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综述

2013-03-27 13:06涂叶满张庆吉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考试考核

涂叶满 张庆吉

(1. 东莞理工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2. 东莞理工学院 学生处,广东东莞 52380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考试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测量受试知识和能力的工具,也是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但目前的应用型本科课程考试与其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随着学界对课程考试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入,与之相适应的科学考试理念、方法与内容亟待产生。本文希望通过归纳总结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成果,能为后续的考试改革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对于考试存在的问题,学界有比较统一的认识,认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考试依然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创新”的问题,单一考试的局面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中未取得全面性突破。主要表现在:

(一)考试内容偏重于教材,理论性偏强

学界指出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仍未抛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考试模式,大部分课程考核内容“教材化”,“唯书至上”。如林琼慧在《应用型本科经济类课程考试改革探究》一文中结合自己所在院校的实际,就经济类课程的考试谈到了此问题。认为课程考试内容陈旧,大都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且考前任课教师习惯性给学生“划重点、给范围”,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1]。宝鸡文理学院的王富平及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路平也持有同样的观点,认为目前高校课程考试以考察低层次的认知能力为主,主观试题少且答案标准化,学生无需独立思考和探索就能完成作业和考试[2-3]。刘亚兰调查了10 余所地方高校的考试改革现状,发现教师和学生虽都知道应用能力考核的重要性,但由于知识考核比能力考核更容易操作,成绩更易量化,因此在实际考核中还是偏重知识考核[4]。这种现象不但在期末闭卷考试中存在,开卷考试及实验操作也存在。吉林财经大学的金明认为开卷考试虽然形式上较新颖,但其考试内容也是以书本为主,学生也只是机械地抄书本知识,并没有起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也有学者指出很多实验课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画实验,学生课后背实验。在教改呼声此起彼伏的今天,高校课程考试改革仍难蜕掉“应试教育”的外衣,这显然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要求不符。

(二)考试方式单一,侧重于闭卷考试

高校课程考试可采用的考试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性质、教学目标选择相适应的考试方式,综合运用各种考试方式,使它们相互结合,各取所长。可在具体实践中,有学者指出由于考试制度不健全或教师及教务工作人员的考试理念落后,不愿意花更多精力去探讨更好的考核方式,导致课程考试多采用笔试闭卷的方式进行考核[6]。孔繁敏在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一书中也指出很多教师习惯于期末闭卷考试,真正口试、操作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形式采用较少[7]。王富平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并指出传统的纸笔测验在测查知识的掌握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但难以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别提实践操作技能及创新能力了[2]。单一的考试模式透露出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读书的现状。然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必然要求考试形式的多样化,需要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评价与导向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

(三)以期末考试为主,过程性考核缺失

在教育评价实践中,总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结束后进行的,它不能直接为教育过程提供反馈信息,优化教育过程;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或教学过程产生的,它提供的反馈信息会调节、控制、优化教育与教学过程,会更加适合教育对象。但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评价实践中,形成性评价基本上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 “一考定终分”、“唯分数论”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者都指出了这一问题。有学者指出现行的考核评价方式过时,已严重制约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考核方式中期末考试占比80%,且主要以书面闭卷形式进行,平时成绩只占很小一部分的比例[8],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也无法反映学生平时学习的努力程度,反而给学生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和侥幸心理,催生了临时抱佛脚的行为。虽然很多高校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权重,但由于缺乏过程监控,大部分高校的平时成绩的考核已经流于表面化和随意性。林琼慧指出,尽管平时成绩的权重上升至40%,但由于对考勤、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的计分标准比较随意,很难体现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1]。陈棣沭及韩婧对比了中美大学课程考核方法,很形象地描述了国内课程考核中的平时成绩的实施情况,它或成了考试通过与否的“调节器”,或简化为“考勤机”[9]。现实情况说明平时成绩考核与国际应用的形成性评价原则有很大差距,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促进知识吸收、促进能力转化、促进技术应用、校正学习方法和落实培养规范的意义。

