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明文挖掘文化内涵必须揪准文本

2013-03-25 06:09孙健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1期
关键词:说明文古人内涵

孙健

教学生弄明白说明文写的是什么,教学生重视文本、品读科学生动的说明语言,教学生挖掘说明文中的科学精神、文化内涵、内在逻辑,是说明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用一句话来概括说明文阅读教学,即“深研文本,重视本质”。想想有些老师,捧着教学参考书却不能深挖文本,下载了几个所谓的优秀教学设计就如抱珍玉,实可谓肤浅可笑。记得有一次听公开课《苏州园林》,某位老师非但没有带领学生去分层次地挖,反而机械地“读几遍——分段——概括——记笔记”,然后就推出了所谓“特色版块”——学生写一段说明文,描写你家里(家边)的“园林”。这种空中楼阁、毫无根基之举,想想真的很遗憾。课后研讨时她说“我自己也没有认真地读文章”,你都没有认真读,当然不能带领学生去认真读了。因此,说明文阅读教学,必须狠狠揪住文本不放,然后再搞花活为妙。

狠狠抓住文本不放是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根基,深入挖掘说明文文化内涵是说明文阅读教学的灵魂。有些老师还是急功近利了点,他们只为所谓成绩而教学,文章分析得条理清楚,必要的如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纯知识分析很深入,有人还搭配了中考链接题,可是,每次都只是单纯训练阅读能力,却不能让孩子对祖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把握,当真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了,其危害可能是灾难性的。“神九”发射成功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深入挖掘说明文的精神与内涵。笔者认为,要挖掘说明文中的文化内涵,可以从以下几大方面入手。

一、挖掘说明文的文化内涵,要学会把握重点、梳理主线。

以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其中古人对“美”的思考与认知。“美”蕴藏在第三单元各篇文章当中,是我们挖掘本单元文章文化内涵的主线。中国的“美”向来自然而含蓄,清新而不俗,中国的“美”承载着祖国几千年儒家、道家文化。把握住“美”这条线,说明文的文化内涵就自然地呈现出来。

《中国石拱桥》体现了中国古人独特的审美。文章开头谈到“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第5段提到“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虹”和“弓”做足了铺垫;在下文里,作者巧引唐诗“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对拱桥进行凝练的总结。“初月”呼应“弓”,“出云”拨开暗淡,露出光亮,给人一种动感十足、亮丽非凡的感觉,这就将中国古人“化静为动,重视明亮”的美学观点呈现出来。在这份美感的背后,是中国古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与思考。再看“长虹饮涧”,一个“饮”字运用比拟的手法,赋予了拱桥生命,使桥连同水,仿佛突然有了生机。这正是古代人审美的核心所在。根据“美”这条主线,我们再来关注第6段拱桥上关于小狮子的排比描写,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姿万状,惟妙惟肖”,文章第7段引用马可·波罗的评价,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共同”两个字是句眼,展现了古人追求的“美”讲究映衬、组合、层次,讲求个体与整体的平衡搭配。

