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地区内涝灾害的成因探讨

2013-03-23 20:37蒋宏伟
东北水利水电 2013年5期
关键词:苏打潜水土壤

蒋宏伟

(彰武县水利局,辽宁 彰武 123200)

1 自然概况

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的库伦旗和后旗接壤。

1)地形、地貌。东西两部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海拔在200~300 m,波浪起伏,多呈浑圆缓坡状,冲沟发育,切割较深,坡度一般为10°~30°。北部是辽西沙丘草原带的南延边缘,为风沙所覆盖,形成高低起伏的风积地形。地势由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并与辽河平原相接,属辽宁省中部平原涝区的一部分。

2)土壤。涝区内土壤类型有浅色草甸土,苏打盐化草甸土、苏打盐化潜育草甸土,苏打盐土,泥炭沼泽土,潜育土及沙土。草甸土是涝区内分布面积较大的土壤类型。

3)水文、气象。涝区内彰武气象站多年平均资料,年蒸发量为1822.3 mm,以4,5,6月份为最高,占年蒸发量的46.7%;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19.3 mm,雨量集中在7,8月份,占年降雨量的52.7%,尤以7月份为最多;全年大于六级风速的风为70.5 d;多年平均无霜期152 d;多年平均冻深1.11 m;多年平均等于和大于10℃积温为3293.8℃;多年平均日照为2814 h。

4)社会经济。涝区主要分布在中南部14个乡,157个村,896个屯,土地面积为19.0万hm2,其中耕地面积为5.78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8%。易涝耕地面积为2.71万hm2,占涝区耕地面积的47.0%。另外有零星涝片分布在其他8个乡,易涝地面积为0.62万hm2。涝区人口2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0万人,农业劳动力4.1万人,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0.31 hm2,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1.4 hm2。

2 成涝原因

2.1 降雨

根据彰武气象站降雨资料统计,汛期降雨量为329.2 mm,占年降雨量的63.4%以上,而且往往集中几次降落,汛期雨量大而且集中降落是成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地下水位高

由于彰武县土壤质地的差异,对土壤水分运行的阻滞作用,土壤的渗透性相差也很大。通过由北向南多点测定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结果,其值都在30%左右,两者相差很小,一般田间持水量占饱和持水量的90%以上,说明田间持水量达到饱和持水量所需的水量很少,时间也很短,土壤容易达到饱和状态。通过对四合城乡浩力堡地区土壤渗透性能的实测得出,上游沙岗地渗透系数K=9.467×10-3mm/s,而其下部平洼地区K=9.833×10-4mm/s,两者相差10倍。由于土壤渗透性的差异和特殊的地势条件,地下水位升降变幅较大,造成潜水径流受阻,下游地区地下水位雍高,对作物形成渍涝。

涝区北部的沙丘前沿和沙荒区沙丘、沙垄中间的涝洼地,由于它的特定地理条件和冻结因素,地下水位有其特殊的活动规律。每年地下水出现两次洪峰,除一般的汛期出现的“雨渗地下水位洪峰”外,在1月下旬至5月下旬还出现一次“冻结地下水位洪峰”,这两次地下水位高峰,出现的时间,水位的高低,历史的长短都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在这一时期,由于地表土壤逐渐融化,深层土壤没有解冻,形成了隔水底板,除上层土壤融化水下渗、雪水下渗和大气降水下渗外,尚有沙丘和高地的冻层以上的地下水向低洼涝区的侧向补给,造成冻层上部潜水。由于冻层的存在,使上层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大,土壤处于过度饱和并以潜水状态存在。如1990年5月16日在韩家实验2,4点上取土实验,土壤含水量为21%~32%和17%~24%之间,冻层厚度在0.70~1.10 m和0.95~1.10 m之间,潜水位在1.30~1.60 m间,温度在8~5.6℃间,可见,土壤的温度随含水量增大而降低。致使这一地区土壤温度都较低,春季播种比正常土壤延后15~20 d。

根据调查,冯家的它其,5月29日土层深1.22~1.30 m处是冻层;章古台的后那木,5月30日土层深0.87 m以下是冻层;四合城的马连侵,5月30日土层深0.5~0.75 m处是冻层。这些地区冻层化通得推迟到夏至前后,因此,季节性冻层存在,是影响作物苗期生长,促成盐涝灾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南部冲击平原涝区与沙丘前沿北部沙荒区零星涝洼地不同,每年地下水位出现一次峰值,峰值出现的时间,历史的长短,水位的高低都与汛期降雨有密切的关系。潜水位一般埋藏较浅,其年变化在0.3~2.5 m之间,低水位在2—3月份,平均埋深在1.5~2.5 m间,高水位在7,8,9月份,平均为0.5~1.0 m,常以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最高,一般小于0.5 m。如1990年五峰乡25号观测井有15~25 d水位持续在0.01~0.37 m。潜水位的埋深变化与大气降水有一致的相关性,受大气降水制约,高潜水位期正是一年降雨最集中的月份,涝灾即出现在降雨的丰水期。

