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施治疗发热待查1则

2013-03-31 14:53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南京中医药大学红疹证属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针药并施治疗发热待查1则

赵维伟,王兴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针灸疗法;中药治疗;发热;三阳合病;皮疹;医案

针药并施是指针对同一个患者病证同时运用针灸和方药进行治疗。两者不仅是2种治法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治疗理念上的结合[1],由统一的中医药理论指导。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笔者在门诊以针药并施治疗发热待查1例,报道如下。

1 病案举例

史某,男,19岁,快餐派送员,2012年7月29日门诊。患者自述半月前因淋雨后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体温最高达41 ℃,至医院行胸部X片等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该院以“发热待查”处理,予解热镇痛抗炎药等药物治疗,可暂时降低体温,半日许又发热,如此反复不已。刻下:发热,面赤,出冷汗,周身酸痛,躯干皮肤现针尖大小红疹、瘙痒,伴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右膝内侧见一疮疖,红肿热痛,行走时甚,疲劳乏力,口干口苦,欲冷饮,头痛,咽痒,心烦,两侧胁肋部胀满不适,胃脘胀满拘急疼痛,拒按,纳食尚可,食后欲吐,大便3日一行,干结难解,小便黄。舌质淡,苔黄厚腻,脉弦数有力。治疗先用针刺:取双侧太冲、合谷;中脘、双侧支沟、足三里、照海、复溜;风市、血海、三阴交。各穴刺法均为平补平泻,留针20 min。针刺留针期间大汗出,皮疹瘙痒症状减缓;针后随即排如羊屎状大便数枚,腹痛大减。再予处方:柴胡30 g,炒黄芩10 g,半夏10 g,炒党参30 g,干姜10 g,红枣10 g,炙甘草5 g,蒲公英10 g,野菊花10 g,龙胆草3 g,生黄芪30 g,当归5 g。服药3剂,发热消退,皮肤红疹、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亦消,右膝内侧疮疖破溃出脓。仅余口微苦,稍疲乏等症状。续服原方2剂,已无明显不适。

2 讨论

患者长期食用肥甘厚腻之品,体内热毒蕴结,又因雨天外送快餐而感风寒。久治未愈,病邪传经,而见多经病症:“发热、周身酸痛、头晕头痛、出冷汗,”证属太阳;“反复发热、口苦、咽痒,两侧胁肋部胀满不适、食后欲吐”证属少阳;“胃脘胀满拘急疼痛拒按,大便3 d一行,干结难解,小便黄”证属阳明。“全身皮肤现红疹瘙痒,伴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右膝内侧见一疮疖,红肿热痛”等为体内所蕴热毒因外邪而引发于相关经脉之症。

本案患者症见发热汗出不解,大便干结难解,胃脘胀满拘急疼痛拒按,据伤寒254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当急下存阴。但病案中毒疹与阳明里证兼见,若处汤药攻下,恐疹毒内陷。遂弃用汤药攻下,改用针刺通其腑气,通其大便。取穴:太冲、合谷以“开四关”,通调周身气机;三焦经穴支沟、大肠募穴天枢、胃经合穴足三里及腑会中脘以鼓动三焦阳气,通利肠道,阴?脉交会穴照海、肾经母穴复溜以滋阴润肠通便;兼取风市、血海、三阴交疏风清热凉血止痒。

据伤寒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其中“身热恶风,颈项强”属太阳病症,“胁下满”属少阳经症,“手足温而渴”属阳明经症,由此可知治疗三阳合病应取少阳,如同针灸取穴中的“担法”[2]。处方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为主,重用柴胡以透热解表,佐以龙胆草、野菊花、蒲公英清热解毒,生黄芪、当归补气养血托邪外出。

[1]徐斌.针药结合,内外同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4):208-210.

[2]曹大明,路玫.“担截”法新解[J].中国针灸,2002,22(4):273-275.

R246.1

B

1007-4813(2013)03-0460-01

赵维伟(1985-),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伤寒论》辨证论治理论及方药应用研究。

*

王兴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Tel:18914732238。

2012-12-04)

猜你喜欢
南京中医药大学红疹证属
城市轨道交通自助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及应用
过敏起红疹的防治
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柳树天牛为害现状及防治措施分析
共话中药资源发展大计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届中国中药资源大会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
生地黄和大豆黄卷泡茶能退烧
巧调饮食对抗关节炎
顾一煌教授基于再灌注理念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经验
温柔呵护
温柔呵护
《中医研究》杂志论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