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2013-03-27 11:01陈登源
党政干部论坛 2013年9期
关键词:自然界恩格斯马克思

○ 陈登源

当下,生态环境问题正在严重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与威胁,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而生态文明是继人类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引领人类迈向新的文明境界。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与生态文明的内涵,把他们的生态哲学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摆脱生态困境,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以及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为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理论支撑。

(一)从本体论视角看

从本体论维度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来源。首先,人类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其次,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3]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最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对自然界有着不可分离的依赖性。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4]。恩格斯也指出:“人首先依赖自然”[5]。因此,人不能离开自然界,人依赖自然界生存与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本体论视域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宗旨,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应当正确处理好自己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的关系。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抱着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态度,贪婪地索取和无情地掠夺自然生态资源,必将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自然界带来严重的破坏,导致生态危机的发生。因此,人类面对生态危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当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本体论思想的指导下,提高自然对人的先在性的认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从实践论视角看

从实践论维度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现实统一,阐述了人对于自然的认识与实践是不断反复的过程,对自然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再把认识到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指导人们的实践。劳动实践是人以物质手段为载体进行有目的性的活动,也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人类在改造自然并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要遵从和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

实践论视域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化自然思想强调自然对人类的有用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主体性,但在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支持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破坏,而是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思想要求人们从事一切生产活动时要在自然界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和社会的共同控制视域下进行人与自然之间合理、适度的物质交换。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自觉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关心和爱护自然,与自然建立起亲切的“伙伴关系”,这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从唯物史观视角看

从唯物史观维度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强调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辩证统一,认为自然史和社会史存在一致性,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以一定的生产方式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或多或少也会给人与自然的关系带来负面影响。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对人类改造自然活动会带来负面影响,人们对此估计不足,导致自然遭到严重破坏,使得生态危机得以发生。对生态危机的解决,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调整和改变人的思维与观念,以科学的生产方式和健康的消费方式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完美契合。

唯物史观视域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基和方向指南针。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把握生态问题,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考察生态文明,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态文明的发展都是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于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作用下实现的[6]。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实现生态文明,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同时,还要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减少和治理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从价值论视角看

从价值论维度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诉求点在于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就是要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认为人类要在实践中去实现自然的内在价值,肯定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价值关系,主要体现在需要与被需要、满足与被满足上。马克思恩格斯十分注重人的主体性的价值诉求,也注重自然的生态价值,防止自然生态环境恶化。

价值论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对推进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应正确对待自然价值,这样就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是在人类的长期实践中,人们对自然价值的认识往往偏离自然的本性,为了自身的利益过分注重自然的使用价值,而忽视自然的生态价值,导致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严重对立,是由人的异化劳动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所造成的。因此,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应摆正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在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应有所节制,把握一个度,消除异化劳动,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本性,彰显自然界对人的生态价值,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为此,只有提高生态文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应有的功能与作用,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奠定坚实的自然基础

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的文明形态,它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性和协调性[7]。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各种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从生态学原则出发,把生态效益纳入其中,主张经济建设必须走向生态化,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道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为经济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但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采取过度消耗资源、资本以及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获得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注重经济发展的数量,而忽视经济发展的质量,使得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提高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护好自然环境,维护好生态潜力,能够为经济建设奠定坚实的自然基础。

(二)生态文明建设为政治建设指明正确的总体方向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与反思,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和新趋势,它引领和规范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总体方向。生态环境危机虽然产生于生态领域,但它不仅影响到经济领域中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而且也影响到政治领域中的政府行为和政治文明,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就要求政府树立生态为政的意识,以新的绿色政治理念和思维方式把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任务来抓,新的政治形态主动接受生态问题,加强生态行政与管理,将过去那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不考虑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的执政方式,转向为科学的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执政方式。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政治建设指明正确的总体方向。

(三)生态文明建设为文化建设赋予丰富的生态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场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看,它是人类思想文化观念的新变革,是人类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超越和反思,是一种新的发展价值观在新的哲学世界观和文化观的充分展现,也是文化建设赋予的时代性要求。生态文明要求确立生命和自然界有价值的观念,走出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高人们对生态问题的理性认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8]。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9]。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关系新的价值取向,是在更高层次上尊重和回归自然法则,它包括生态哲学、生态道德、生态意识、生态正义感和生态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为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内涵和元素。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化意识,能够为文化建设赋予丰富的生态内涵。

