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差一点被埋没的英雄

2013-03-26 07:33完颜亮
红岩春秋 2013年1期
关键词:炸药包王杰事迹

完颜亮

20世纪60年代,有一位几乎与雷锋齐名的英雄,他就是被誉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好战士”王杰。当年,雷锋、王杰常常并提。然而,王杰作为英雄,差一点被埋没。

王杰1942年10月出生于山东金乡,1961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7月,他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帮助民兵训练,在炸药包发生意外就要爆炸的紧急时刻,他为了保护在场的民兵和人民武装干部的生命安全,扑到炸药包上,英勇牺牲。

优秀战士舍身救人

王杰在部队,年年被评为优秀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他自己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他就是按照这话做的。

1958年毛泽东提出“大办民兵师”后,中国各地都办起了民兵组织。1962年,毛泽东提出民兵工作要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各地民兵的训练也特别严格。解放军除了平时训练外,还担负着帮助地方武装部训练民兵的任务。

1965年6月,王杰所在的工兵营来到江苏邳县张楼野营,在运河里进行游泳训练。6月底,邳县人民武装部领导找到工兵营营长,请求工兵营选派教练员帮助训练张楼公社民兵地雷班。那时,王杰在营里已经是一级技术能手,营长和营教导员答应邳县武装部后,经商量,决定派王杰去当这个教练员。营里的决定是有原因的。在这之前的1964年11月,王杰先后参加了济南军区工程兵司令部和1965年1月师工兵科组织的教练员集训,是营里专门培养的教练人才。他在集训中成绩也最好。这不但表现在技术方面,而且表现在其他方面。那时,培训教练员提出了“四会”的要求——会讲、会做、会教、会抓思想工作。王杰真正做到了“四会”,平时在本部队就是一位优秀的教练员,曾在营教练员会议上作过教学经验介绍。

王杰接受任务后,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他再次温习了自己已经很熟悉的教材,对训练器材也进行反复检点,做了充分的准备。除了训练民兵外,他还继续参加部队的训练。为了把训练民兵和自己的训练都搞好,他每天清晨早早起床,到民兵集训地,5时准时给民兵上课,到8时上课结束,再回到部队参加部队的游泳训练。

7月14日,是王杰给民兵们上最后一堂课,内容是绊发防步兵应用地雷实爆。这种地雷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在民兵中广泛运用,但在实物训练时,具有一定危险性。因此,王杰这天清晨早起给当地“五保户”挑完水后,就独自到几十米外的小河边用拉火管连接雷管试爆,一是为实物教学做准备,二是为防止意外,他要先搞好试验,心中有底。他试爆两次,都是成功的。

上午7时30分左右,王杰带领当地一个民兵班和地方武装部干部共12人来到古运河附近的训练场。他先认真讲解了实爆要领,下达完训练科目后,开始做实爆示范:他捆好炸药包,将导火索、雷管、拉火管连在一起,然后把雷管插入炸药包中。这一切都做得十分熟练、顺利。做好示范后,王杰向在他身边围成一圈的12人讲解道:“我刚才所做的,就是炸药包的实爆连接步骤。做完这些后,下一步拉去拉火管的拉火栓,导火索就会点燃……在场的人认真地观看着。但是,就在王杰认真进行讲解时,意外发生了——因拉火管过期,拉火装置失控,发生自燃,导火索突然燃烧起来,埋炸药包的土层里冒出白烟,火星滋滋地喷溅着。王杰惊呆了,实爆理论告诉他,这种自燃情况只有万分之一,但就是这万分之一,让他遇上了,而且,加上自己共有13人就在炸药包旁边,情况万分危急。有丰富爆炸经验的王杰知道,自己只要身体向后一仰,就可以脱离危险,但是在场的人并没有受到这方面训练,没有这个知识,他们都惊恐地在原地一动不动。

在导火索马上要烧完那一时刻,王杰大声喊道:“快闪开!”与此同时,他纵身跃起,扑向炸药包,用自己的身体把炸药包完全盖住。这时,轰的一声巨响,炸药包爆炸了,王杰的身体被炸起一人多高,全身血肉、骨头连衣服,都被炸得粉碎,胸前的钢笔都被炸成像瓜子大的碎片,现场捡到的王杰的上衣,只剩下一个领子。年仅23岁的王杰牺牲了,他用自己的粉身碎骨换来了在场人的安全。

烈士认定出现波折

得救的民兵迅速将王杰牺牲的情况报告给王杰所在的工兵营和县武装部。工兵营营长和教导员,县武装部部长和政委都来到现场。在炸药包炸出的大坑旁边,散落着一些王杰的碎骨碎肉和碎衣服片。他们听了当时在场的民兵和人武干部的介绍,都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工兵营立即将王杰牺牲的情况上报到师党委。师党委决定,派师政治部主任刘德一带领调查组到王杰所在营、连和张楼公社,找当事人了解事情经过,做好王杰的烈士认定以及宣传他的事迹的工作。刘德一等到工兵营和张楼公社后,王杰的战友们和获救的民兵、人武干部,流着眼泪向调查组讲述了当天的情况,介绍了王杰的英勇壮举。

