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13-03-27 13:06王贺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政治

王贺

(东莞理工学院 学院办公室,广东东莞 52380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明确界定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理想、精神、道德、修养四个不同层面,这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顶层设计的指导作用;从实践层面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建立一种高效的、制度化的长效工作机制,做到引导与教育相结合,才能增进工作的实效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从哲学范畴来讲,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概念,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马克思经典作家曾经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具体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看,这个价值观的提出,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奠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思潮的意识形态基石。同时,也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正本清源,引导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新时代大学生保持社会主义共同信仰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

(一)一元与多元相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结构形式上体现了一元与多元相统一的特点。首先,一元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属性,代表着当前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主体,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居于核心和引领地位。坚持一元化要求,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领其他社会文化思潮,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化指导地位。其次,多元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内涵的多元化结构,也指其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构成。这24个字内涵深刻,逻辑架构严密。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本质,蕴含着世界一切民族最优秀的思想文化基因,概括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要求及其价值取向,表明了社会主义道德生活的基本要求。总体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与多元内涵的结构特点,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严密逻辑性和完整系统性。

(二)历时与共时相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空上体现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特点。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时性特点表明,它是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以及对当代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实践的具体回应,展现了它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丰富内涵。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共时性特点体现了它具有的历史广度,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当前历史阶段的特殊性或阶段性意义,而且具有未来历史阶段的长远性与战略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抽象地浓缩和凝练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哲学范畴、发展规律和价值特征,而且又具体地展示和辨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规定、具体要求和现实问题,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烈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思辨性色彩。它不仅可以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价值主导和理论指南,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问题有深刻的理论洞察力和逻辑思辨力,因而具有强大的现实辩护力。

(三)信仰与理想相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上体现了信仰与理想相统一的特点。信仰与理想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认知范畴和表达方式。信仰包含着非理性因素,又包含着理性因素,体现情感和理性认知的统一。一般来说,信仰主要包括理想目的性、意志承诺的坚定性和持久性、唯一性或排他性等三个基本特征。信仰不是迷信,信仰是对迷信的超越,说到底,信仰是一种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作为一个纯粹的理论体系而存在的,还涵盖了关于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的价值构想,是一个有着强烈的价值色彩、价值情感和意义判断的理论体系。但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非理性冲动,而是经过理论抽象的价值观念体系,是一种经得起怀疑或批判的理性选择。因此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维系和坚守的核心价值,既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价值认同,又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理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理论上的先进性和稳定性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理论的先进性。先进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贯穿于全部文字表述始终,这种先进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一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部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概括,始终是我国社会凝聚共识、鼓舞人心、团结奋进的价值理想;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部分是人民对于社会发展的共同诉求,始终是引领潮流、振奋精神、不懈奋斗的价值目标;三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部分则是实现理想和目标的价值手段,需要人们进行不懈的努力。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稳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具体体现,它的内在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在对我国所处历史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阐述,是稳定的一脉相承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是真正理念性、目标性的价值而不是手段性、工具性的价值,因此它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价值观,在对人的精神引领层面具有一定意义的超越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先进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我们占领道德制高点,掌握话语权,从而保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容上的现实性与包容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针对性主要体现在:(1)它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在对西方后现代各种文化思潮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不同文化观念批判借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了我国社会的时代特点,真正是主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包容性主要表现在它是一个开放的价值体系,它包含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各种价值观念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所提出的价值观点,它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地抵制了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通过倡导积极、有益的价值观来改造落后、腐朽的价值观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逻辑上的主导性与超越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体现在人们崇高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追求过程中,它起着主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文字表述中,要进一步大力提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同时,更要提倡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在做到公私兼顾的同时,更要大力提倡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崇高精神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超越性在于虽然它源于一般价值体系,但是又高于一般价值体系,它是对社会主义一般价值体系的科学概括和理论升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要素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文字表述,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以及与其他价值体系的差异所在,也蕴含着对现实生活的超越。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要在引领方法、工作机制、人文精神培育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在课堂话语体系中多吸取些民间话语,课外辅导时要体现平民风格,在批评教育时要蕴含幽默因素,力求在令人轻松愉悦的语境和氛围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与成长成才起到启发与引领作用。

(一)创新引领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渗透力

第一,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表达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渗透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用大学生日常喜闻乐见的生动话语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从较为抽象的词汇转化为大众化、日常化的语言,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说服力和影响力。要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增强其话语的时代性,也即在目前新兴的网络环境中,妥善利用QQ、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体表达话语方式,以加强其在虚拟空间的话语权与影响力,进而立体式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空间领域的传播渗透力。

第二,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教育资源,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渗透力。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丰富隐性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道德教育、修身养性等思想以及西方近代民主、平等等理念,因此,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要求和时代特点,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阐释与解读,来营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引导人和塑造人的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环境。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教育资源通常不是生硬的说教式的语言,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行为,比如内涵丰富的节日纪念、文化生活等,通过这些隐性教育资源的引导,可以进一步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

(二)完善工作机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协同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和组织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力量,建立机制互补、功能互补的工作机制,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协同力。”[2]所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必须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个方面的作用,使三者可以真正凝聚起来发挥整体协同力。

第一,完善学校内部的引导机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协同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培养。在校内,要转变传统灌输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理念,通过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一些典型案例的深入解读,在柔性引导方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能力和专业水平;以此为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力,发挥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功能。

第二,完善家庭内部的引导机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协同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家长来说,首先要能够不断地了解社会上新的观念、新的潮流,理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特点的变化;其次家长和学生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不断进行交流;再次家长要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功能,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基础工作。

第三,完善社会内部的引导机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协同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全社会的价值观念起到一个凝聚作用,对大学生来讲,就是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不断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首先要在全社会加强宣传,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氛围,其次要在全社会加大工作力度,整合和发挥不同社会资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平台,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配套设施和政策,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3]

(三)培育人文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传承力

第一,培育传承历史的人文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传承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华历史文化土壤,传承了中国传统价值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与思想结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历史有机结合,赋予历史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诠释,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彰显中华历史文化特色,展现深厚深沉的历史人文底蕴。

第二,培育创新发展的人文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传承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化的力量归根结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创新发展是当前我国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专业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而形成价值共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传承力。

第三,培育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传承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是人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也是大学生未来精神价值的归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通过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培育大学生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健全完善人性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力。[4]

四、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想观念,它不应该只是一种抽象的价值观念。它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找准理论宣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拓展信息传播的平台和载体,不断地解答大学生的思想疑惑,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 项久雨.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 伍揆祁.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政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