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第30街1049号陈纳德楼”访陈香梅

2013-03-26 07:33
红岩春秋 2013年1期
关键词:陈纳德周勇邓小平

1981年元旦。北京,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一名女子紧握邓小平的手,笑容可掬。

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以及万里之外的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要报纸头版均对此进行了报道。这位女子名叫陈香梅,她就是“飞虎将军”陈纳德的夫人。

2012年10月1日,考察团在美国华盛顿陈香梅家中,访问了这名传奇华人。87岁的陈香梅讲述了她的沉浮往事,也谈了重庆抗战,她非常支持重庆建立抗战博物馆。

支持重庆建抗战博物馆

10月1日下午,美国华盛顿。阳光从高楼那边照过来,不冷不热,时间似乎缓慢而慵懒。

克莱尔·李·陈纳德已经离开人世55年了,但他的妻子还很健康,包含他名字的地址铜牌仍赫然在目:“第30街1049号陈纳德楼”。

开门的是陈香梅的助理陈绎如女士。我们刚进门,陈绎如就轻声说道:“客人来了。”

陈香梅款款走来。“又见面了!”考察团团长周勇说。17年前,同样是在这里,他拜会过陈香梅,那是他们第一次难忘的见面。

刚一落座,周勇就说明来意。他告诉陈香梅,重庆现存395处抗战遗址,重庆市政府准备花大力气把这些遗址修缮好、保护好,并整理出来办展览。而这仅仅是重庆抗战工程的六大任务之一,另外还有学术研究、档案史料搜集、文艺创作、对外交流,以及建立重庆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博物馆等事宜。周勇说,建博物馆是重庆市政府“十二五”期间的第一号公益性文化工程,此外还要建三个中心,包括一个研究中心(在西南大学)、一个文献中心(在重庆图书馆)、一个档案中心(在重庆档案馆),还要恢复一些当年的街区,比如牛角沱、上清寺、中山四路……

听说重庆要建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博物馆,陈香梅说:“工作沉重,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找历史见证人不容易,要快快找,很多人不在了;不过,这段历史很有意义,要让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知道这些事情。”

陈绎如接过话说,陈香梅对此一直相当重视,对相关历史资料作了搜集,在美国寻找过很多历史见证人,在国内建了飞虎队纪念馆。之前,也有民间力量找到陈香梅,希望在国内建一个与纳粹对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类似的日本对亚洲“大浩劫”纪念馆。但是陈香梅对此不放心。与考察团一同前往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政务参赞查立友应声说道,重庆是由政府出面,值得信任。陈绎如说,在未来的重庆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博物馆建设中,将尽力支持。

“在中美双方高层都有关系的,现在只有我一个人了”

在陈香梅接待来访的客厅,有很多装裱的相框。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张著名的与邓小平握手的照片外,还有她与舅舅廖承志的合影,以及与江泽民、李鹏的合影及签名。而更多的照片,则是她与多届美国总统同场的照片,肯尼迪、里根、尼克松……

这是属于陈香梅的传奇。

这位被称为“中美民间大使”的女性,1925年出生于北平。1944年,陈香梅以记者身份第一次采访陈纳德。1947年12月21日,23岁的她嫁给了54岁的陈纳德,婚礼引起全世界关注。多年以后,陈香梅说,“和陈纳德相爱的十年,是我们都深爱对方的十年。”

坚强的陈香梅,以自己是陈纳德将军的夫人为傲,却不愿仅仅倚仗于陈纳德的名声。1958年,陈纳德不幸病逝,陈香梅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于1960年移居美国华盛顿。在这里,她从头开始,孤身奋斗,一步一步,站稳脚跟。

在陈香梅身上,有很多“第一”与“首位”,来印证她的与众不同——

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中央通讯社首位战地女记者;她是首位在白宫任职(1960年,难民救济总署主席)的华裔女性;她是首位美国大银行的亚裔董事;她是在美国总统大选中助选次数最多(共5次)的华裔女性;1972年,她被评选为全美七十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陈香梅也不止一次地向媒体记者讲述当年会见邓小平的情景。

1980年底,陈香梅担任里根总统竞选委员会主任委员,邓小平知道她在美国政坛的声誉,就通过廖承志,邀请她回国访问。陈香梅眼中的邓小平,小小个子,非常风趣,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欢迎宴会排座次时,邓小平让陈香梅坐第一贵宾位置,让参议员史蒂文斯坐次席。邓小平说:“陈香梅坐第一,因为参议员在美国有一百来个,而陈香梅嘛,不要说美国,就是全世界也只有一个!”邓小平的幽默和风趣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那一次,陈香梅带去了里根写给邓小平的一封亲笔信,陈香梅翻译给邓小平听:“尊敬的邓小平先生,我很高兴让陈香梅代表我去中国,我向您保证我当选总统后对华政策保持不变。”邓小平听了很高兴,连说:“很好!很好!”

在华盛顿的家中,陈香梅告诉我:“在中美双方高层都有关系的,现在只有我一个人了。”陈香梅说,即便最近两年,中国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华盛顿,都会邀请她出席重要活动。

猜你喜欢
陈纳德周勇邓小平
谁愿意去完成这个必死的任务?
血是流不出来的
陈香梅:阳光西落时,影子飘落何处
陈香梅:与陈纳德的一千个春天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一瓶假酒见真情
红色读物
万里独行侠 周勇的达喀尔记忆
邓小平“怕”回老家
不戴绿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