(四)考试重成绩,轻分析,反馈不足

好的课程考试应具有反馈功能,可目前高校课程考试存在重成绩、轻分析的弊端。大部分学生把一门课程的考试当成是学习的“终点”,教师把阅卷登成绩当作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学管理部门把考后试卷进行装订保存,未反馈给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及总结。夏晓天及李文杰在《加强课程考试改革服务创新人才培养》中指出各高校对考后试卷分析的工作不够重视,只是简单地对考试成绩做了统计分析,并没有组织教师科学地分析试卷,考试对教学的诊断和反馈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10]。陈棣沭及韩婧在《中美大学课程考核方法之比较分析》中提及我国大学老师在批改平时作业时用“阅”字跟学生互动,显示出平时成绩在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时的苍白无力感,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反馈[9]。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考试改革方向

培养能在现实生活中有足够的工作生活能力,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创造潜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有效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学界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考试改革进行了诸多理论探索。

(一)更新观念,确立能力取向为主的多元化评价观

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课堂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新时期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要求不符。孔繁敏等人考察了国内地方本科院校,认为从传统的知识本位评价观应转变为能力取向评价观,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多元化教学的客观需要,更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目标的应有内涵[7]。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考试中加大学生知识获取量的考核是必要的,但更要考查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积极探索能力取向的课程考核方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李儒寿介绍了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考核评价[11]。

(二)丰富考试内容,注重考试内容的综合化

作为高校,最重要的是向社会输送各类合格的人才,现今社会对大学毕业生业务方面的评价以“高分低能”、 “眼高手低”、 “创造性低”最为常见,为避免这种现象产生,考试的内容应突破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路平提出课程考试内容要突破一门课程的限制,将联系较密切的课程综合起来命题,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3]。金明提倡考试内容的更新应该是书本与实践相结合,应将学生的平时课外实践和生活表现也纳入到考试范围中[5]。张洪田等人介绍了黑龙江工程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具体实践中,重视实践教学的效果,将实践教学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成绩或相关课程总成绩[12]。

(三)注重过程考核,实行科学化、多样化的考试方式

课程主讲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考核评价基本标准以及不同的考核方式制定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以让各项考核落到实处。对于理论性较强、动手能力较强的课程可采用写论文、多考论述题、完成试验或动手能力测试的综合考试方式,对于专业课或政治理论课应尽量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如实际操作、口试、写读书笔记、进行社会调研的形式,通过这些灵活的考核方式一方面能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有学者指出我国地方高校要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必须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特点、考试目标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如进行课堂讨论、实际案例分析、写专题论文等,以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改变过去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的局面[13-14]。淮海工学院对应用型艺术设计类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对系列专业课程实施了多元化、能力化、过程化的课程考核模式,积极发挥课程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评价和激励作用[15]。

(四)注重考试分析,强化考试的反馈功能

考试的反馈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参考依据,也是教师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有学者指出,考试反馈信息不仅可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而且也能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可以具体从学生成绩的描述性、成绩的稳定性变化情况及个人成绩与努力程度的匹配方面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根据考试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及帮助[16]。

三、结语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考试存在的弊端出发,学界提出了课程考试改革的方向和建议。后续的研究有必要针对某一具体课程构建考试模式,制定可操作的考试评价标准,以丰富现有的考试改革实践研究。尽管有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为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推行了考试改革,但是有关其改革效果的客观性评估研究却甚少,且很少看到学者分析新考试方案的适用课程和群体,及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下一步研究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林琼慧.应用型本科经济类课程考试改革探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0(5):141-143.

[2]王富平.发展性:地方院校考试改革的基本取向[J].教书育人,2010(2):64-65.

[3]路平.新时期高校考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报,2012,28(2):51-52.

[4]刘亚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考试改革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职业时空,2010,6(12):171-173.

[5]金明.高校考试方法改革势在必行[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28(6):21-22.

[6]陈琳.合肥学院N+2 过程考核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32):176-178.

[7]孔繁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做强地方本科院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08-212.

[8]朱礼龙.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其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26-27.

[9]陈棣沭,韩婧.中美大学课程考核方法之比较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10(2):91-95.

[10]夏晓天,李文杰.加强课程考试改革服务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19-120.

[11]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30(8):65-70.

[12]张洪田,孟上九,秦进平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86-88.

[13]刘亚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元考试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9):12-13.

[14]李春宇.新建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128-129.

[15]张青荣,李林.以考促学以考促教:淮海工学院艺术设计课程考试改革实践探索[J].艺术科技,2012(5):192-200.

[16]何玲,杜开飞.有效发挥考试质量分析的信息反馈功能[J].高教论坛,2009(2):104-105.

猜你喜欢
应用型考试考核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你考试焦虑吗?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