但在营党委会议上,有人对王杰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拉火管不可能自燃,出现这样的事,可能是有阶级敌人破坏,如果不是阶级敌人破坏,就是王杰个人操作失误。在师党委催促上报材料的情况下,刘德一把营党委会上的意见综合后上报。师党委据此作出了“因违反操作规定而造成的事故”的结论。这样,王杰不但不能被确认为烈士,而且还成了唯一的责任人。

时值盛夏,天气太热,当地干部群众和部队战友一起收集到的王杰身体的一些碎骨碎肉存不住,因此,张楼公社党委和王杰生前所在营党委商量后,决定于7月16日上午安葬王杰。将王杰安葬在何处,又成为一个问题。如果王杰被确定为英雄,自然要被安葬在烈士陵园。但目前王杰没有被确定为英雄,安葬在哪里?怎么安葬?……王杰所在营正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张楼公社党委书记来到部队说:王杰牺牲后,当地干部和群众一再提出,要将王杰安葬在当地。营党委考虑到当地干部和群众有这样强烈的要求,便同意把王杰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

张楼公社的干部和群众得知部队作出这个决定后,买来了最好的楠木,请来当地有名的木匠,为王杰做了一口棺材。在张楼地区,用楠木做最好的棺材,安葬的必定是当地民众最崇敬、最尊贵,为当地作出极大贡献的人。这种先例在张楼历史上极少见,他们能用这种方式来对待牺牲的王杰,可见当地群众对于英雄的真心崇敬。张楼公社党委还和部队商量,7月16日,先由地方在上午按照当地风俗习惯安葬王杰,下午再由部队举行追悼会。部队同意了。

7月16日这天上午,张楼的群众听说为王杰送葬,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来了。不仅如此,方圆几十里其他公社的群众听说王杰的事迹后,深受感动,也自发地来了。一时间,张楼地区成了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几乎是人挤人,人挨人,但秩序井然。张楼公社党委书记亲自在王杰的灵柩前领路,得救的人和家属,以及公社干部扶着王杰的灵柩一步一步缓慢地走向墓地,无数的男女老少和部队官兵跟随,一起组成了一支从头到尾有十几里长的庞大的送葬队伍。人们流着眼泪为王杰送行,一路哭声,感天动地。

重新调查还英雄清白

王杰生前战友和当地群众都对师党委的结论强烈不满,师党委得知后,决定对事情进行重新调查。师党委重新派去的调查组到张楼后,除了再次走访被救的12个人,详细了解王杰牺牲之前的讲解和示范情节外,还到王杰生前所在的连队去了解情况,着重了解王杰的成长经历和他的日常表现。这次,战友向调查组的同志介绍了许多王杰生前默默做的好事,这些好事中,有许多是战友们在怀念王杰期间回忆起来的。

调查组到王杰所在连后,又有了新发现。原来,战友们在开完王杰追悼会、处理王杰遗物时,发现了王杰生前留下的20多本日记。这些日记是王杰生前自1963年开始到1965年7月写的,是他最私密的东西,从不示人,因此也是他真实思想的记录。战友们从这些日记的文字中看到了王杰极高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被这些日记所感动、所激励,王杰的战友们将这些日记本交给了教导员周循。周循在刘德一带领调查组重新来调查时,把王杰的这些日记郑重地交给了他。刘德一翻开王杰日记,深被其文字所包含的崇高思想所吸引:

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

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革命胜利勇于牺牲。是共产党员哪能不视死如归,做革命军人岂能管个人安危。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

王杰在日记中几十次提到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等英模的名字,记述这些英模的事迹和品德,并且对照英模,不断寻找自己的差距。

刘德一看着看着,流下了眼泪。这些日记其实正是王杰崇高品德的真实记录。有这样高的思想境界的人,才能在生死攸关时刻做出英勇的壮举。是英雄,就有英雄的思想基础。这些日记以铁打的事实证明:王杰作为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有其深厚思想基础的。我们不但差一点埋没了英雄,而且差一点冤枉了英雄。

第二次深入调查后,刘德一带着王杰的20多本日记返回师部,向师党委常委详细汇报了王杰牺牲当天的操作情况,又特别汇报了新了解到的王杰成长经历及其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还把王杰的20多本日记郑重地摆到桌面上。常委们听完汇报后,又传阅了王杰的日记。王杰日记把大家深深吸引,大家无不被王杰的事迹和精神境界而感动得掉泪。常委会对以前所作的关于王杰的结论进行重新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当初对王杰牺牲的定性比较草率,要重新作出结论。他们在重新研究后作出结论:王杰是英勇救人的英雄。由于此前他们已经向上级递交了王杰结论材料,这次是重新作出的结论,需要立即向上级汇报。会后,师党委立即向济南军区装甲兵党委报告了新的调查情况和师党委新的意见,并且请求撤回原来的结论材料。