二、挖掘说明文的文化内涵,需要揪准文本,引导学生寻找、把握关键词。

《苏州园林》中有一段“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教过这篇课文的老师肯定对这一段的说明顺序颇多关注,但大家是否知道,深研这一段的文本,我们肯定能发现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里深层的秘而不宣的东西。首先是“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这个关键词“决不雷同”,其实浸润着中国人对“美”的一贯态度。老子提出了“道”“气”、“象”、“有”、“无”、“虚”、“实”的美学观点,宋代古贤提出“有无虚实之间,要兼收并蓄”的观点,,这是苏州园林桥梁“决不雷同”的历史根基。如果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那么,请让学生读出中国人的自信与胸怀,“决不雷同”中的“决不”,就是中国文化的宣言,就是中国古人锐意不凡、不堕俗流的艺术创新的宣言。读不出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暗蕴的心愿。再看本段“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这里讲的关键词“画的效果”是什么呢?我们深研文本,继续把握关键词,发现上文“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种些花草”微露端倪。“石头”和“花草”之间,是“无生命”与“有生命”的交映,“玲珑”一词,体现了园林为实现“画的效果”所选材料的不俗。“无生命”的厚重,“有生命”的生机,“玲珑”所体现的不俗与灵动,其实正是“画的效果”了。我们深研文本,又发现上文里有更明确的交代:“很少齐整”,“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至此,“中国画”独有的“崇尚自然,反对人工”的文化内涵,浮出水面。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画意”的理解,文章第5段提到“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叶圣陶先生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时,我们又要引导学生深研文本,把握关键词。“修剪”指什么?“阅兵式似的”又指什么?经过分析,“修剪”和“阅兵式”都是求“齐整”的意思,作者认为“不足取”,再次强调了“中国画”追求“自然、和谐、随意、自由之美”的特点,而这背后的文化内涵其实是古人长期以来崇尚的“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的最高美学思想。这篇文章值得深研、深挖的内容还有很多,都能很好地呈现中国园林的文化内蕴,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再如《说屏》一课,很多人只关注课文本身,却忽视了“屏”背后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冷画屏”呢?“冷画屏”好在哪?这个关键词蕴藏着中国人怎样的情怀?在我们毕孟中学一次语文教研会上,我提出这个问题,有人认为“冷画屏”只是空泛地体现屏的美,有人认为古代人对“冷”情有独钟。我说,冷是中国的君子情怀,就像很多君子爱月喜玉,那清冷的月、寒沁的玉,就是这样一种清净纯洁情愫的载体,不仅如此,“冷”这个关键词也体现了精致不俗、宁缺毋滥的灵魂追求。都讲君子淡如水、香如茶、沁如玉,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小小的屏风不仅遮风挡羞,更浓聚着古人的大胸襟大情怀,承载着古代中华文化的璀璨一角。可以说,小小的“冷画屏”,却因为寄托着古人的大情怀而具有不一般的“美”。

关键词法是说明文教学深研文本、揪准文本的根基。这里的“关键词”既指能揭示文章核心内容的词语,也指能辅助教师完成教学预期、帮助师生揪准文本的词语。把握关键词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新课改下研读型教学的基本策略,利于学生开展深层思考,迅速把握文章深层内涵。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关键词,教师必须精读细读文章,在反复研读之后,对比参照,联想思量,从而选定最佳课堂素材。

三、挖掘说明文文化内涵,要联系相关文章、素材,实现横向跨越。

在讲授《桥之美》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多次提到“桥”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那么,如何带领学生去把握“美”这条主线呢?文章第5段中谈到索桥,说“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我们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环境”“衬托”“生命力”,可以说,是环境的衬托给桥带来了别样的“美”,那么,如何理解“环境”对建筑或艺术品的衬托作用呢?本文例子非常多,我们可以集中引导学生理解。如“石桥”与“密密的芦苇”,“风雨桥”与“飞瀑流泉”,成昆路上的“桥连洞,洞连桥”……那么,如何让学生从宏观上更充分地把握环境与建筑或艺术品的衬托关系呢?我的做法是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入大量实例,如“各地名桥与环境图片”、“唐三彩与室内环境”(“唐三彩”相关文章与图片)、“青花瓷与所插花类的关系”(厦门市2011届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卷《青花瓷》)、“《说‘屏》中屏与环境的关系”等等。带学生走进这些素材的时候,同样运用把握关键词的方法,揪准文本,逐层深入。

实现知识技能的横向跨越,既要横向拓展,又要横向对比。桥讲究自然天成,大气美观,与环境相映成趣;园林讲究山水搭配,浑然一体,舒适中蕴藏“天人合一”;宫殿建筑则讲究物尽其用,职能分区,办公与起居地点大不相同。因此,在讲授《故宫博物院》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宫殿建筑的分区,即“前三殿”、“后三宫”与“御花园”的不同职能所展示出来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重点把握尾段关键词“井然有序”与“和谐统一”。完成以上工作后,再与前面学过的桥的艺术、园林的艺术对比参照,将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从宏观上进一步把握中国古建筑背后大气磅礴的文化内涵。

说明文的文化内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中国古人对“美”的思考与呈现,就是中国古人对世界和生活的情愫与情怀,就是中国古人改造现实、品悟自然的大智慧。挖掘说明文的文化内涵,是提升学生历史荣誉感与爱国情感的必要手段,是塑造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要平台,更是培养学生创新尚美思想、严谨求实态度的必要过程。而要深入挖掘说明文的文化内涵,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真正做到深研文本、揪准文本。

参考文献:

①《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陈龙安(台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②于漪《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③ 【美】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单位:黄骅市常郭镇毕孟中学)

猜你喜欢
说明文古人内涵
说明文阅读专练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的过年诗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木木相册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