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切忌搞“运动”

2013-03-29 23:54唐任伍
民生周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后遗症城市化民生

□ 唐任伍

新型城镇化切忌搞“运动”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一定要清晰,那就是“改善民生、发展民生”。任何偏离这一目标的所谓城镇化,最终必然会留下后遗症,成为“烂尾城镇”。

□唐任伍

新型城镇化作为未来拉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已经成为共识,全国上下掀起了建设“新型城镇”的热潮。目前各地正在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以应对未来十年国家投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40万亿元巨资。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必然。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有忧患意识,又要有自己的规律,急不得、快不得,更不能用传统的“搞运动”的方式,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将“新型城镇化”作为一种抢投资、争地盘的运动,否则必然会将我国拉动内需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引向邪路,归入歧途。

当今中国,很多人总喜欢用一种“运动”思维来考虑问题,求大求快,好大喜功,一说“新型城镇化”,就以为是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农民进城、政府投资,根本没有想到“新型城镇化”是改善、发展民生的需要。因此,在没有任何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很多规划仓促上马,拆房、开山、填海、围湖造城,将城市规模扩大到原来城市的几倍乃至十几倍,甚至不加思考地不顾客观条件,提出一些耀眼指标吸引眼球。

笔者翻阅一些城市的规划发现,中国有十几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成“世界性城市”,有几十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成“国际性城市”,有一批城市提出要在若干年内建设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有上百个城市提出要在2020年将城市人口增加到50万乃至100万。这种“大跃进”、“运动式”思维,使得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偏离了原来的设想,最终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纵观世界早期的城市化,并不是沿着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轨迹进行的,而是以牺牲民生为代价、充满血腥味的。英国是近代早期大规模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最早、最快的国家,其城市化建筑在圈地运动、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的基础之上。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多地少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因此,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必然要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节约资源的集约化道路,是一个渐进、增量、改革的过程,来不得半点冒进、急躁、贪大、求洋。扎扎实实、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式“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一定要清晰,那就是“改善民生、发展民生”。任何偏离这一目标的所谓城镇化,最终必然会留下后遗症,成为“烂尾城镇”。因此,从现在开始,中央政府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向各地政府发出警示,将“新型城镇化”引向“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使“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规范地发展,才能真正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产生“城镇化红利”。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院长)

□ 编辑 郭铁□ 美编 王迪

猜你喜欢
后遗症城市化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