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有一个功能不容忽视

2013-03-25 06:09庄燕青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1期
关键词:爱国文言文美的

庄燕青

文言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作为历朝历代通用的书面语形式,它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当代人在传承当中不仅要关注其外延,更要重视其内涵。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因而,在文言文教学当中不能忽视其德育功能。

笔者在近几年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有效渗透德育进行了一些探索,有了初步的体会。

一、基于文本的德育目标的设定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诗文大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因此,在备课中首先就要有一个基于文本的德育目标的设定。对于《〈论语〉六则》,要让学生懂得“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通过背诵《〈孟子〉二章》,体会“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让年轻的心灵中能升腾激荡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学习《游褒禅山记》一文,王安石谆谆教导后生学者“求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应让学生铭记;教授《训俭示康》,司马光告戒后人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不正是当今应警醒的吗?

当然,文言文固有的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需要教师冷静、客观、科学、全面地理解,认识、分析、研究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结合运用,进而确定一个着眼于学生长远健康发展的德育目标。例如同是爱国情愫,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就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差异性:一是“国”的概念问题,处于列国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的蔺相如、屈原的爱国,就不可与我们今天的爱国同日而语;二是在漫长的中国中世纪,长期的中央集权统治,君主与国家几乎是同义词,因而过去时代的爱国与忠君便难以分辨了;三是爱国之心古今或许无甚差异,但究其行为却古今霄壤;四是旧时代的爱国者在国破君亡或爱国行为受挫或失败之后,往往采用杀身成仁来自我了断,从表面上看是至死不渝,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封建主义的名节观念。如屈原的身投汨罗,荆轲的“士为知己者死”等等。

二、动态课堂德育内容的实现

笔者认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师一方面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上,一方面又要尽量淡化自己,避免填鸭式的强行灌输。在尽可能全面、准确、客观地介绍作者的时代、思想、经历以及创作时的具体境遇,并深入细致地挖掘出作品所蕴含或可能蕴含的思想诸因素之后,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思辨过程,用他们自己的大脑去分析、综合、选择。启发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辨明是非曲直,主动地做到去粗取精。当然,必要时教师也要因文因人而作出一些调整。这样,不仅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合理发挥,还会使德育的目标内容得以有效实现。

具体操作时,可采用先提出问题,后介绍情况,再个人思考,继之集体辩论,最后综述总结几个步骤。如讲《五人墓碑记》时,先拟定“什么是爱国”,“怎样才算爱国”,“怎样理解颜佩韦等人的‘义”,“谭嗣同的死有何意义”等问题,接着介绍历史背景和有关材料,让同学们围绕问题去读课文寻找答案;然后,利用课堂其他时间进行讨论,在经过辩论,逐步趋于一致之后,再把各种观点进行全面总结,进行正确的导向思维。让笔者体会至深的是讲授《庖丁解牛》一文。第一,师生皆未见过解牛场面,缺乏感性认识。第二,文章想象丰富,一般学生很难理解,当讲到“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时,学生读过注释后,仍困惑不解,笔者猛然瞥见窗外有人打球,便想到球感现象。于是,问题豁然开朗,临场应变,结合“球感”现象生动地描绘庖丁解牛技术的纯熟、高超,如何“进乎技矣”,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三、重视课后辅导中德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尤其是文言文。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它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因此,在文言文的课外辅导中应重视德育的渗透,这既是课堂的巩固与补充,更是德育的延伸与升华。

例如笔者执教《五人墓碑记》后辅导学生做一组关于作者张溥介绍的练习题时,适时补充了一个七录斋的故事。张溥小的时候很好学,所读的书一定要抄下来,抄完了,朗读一遍,立刻将纸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拿毛笔管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茧子。冬天手的皮肤都冻裂了,每天用热水浸泡好多次。夏天夜里蚊子多,就把双脚伸在空坛里读书。由于奋发读书,他熟悉各家著述的精义,终于成为明代的著名文学家,被人称为“百世师”。他成名后,将书房取名为“七录斋”,并将自己的作品编著成集,取名《七录斋集》。通过这个故事,既让学生强烈感受到古人勤奋好学的毅力,又让学生深刻明白取得成就者必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也会让学生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良好读书条件。

四、利用活动扩大德育影响

文言文教学常会给人枯燥的感觉,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至为关键。笔者认为,除了需要课堂上教师的技巧,还需要课外有灵活多样的活动。例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古典诗歌朗诵比赛、文言小品创作与表演、个性化的文言文研究性学习,这些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文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既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又是扩大德育影响的有效途径。

从《诗经》中的《秦风·无衣》到王昌龄的《从军行》,再到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学生在课外诵读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我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毫不畏惧奋起抗争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其宁死不屈的铮铮誓言震撼天地,其舍身为国的耿耿丹心光照千古。进而充分认识到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国的热情融入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为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言文,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精魂,拥有着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忽视其德育功能。从课前德育目标的设定到课后辅导中德育的渗透,从课上德育内容的实现到课外文言活动中德育影响的扩大,教师要把握好每个环节,塑造学生美的灵魂,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形成学生美的品格,完善学生美的人性。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

猜你喜欢
爱国文言文美的
文言文阅读专练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打破平衡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爱国学·晒佳作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爱国学·晒佳作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