(四)生态文明建设为社会建设营造和谐的生存环境

从人类文明形态的“范式转换”来看,生态文明是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社会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必然要求。社会建设就好比一条纽带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涉及到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教育、医疗、就业、分配、保障、管理等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息息相关,内在地包含着社会建设的内涵,渗透到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的方方面面之中。针对当前社会建设中出现的生态问题,要引导人们进行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一系列革新,形成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营造和优化“人居”环境为目的,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完美契合,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达到“绿色化”的境界。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社会建设营造和谐的生存环境。

(五)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和规范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的总方向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实现的文明程度,如果没有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水平就不高。因此,人们只有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整体系统有机地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并驾齐驱,这“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同时生态文明还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它引领和规范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总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蕴涵着丰富的深刻内涵,超越历史的浩空,直逼当代的生态环境危机,前瞻性地透视到当代生态文明的合理诉求。因此,人们应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为指导,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化”转向,这对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经济建设层面:发展生态经济

在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对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要有清醒的认识与理性的思考,经济发展面临着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的较为严重的“生态赤字”,生态环境问题面临严重的威胁与挑战。以前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实行的是“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这种方式的副作用是以消耗资源、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获得人民并不满意的经济增长,它显然不适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要加快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主张建立一种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生态友好的经济发展方式[10]。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经济建设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调整经济结构上来,将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数量和规模,转向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保持经济适宜的增长速度,走一条生态型的经济循环发展的路子,进而为实现生态经济提供“生态化”的保障。

(二)政治建设层面:发展生态政治

一是实行“绿色 GDP”的考核标准,实现政绩考核生态化。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衡量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政绩是以GDP的高低为标准,这使得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对GDP过分崇拜,他们把经济增长的数量、规模和速度放在第一位,认为只要经济增长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就行,而把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放在次要位置,结果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要改变政府“唯GDP”的考核标准,转向实行“绿色GDP”的考核标准,实现政绩考核生态化。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生态型政府。政府的职责是扮演管理者角色,发挥其宏观管理的职能,但在以往的经济活动中政府职能没有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实行什么事都管、什么事都管不好的“全能型政府”,对市场和社会干预过多,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结果造成政府办事效率低下、资源浪费、行政成本较高等现象。因此,要转变政府职能,就需要重新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发挥市场和社会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定位好政府自身的职责,建设起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生态型政府。

(三)文化建设层面:发展生态文化

一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关键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要改变与更新,需要用“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为生态导向,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确立人在自然中的价值观”[11]。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们要确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树立善待自然、崇尚自然的理念,对自然要有道德情操和道德关怀,建立良好的“生态德性”。二是实现由单向的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转变。所谓生态人,是指在人类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定位置的人,既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也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往往把自己独立于自然界,为了发展经济而不惜牺牲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只有加强生态环境宣传与教育,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态文化教养与生态思想觉悟,唤醒人们的生态情感和生态良心,树立人们的生态责任感和生态义务感,遏制生态危机的发生,使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四)社会建设层面:发展生态社会

一是摒弃“变态”的消费方式,实行绿色消费。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人们的消费价值观扭曲、消费方式变样,造成攀比之风、铺张浪费、摆阔之风日益严重,人们只顾及自己对资源的消费需求而不顾及子孙后代对资源的消费需求,这样会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转变人们的消费价值观,以追求简朴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为美,树立人们理性、适度、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社会。二是营造良好的人居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有益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精神愉悦,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塑造人的思想品格,净化人的心理灵魂。在过去一段时间,由于政府、企业、公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挑战。因此,要切实改善环境质量,需要全社会成员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心存生态保护意识,保护好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社会。

(五)生态文明建设层面:走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在“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不再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反自然的社会[12]。人们过分强调自身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能力与力量,而不注重与自然之间进行必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力。人们一味提出“向自然界宣战”,陶醉在对自然界的胜利和统治的喜悦之中,殊不知,这种行为却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人类摆脱生存危机,就要变革思维方式,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由自然界“之外”调正至自然界“之中”。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要复归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13]。因此,人们应该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375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 167、16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2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1972年版,第62页。

[6]陈会伟:《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生态文明观》,安徽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6页。

[7]王紫零:《“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生态发展方式》,《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8]姜娜:《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页。

[9]方世南:《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学习论坛》2013年第1期。

[10]肖克艳:《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1-22页。

[11]黄承梁:《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全面转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12][13]霍芳霞:《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7、45页。

猜你喜欢
自然界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例说“自然界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