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王府藏子弟书满语词语研究

2013-03-27 11:34王美雨
东方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满语译语王府

王美雨

(临沂大学 文学院,山东 临沂 276012)

车王府藏子弟书满语词语研究

王美雨

(临沂大学 文学院,山东 临沂 276012)

受作者民族的影响,车王府藏子弟书中有大量的满语词。子弟书的语言形式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语言形式的子弟书中主要使用了满语音译词,意义分属明确,为我们了解清代中后期满语的使用及社会风俗提供了说唱文学方面的佐证。

车王府藏子弟书;满语词;满语音译词

子弟书是由旗人子弟创作的一种说唱文学。车王府藏子弟书即是对车王府所收藏的子弟书的称呼。受作者民族的影响,车王府藏子弟书中有大量的满语词。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及子弟书的语言形式有关。满语作为“一种源于渔猎文化的语言,在描述雨雪、云霓、阴晴、植物、野兽、禽鸟、网捕、畜牧、狩猎、皮毛诸方面,词汇远较汉语丰富”[1](P658)。这种特点对于逐水草而栖的游牧生活时期的满族而言,是可以满足其日常交际生活使用的。虽然“后来随着满族的强大和领土的不断扩大以及清朝王朝的建立。满语的使用人口快速增多,满语的使用范围从东北逐渐向南推进”[2](P7)。然而入关之后,他们受到汉族文化的日渐影响,逐渐感受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及汉文字的魅力,再兼以满汉通婚制度的实施,从而导致满人对满语日渐疏习,专注于学习汉语。这一点博赫在《清语易言·序言》中进行了详述: “清语者,我国本处之语,不可不识。但旗人在京与汉人杂居年久,从幼即先习汉语。长成以后,始入清学读书,学清语。读书一二年,虽识字晓话,清语不能熟言者,皆助语不能顺口,话韵用字字意无得讲究之故耳。所以清语难熟言矣。”[3]旗人子弟不谙满语的现象到了清代中晚期,变得更加严重。乾隆在1741年时曾专门颁布谕旨指出了这种现象的存在:“近日满洲子弟,渐耿安逸,废弃本务。宗室、章京、侍卫等,不以骑射为习,亦不学习清语,公所具说汉语。”[4]乾隆的这段话反映出在当时下至日常用语上至官府用语皆使用汉语,既反映出了满语的衰退现象,也点明了当时社会的语言使用情况。在满族的统治下,社会的主要交际语言是汉语,而原本作为国语的满语,却成为次要的交际语言,偶尔有人说满语,也是为了卖弄,如子弟书①本文所参阅车王府藏子弟书为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辑校, 《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全二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假老斗叹》中所述:“也学阿哥三音一句满洲话,也学说亚旗亚固塞一句乡谈。”

一、不同阶段子弟书中满语词的特点

子弟书语言形式的变化,对满语的这种由兴旺到衰退直至灭亡的现象进行了很好的反映。子弟书的语言形式经过了“满汉合璧”“满汉兼容”“汉夹满”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满汉合璧’子弟书只是形式上的‘合’”[5](P207),这时的满语和汉语各成系统,把两者分开,能各成独立完整的一篇子弟书,车王府藏子弟书没有此阶段子弟书存在,其它版本中仅见《寻夫曲》一篇。第二阶段“满汉兼容”子弟书的特点是“在每一行子弟书中既有满语词,又有汉语词;既有满语语法形式,又有汉语语法形式。两者相互补充,融为一体”[5](P209)。这一阶段子弟书在车王府藏子弟书中有《拿螃蟹》、《升官图》。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语言形式的子弟书目前不多见,存世的主要是第三阶段即用汉语书写间或使用满语词的子弟书,如《鸳鸯扣》、《窃打朝》等。