2.3 土壤盐渍化

土壤积盐过程是伴随着潜水和土壤水分的蒸发过程而进行的。潜水在毛管力作用下形成毛管流的形式,通过土体向上运动,毛管流的高度和速度,决定了潜水蒸发和土壤积盐的强度。

土壤盐分在地表的积累,多以斑条状的盐斑形式出现在地表,通过化验,盐斑与非盐斑地块在盐分含量上相差悬殊,由几倍到50几倍。

非盐斑处多数在局部低洼积水处,并生有碱草盐吸菜等植物,在盐斑处是无草的光板地,有较厚的盐结皮或表面出现红棕色结皮,其背面有大量蜂窝状气孔,很疏松,往下多数为块状较紧密的土层,影响着降雨的渗流。

土壤盐分含量对渗透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在粉砂壤质地土壤中,轻度苏打盐化草甸土,10℃时渗透系数k10=2.4×10-3mm/s;在中度苏打盐分草甸土上,100℃时渗透系数k10=3×10-4mm/s,两者相差10倍。

在苏打盐化地区,由于土壤中吸附性Na,K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透水性能。如吸附性Na,K超过盐基交换量的10%~15%时,土壤胶粒就会分散,使土壤的透水性降低。所以,由于土壤吸收复合体中,逐渐为Na,K离子所饱和,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湿时易分散泥泞,使表层土壤变成透水性极差或不透水的一层,在雨季往往出现长时间积水。如五峰乡的唐家,虽修有较完整的条田工程,由于土壤盐碱较重渗透性差,耕层土壤的重力水不易排除,加重了内涝灾害。

2.4 河道对排除地下水的影响

绕阳河、柳河、养息牧河是涝区的主要排泄河道,但河道上游水土流失,河床淤积严重,河道弯弯曲曲,水流左冲右窜,坍岸兑地,威胁村屯,河床逐年淤高,形成宽浅式河道,尤其是养息牧河和柳河,河宽一般为500~1000 m,柳河有的地段达到了2000 m。

从测得16条河流235个横断分析,从地面往下量算,深度小于1.0 m的有41个横断,占17.4%;深度在1.0~1.5 m之间的有45个横断,占19.2%;深度在1.5~2.0 m之间的有63个横断,占26.8%;深度在2.0 m以上的有86个横断,占36.6%;岸坝高程在临界深度2.0 m以内的占63.4%。

因为河槽浅,不能畅排地下水,是产生盐涝灾害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存在问题

主要涝区内有2.71万hm2易涝耕地,改造治涝以来,改建、扩建和新建排水干渠73条,经69条排水干渠验算,其中达到10年一遇标准的仅占38%,排水干渠深度有50%小于1.0 m深,满足不了排地下水的要求,支、斗两级渠道深度相差更为悬殊。主要涝区沟道控制排水面积1196.01 km2。其中:漫岗沙丘和山地面积约占控制面积为26.4%,还有880 km2,应修建合理的排水沟道。而现有的沟网密度1.121 m/km2,为标准沟网密度(3000 m/km2)的37.4%,但分布的不平衡。

涝区内3.33万hm2易涝耕地都有排除地下水的要求,条、台田工程,目前仍是阶决盐涝的有效措施。但在1.32万hm2条、台田中,沟深有88.6%小于0.8 m,半通和不通的条、台田沟占6.3%,起不到排地下水的作用。

4 建议

为了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将涝区划分为13个涝片。即绕阳河、苇塘河、龙湾、柳西、柳东、头道河子、三道河子、地河、小地河、双徐河、养东、养西等。在13个涝片中,根据排水条件分析,条件较好的有苇塘河、绕阳河、柳东、头道河子、小地河等5个涝片,能满足畅排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要求。余者8个涝片承泄河道不能畅排地下水。据此在排水骨干基本形成的前提下,除对局部排干调整、改造、完善外,治涝必须坚持自排为主,统一规划,分片治理,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治理。防治与治涝以治涝为主;排地表水与排地下水以排地下水为主;明沟排水与暗沟排水以明沟排水为主;治涝与治盐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工程,加强管理,巩固配套,提高标准,控制地下水位,根除渍涝,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

猜你喜欢
苏打潜水土壤
潜水者
土壤
苏打魔鬼手
灵感的土壤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快乐潜水
潜水去
灵感的土壤
这个世界大概有这样一种感情
这个世界大概有这样一种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