师党委先后报来两个完全不同的关于王杰事情的结论材料,使军区装甲兵党委也感到,这件事很不简单,关系到对是一个英勇的烈士还是一个事故责任人的认定,事关重大。但是,在有人提出是否是王杰操作失误而造成事故的质疑的情况下,又必须拿出最有力的证明材料,证明王杰的清白。军区装甲兵党委经研究决定,为了彻底还王杰一个清白,邀请炸药和爆破专家到现场进行鉴定。决定作出后,军区装甲兵党委请的一个专家小组很快就赶到事发现场,对王杰所使用的事故炸药和拉火管进行检测。

专家们非常负责。他们不但对实物进行检测,而且还找在场的见证人详细了解王杰的操作过程,包括王杰当时所处的位置、王杰操作所演示的每一个步骤,等等。他们还在现场找到许多爆炸后的遗留物,并进行科学鉴定;最后,专家们作出了权威结论:一、当时所用的拉火管已过期,拉火装置处于失控状态,导致了自燃现象的发生;二、在事发地点上,从王杰处的位置看,在炸药包爆炸前的瞬间,只要他向后仰倒,完全可以躲过爆炸时形成的45度最大杀伤角,保住自己的生命。专家们还指出,拉火管过期,只有火药专家进行实物检测时才能发现,作为一般的爆破作业专门人员,是发现不了的。他们进一步指出:王杰作为“一级爆破技术能手”,拉火管过期,他当然发现不了,但怎样躲避炸药包爆炸时的杀伤角,他是完全清楚的。专家的鉴定,以最权威的鉴定结论,不仅从根本上推倒了所谓“王杰操作失当”、“违反操作规定”的质疑,而且通过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王杰是为了救别人而不惜牺牲自己,是真正的英雄。

专家的鉴定结论一出来,一切都十分清楚了。军区装甲兵党委把专家鉴定结论反馈给师党委。师党委再次开会,在将王杰确认为革命烈士的基础上,又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同时决定由师党委主持召开王杰追悼大会。

军区装甲兵党委将此情况上报到装甲兵总部。王杰的事迹使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政治委员黄志勇深受感动。在9月6日师党委隆重举行王杰烈士追悼大会时,许光达和黄志勇为王杰敬献了挽联:“毫不利己实一心服务人民,临危不惧真人民英雄本色。”参加师党委举行的这次王杰追悼大会的,有军委装甲兵、济南军区、济南军区装甲兵和来自山东、江苏、徐州、徐州军分区、邳县、金乡县等地的领导和干部战士7000余人。来参加追悼大会的人,无不为王杰的事迹而感动得流下热泪。1965年11月4日,王杰生前所在的营重新为王杰举行隆重追悼大会,在追悼大会上,宣布了上级认定王杰为英雄、追认其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

英雄的名字传遍全国

1965年9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播发了王杰的事迹和部分日记。1965年9月26日,当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担任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播的宣传王杰事迹的广播和日记后,当即打电话给有关部门,要求大力宣传王杰的事迹。10月下旬,他又进一步作出了“要在全军全国像宣传雷锋一样宣传王杰”的指示。这个指示下达后,部队和地方宣传王杰的力度更大了。各部队纷纷派出记者或通讯员到王杰生前所在部队采访。据当时负责新闻媒体接待的人员回忆,仅1965年10月上旬,就有70多名记者来到师里采访王杰的事迹。10月30日和31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刊登和广播了王杰日记摘抄。经新华社记者、解放军报记者联合采访发表了长篇通讯《革命青春的赞歌》。《解放军报》先后在一版发表了《一心为革命,一切为革命》、《学好人好事 做好人好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从雷锋到王杰》等4篇社论,并用12个头版头条、21个整版刊登王杰事迹、王杰日记、王杰诗歌以及全军指战员学习王杰的情况,这种宣传规模在《解放军报》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据不完全统计,仅1965年第四季度,全国各大报刊电台发表与王杰有关的报道多达1300多篇。1965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稿《革命青春的赞歌——记毛主席的好战士王杰》,在全国产生很大反响。继雷锋之后,又一个英雄的名字在中国大地上传开。

王杰的事迹和他的日记传到中央后,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赞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陆定一等,或发表讲话,或为王杰题词,高度评价王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1965年11月9日,朱德为王杰题词:“学习王杰同志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1965年11月15日,周恩来为王杰题词,题词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号召:“一定要学习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第二部分是他亲笔抄写王杰日记中的一首诗:“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强调:要“提倡和表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毛泽东高度赞扬王杰的革命精神,他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说过这样的话: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2009年9月,王杰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摘编自《党史博采》2012年第9期,原标题为《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好战士》)

猜你喜欢
炸药包王杰事迹
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个新的三元不等式链
爷爷是个炸药包
共产党员的“特权”
融信抛下个“炸药包”
与时俱进
蒲松龄与喻成龙交往考辨
柳下惠事迹考述
扛着炸药包练胆儿
王杰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