与第二阶段子弟书中满语词随手拈来不同,第三阶段子弟书中的满语词总起来看数量虽多,但大部分单篇子弟书中的满语词数量并不多。如在节录后,存有三回的《家主戏嬛》中仅有“又问道库图勒想必跟车去,丫头说没有去饮摩麟”一句中的“库图勒”“摩麟”两个满语词。又如在描写清代旗人婚礼的二十四回本子弟书《鸳鸯扣》中,通篇也就仅有“阿哥”“阿失”“阿浑”“嫫嫫娘”“阿叉布密”“拉拉饭”“阿思哈都发”“叶普铿额”“巴图鲁公”“乌叉”“哈拉吧”“差车密度”等12个满语词。①本文对满语音义的解释主要参阅商鸿逵,刘景宪,季永海,徐凯编著《清史满语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版; 胡增益主编《新满汉大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除了以上子弟书之外,车王府藏子弟书中还有一篇大量使用满语译语的子弟书《查关》。如描写梭罗宴盘问小储君的情形的一段文字中就有大量满语译语的存在:“梭罗宴看看姑娘瞧瞧太子,说便宜你一顿舒拾哈摊他看我的姑娘。那南方的蛮子哥布矮,矮哈啦你要实说是牛马猪羊。西委居西呢阿妈是何人也,亚巴衣呢呀拉妈住在哪乡?五都塞是七十八十或三两岁,矮阿呢呀是狗儿兔子合小猴王?矮逼七鸡合是往何处去,敢要紧西呢拨得可有了妻房?你看他弥呢鸡尊佯不采,倒把我呀萨秃剜莫故意装佯。”这段话中就主要使用了满语译语,即将满语短语或句子等直接用汉字直译过来,不调整语序等。“舒拾哈摊他”是“šu siha tanta”的译语,义为“鞭子打”;“哥布矮”是“ge bu ai”的直译,义为“什么名字”;“矮哈啦”是“ai hala”的译语,义为“姓什么”;“西委居西呢阿妈”是“si weci sini ama”的直译,义为“你父亲为谁”;“亚巴衣呢呀拉妈”是“ya ba i niyalma”的直译,义为”何处的人”;“五都塞”是“udu se”的译语,义为“几岁”;“矮阿呢呀”是“ai aniya”的译语,义为“何年”;“矮逼七鸡合”是“ai bici jihe”的译语,义为“从何而来”;“西呢拨得”是“sini boo de”的译语,义为“在你家里”;“弥呢鸡尊”是“mini jijun”的译语,义为“我的模样儿”;“呀萨秃剜莫”是“yasa tuwame”的译语,义为“眼看着”。短短几句话里就有11处译语,即便是当时之人,不熟习满语,也很难明白梭罗宴在说什么,这从听到梭罗宴此段问话的小储君“半响听呆全不懂”的反映中可以看出来。而这样频繁使用满语译语的语言形式,其意义也不能为当时的子弟书读者及听众所明白,故在车王府收藏的近三百篇子弟书中,只有《查关》一篇大量使用满语译语的子弟书。除了以上满语译语之外,《查关》 中使用的其它满语译语为“啊啦”(满语ara的译语,义为“惊讶声”);“呼敦轧补”(满语hū dun yabu的译语,义为“快走”);“亚巴得”(满语ya ba de的译语,义为“在何处” );“厄母塞拂勒呀哈”(满语emu sefere yaha的译语,义为“一把火”);“摸林阿库” (满语morin aku的译语,义为“五马”);“呢呀蛮嘎朱”(满语ni yaman gaju的译语,义为“拿心出来”);“弥呢额真”(满语mini ejen的译语,义为“我主”);“波牛呀萨”(满语bo nio yasa的译语,义为“调皮的眼睛”);“弥呢波掖”(满语mini beye的译语,义为“我自己”);“衣能以哒哩掰他阿库”(满语i neng gidari baitakū的译语,义为“每日无事”) 。除以上提及的满语译语之外, 《查关》 还有其它一些满语词的存在,如“挖杭”“哇布鲁”等。

