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疑 教贵问

2013-03-25 06:09龙政霞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1期
关键词:教与学学问教学法

龙政霞

三百多年前,科学家伽利略就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可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问题意识相当薄弱,上课根本没提问题的习惯。长期接受性的教学使他们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朝气不足,暮气有余。

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以人为本,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研究“学法”。因此,必须重视起在两者间起中介作用的课堂提问。若问什么方法可让此中介做到二者得兼,回答是:问题教学法便是二者得兼的不二之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把教学内容问题化,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教与学在问题教学中得以相长,学问之花得以在问题教学中绽放。

教与学在问题教学中得以相长,学问之花得以在问题教学中绽放,得益于以下两点:

一、明晰“学贵疑”,以树立“问题意识”

我告诉学生: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就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的确如此。如果没有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没有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故而,只有“疑”才能让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达尔文也罢,哥白尼也罢,他们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罢了。”

通过名人“贵疑”之事例,让学生明晰大凡学有所成者都善于“置疑”,从而激发其“疑”趣,使之树立“问题意识”,愿意走进语文课堂,学会思考,勤于思索,敏于答题,成为,具有探究能力,内心丰富的人。

二、懂得“教贵问”,以践行“问题教学”

以往的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职能,教师一言堂,学生在课堂上谨言慎行、唯唯诺诺,虽顺从但缺乏主见。可以看出,这样的教育缺少情感的流露与沟通,缺少人文关怀,缺乏灵性,因而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问”字上,以问为贵,为问造势,予问以度,予问以时。

其一,营造“问”之氛围。

欲要“生”疑,欲使“生”问,得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使他们消除怯问的心理障碍,打破不问的思维习惯,以疑为傲,以问为荣,敢于质疑,勇于争论,在疑中积累知识,在问中懂得学问。

在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微笑着说:今天我的心情特好,让你们一次问个够。少顷,有一女生怯怯(也许,她自己觉得这问题问得幼稚,其实不然)地问:作者为何轻轻的来,悄悄的走呢?对这位同学给予褒奖和肯定后,我以充满期待的、寻求的口吻问:今天我的思路不畅,谁能为这位同学解答?“我来。”一男同学站了起来,“因为,诗人不想打扰康桥的宁静,不愿惊醒康桥的美梦,他要把这座感情的伊甸园永远地藏在心头,永远不去破坏它的美好与宁静。这份爱,深沉厚重,感人至深。”惊异于这位男生深刻的领悟与精彩的表述,我率先鼓起了掌。“啪啪啪”一时间,教室里掌声雷动,洋溢着欣赏与感动。

“虽然这位男同学已讲得很好,但我还想作些补充”,又一个男同学颇为小心地说。我赞许地点点头。“轻轻,悄悄,出现在诗的开头和结尾,别有深意。无论结构上还是情绪上都是一种重复,意在强化再别康桥时那淡淡的又是至深的离情别绪。”这次,未等我开口,同学们的掌声已响起,整个课堂情味氤氲,叫人感动。

其二,把握“问”之难易度。问题太易,学生会不加思索地随口喊答,次数多了就无味了;问题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久而久之,学习积极性受挫,信心尽失。因而,提问题时,应做到由易而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

在教学《文与可画谷偃竹记》时,我就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1.文中记叙了与文与可的哪些事件,分别说明了文与可的什么个性?2.本文侧重于阐发“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还是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 3.畅所欲言你从文与可的故事中得到的启发,做到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显然,第一个问题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易;第二个问题是解决文中的重点,稍难;第三个问题是拓展和情感激发,难易适中。课堂问题设计不能让学生无话可说,也不能让学生全用书上的内容作直接的回答,尽量避免“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产生。

其三,给予“问”之时空。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

教学《鸿门宴》时,我就课文及相关资料(学生人手一份)的介绍,让学生明晰,由于项羽的“为人不忍”,痛失了杀刘邦的好机会,致使自己最后兵败自刎。言罢,我面带微笑说:“子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也许,你们的想法更有见地,请给我向你们学习的机会喔”。学生笑了。马上有学生质疑,项羽真的“为人不忍”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我大力褒奖了这位学生敢提问题且问得极有水准,但我并没有对问题作何解说,而是让学生在查找资料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个性化的理解,允许他们有一天一夜的准备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天的语文课,惊喜多多:有的认为,项羽在新安听秦降卒不服己就“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义帝“群臣稍稍背之”就“阴令衡山、临江王急杀之江中”;当齐王田荣反叛自己时,北击齐“皆坑田荣降卒”,哪里有一点妇人之仁,“为人不忍”?

面对学生的质疑,我并不急于评价,也没有越俎代庖,而是让他们思考,使学生获得“质疑,而后答疑”的快感,培养了创新能力,增长了智慧,丰润了心灵。

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实践证明,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

学贵疑,教贵问,让问题教学法引领我们走进课改的新天地,让教与学在问题教学中得以相长,让学问之花得以在问题教学中绽放。

(作者单位:独山民族中学)

猜你喜欢
教与学学问教学法
楷书的教与学
AR技术支持下部编版教材的教与学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意林双周历学问勤中得(2017.9.16—2017.9.30)
裁剪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