群卫生保健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安排一些预防医学知识讲座和学术报告会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开阔眼界。

5 改革考核方式

考试不仅是知识学习评价的一种手段,还是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我校目前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5%,平时实验占15%,实验考试占10%,基本属于闭卷方式,因此可以尝试采取开卷或写小论文的方式等,从考核理论知识转向考核综合能力。

[1]施寿康,叶葶葶,杨柄辉,等.预防医学是培养全科医师的一门必修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5(1):25.

[2]冯晓娟,马兆明,李宇飞,等.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模式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3,2(3):36-38.

[3]马开剑.大学教学论基础[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4]李秋娟,刘晓芳,叶建新,等.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特点深化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5,27(2):156.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教学法
医学的进步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生命科学类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