通篇观之,《查关》中所使用的满语译语及满语音译词达40处之多。其作者在《查关》中使用如此多的满语译语及满语音译词,从客观看,当时满族的特殊地位及清朝政策对其有一定影响;从主观方面看,子弟书作者难舍母语。

作为出现满语词比较多的篇目,《升官图》与《查关》的不同在于前者里面的满语音译词大多表示官职,这和清朝统治者提倡官职须使用满汉两种名称是相适应的。而后者中用满语所表示的内容在汉语中都能找到相对应的词,加上选择什么样的汉字与之对应,大多出于作者自己的使用习惯,故其流传范围不广,在记载清朝历史等文献中找不到相关的佐证。

统而言之,除去类似于《查关》中的那些满语译语之外,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语言形式的子弟书中主要使用了满语音译词,意义分属明确,为我们了解清代中后期满语的使用及社会风俗提供了说唱文学方面的佐证。

二、满语音译词

所谓满语音译词,是指借用汉语中发音相似的汉字来记录满语中的音,最终而形成的词,车王府藏子弟书中有大量的满语音译词。例:

按:“舒发密”为满语词“shufabumbi”①本文中的满语词用P. G. Von Mollendorff氏拉丁字转写法书写。的音译。“shufabumbi”是动词,“使攒集,使凑齐”之义。此处重复使用“攒凑”,强调“使攒集、使凑齐”之义。

按:“穆扎库”为满语词“muzhahuu”的音译,为副词,义为“实在”。“阿苏鲁”为满语词“asuru”的音译,为副词,表“太,甚,极,很,很多”之义。如“asuru chihakuu”,表示“很不舒服”之义。

按:“固山”是满语“gū sai”的音译,指“清代八旗下的编制,每五个甲喇为一固山”。“呢牙拉吗”是满语“niyalma”的音译,义为“人”。此处用“固山呢牙拉吗”代指“满族人”。

按:“郭密”是满语词“gombi”的音译,指“当日值班没有轮到之人”。也写作“过密”。奕赓在《佳梦轩丛著·侍卫琐言》中对“过密”进行了详细说明:“凡是日值班未数着之人,俗名曰过密,亦清语也。又有将过密、顶嘴过密之谚。如值班之人有告假出差等事,则以过密之先一人补班。过密者名散班,亦应在园住宿,以备走着。”[6](P66)并指出“汉侍卫值班无空班,即所谓郭密者也”。[6](P66)据此观之,汉侍卫的地位远远低于旗人侍卫。

按:“乌布”为满语词“ubu”的音译,指“差事”义。崇彝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指出:“各部司官,缺则缺,差则差,恒有缺在此司、人在彼司者。差事,满语谓之乌佈,亦分满、汉。”[7](P4)“ubu”在车王府藏子弟书中多次出现,如“就是这点子乌布哇说着他又将嘴一咧,隔窗望望复又俏语低声”(《少侍卫叹》)、“不是我自己的孩子自己夸奖,原本他女孩儿身上有乌布”(《连理枝》)。除了写作“乌布”之外,“ubu”在车王府藏子弟书中也写作“乌步”,如“这不是伊戋儿也在这吗你自问问,你的乌步难不难”(《饭会》)。

按:“叶普铿额”为满语词“yebkengge”的音译,表“俊杰”之义。在车王府藏子弟书中也写作“叶铺铿额”,如“题本领八旗是个叶铺铿额,论乌布是一个小托佛活托”(《连理枝》)。

按:“库秃勒”为满语词“kutule”的音译,义为“跟马人”。“kutule”在车王府藏子弟书中还有其它几种写法,如“又问道库图勒想必跟车去,丫头说没有去饮摩麟” (《家主戏嬛》)中的“库图勒”;“不多时二人来到书房内,枯秃勒先向姨娘把缘故说”(《连理枝》)中的“枯秃勒”;“只一辆破车儿沿着街跑,枯他勒手拿坐褥又背包”(《司官叹》)中的“枯他勒”;“跟来的枯成勒也无人敢喧嚷,单听那茶房传话他就献尽了殷勤”(《鸳鸯扣》)中的“枯成勒”。

按:“呀法哈乌克身”为满语词“yafahan uksin”的音译,义为“布甲;步兵”。“呀法哈乌克身”在车王府藏子弟书中又写作“鸦发乌申”,如“有一个鸦发乌申名何是,并无家口孤苦伶仃”(《苇连换笋鸡》)。“衣能以哒哩”是满语词“inenggi dobori”的音译,义为“昼夜”。“掰他阿库”是满语词“baitakuu”的音译,义为“闲,没有事情的”。由此,“我见那呀法哈乌克身真有趣,衣能以哒哩掰他阿库净敲梆”用汉语翻译后义为“我看见那个布甲太有意思了,闲着没事,白天黑夜的光敲梆子”。

按:“章京”是满语词“jianggin”的音译,义为“有职掌的文武官员”。在车王府藏子弟书中多次出现,如“不是我在众人跟前言言语语,皆因是章京行事样样不公”(《少侍卫叹》)、“总理章京协理合兼理,爵高位显满腹才情”(《銮仪卫叹》)、“左所章京学习办事,差使是当帮车洒件件轻生”(《銮仪卫叹》)。“jianggin”在车王府藏子弟书中又写作“占音”,如“心理觉着艾什拉蜜,那话头儿相画稿的占音他会凑搭”(《升官图》)。

除以上满语音译词之外,车王府藏子弟书中的满语音译词还有“阿叉布密” “哇布噜”“托佛活托”“爱那哈”“嘎什哈”“苏拉”“包衣达”“精奇尼哈番”“戛巴什先”“郭什哈”“木昆泥达”“法依单”“乌珠摸音”“辖”“舒什哈棍波”“答拉蜜”“三音”“乌叉”“哈哈”“汤肯”“呀噜密”“哈拉吧”“海龙”“塞傅”“阿哩哈按班”“拨缩艾罕”“哟拨”“狠哆”“阿浑”“阿失”“嬷嬷”“把哈”“阿哥”“巴补”“阿玛”“妞妞”“苏朱密”“阿叉布密”“嘎牛”“拉忽”“塞虎”“打”“窖儿”“边楞”“得贺”“扎啦”“苏啦呢呀啦吗”“阿哩不”“佛兖”“巴不得”“挖杭”“撒拉”“平抽子”“拖罗”“阿哈”“嗻”“阿拉哈”“布特合”“佛勒合”“拜唐珂”“额特乐奇勃”“摩林”“库“额驸”“布库”“阿吗哈积”等。

从车王府藏子弟书中满语音译词的数量可以看出,音译词是车王府藏子弟书中满语词的主要形式。

[1] 刘小萌. 清代北京旗人社会[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2] 赵阿平. 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6.

[3] 博赫. 序[A]. 清语易言[M]. 乾隆三十九年(1774)刊刻本.

[4] 清高宗实录卷138[M].

[5] 赵志忠. 满学论稿[C]. 沈阳: 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4.

[6] 奕赓. 雷大受校点. 佳梦轩丛著[M].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4.

[7] 崇彝.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M]. 北京: 之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2.

责任编辑:冯济平

Research on Manchu Words in Zidishu which collected by Chewang Mansion

WANG Mei-yu
(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nyi University, Linyi, 276012, China )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authors'ethnic culture, there are so many Manchu words in their Zidishu.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linguistic forms of Zidishu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the second stage and the third stage full of transliterated words, which are obvious in meaning, offering examples of balled literature for studying Manchu words and folk culture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of the Qing Dynasty

Zidishu collected by the Chewang Mansion; Manchu words; transliterated words

H221

A

1005-7110(2013)01-0106-04

2012-04-21

王美雨(1978- ),女,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文学院讲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学。

猜你喜欢
满语译语王府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满语角
thé ATRE茶聚场北京王府中环店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江西鄱阳明代淮王府遗址
从《闲窗录梦》看清惇王府之属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