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理论、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维度*

2013-03-31 16:20许凤鸣
关键词:理论体系道路特色

许凤鸣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道路、理论、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维度*

许凤鸣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重维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重维度之间相互关联,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新时期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道路;理论;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1]这一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维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刻把握这三重维度的内涵、关系到以后怎样坚持、拓展、丰富和完善这三重维度,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坚定不移定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重维度的基本内涵

(一)道路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进行了全新、科学的界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从内涵中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政治保障、根本任务、总体布局和根本目标四个方面,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政治保证、发展方向、社会性质和价值目标。

(二)理论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是实践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1]这个理论体系,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观点、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制度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1]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根本制度,是其根本之所在;二是基本制度,是其基础;三是具体制度,是其补充,构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的“三位一体”,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维度。在三重维度中,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道路问题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曾经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经历了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过程,在寻找道路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失误,曾一度使社会主义道路脱离了正确的轨道和方向。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进程。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初步指明了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题和方向。在党的十三大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过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自党的十三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奋勇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首先,经济建设方面。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其次,政治建设方面,民主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再次,文化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得到深入开展,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四,社会建设方面,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3]它既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途径,又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并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首先,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等一系列的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转变,使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的形势下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推进了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过程,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次,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发展全局,顺应国内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顽强奋进、自强不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制度是团体或个人共同遵守的规范与准则,它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各个领域所构成的一系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首先是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形式。其次是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相互合作、相互监督,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 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统一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自治,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稳定,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进步,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基层群众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再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具体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与我国的国体性质相适应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另外还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它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在我国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我们成功抗击了“非典”、取得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的巨大成功;抗震救灾、“神舟”飞天、“嫦娥”揽月、“蛟龙”下海、“辽宁”入列以及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反映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三、坚持、拓展、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重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的相统一的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中。新时期,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进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活力。

(一)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世界各国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必须符合这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未来发展的要求。”[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当前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始终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要坚定道路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自发形成的,它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开辟和选择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实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新时期、新阶段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完善,自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次,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6] 370-37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上升,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样,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破除陈旧观念、体制和机制,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协调,不断在实践中拓展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最后,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能够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更加和谐。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和深入破解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探索、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7]。

(二)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具有鲜明的发展性和开放性特征。首先,要坚定理论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长成才必备的条件,更是一个政党发展所应当具备的品格。一个政党或民族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本民族或政党理论自信的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里怎样建设好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好党、怎样实现更好的发展这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方面,历史和现实已经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进步发展的正确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空洞、僵化、刻板的教条,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要从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勇于创新、永不僵化,以高度的理论自信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相结合。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也处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发展,同时又必须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相结合,实现坚持和发展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方面,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解决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提炼和升华,尊重实践经验,在解决问题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不断用新的认识、新观点、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总之,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个理论体系将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更重要的指导作用,更加焕发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首先,要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制度自信,是对本国制度的肯定,也是相信本国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它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能够发现发展进程中的机遇,并将机遇转换成发展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所彰显出的特点和优势,能够充分建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其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政治制度模式。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制度,并不意味着我们搞僵化、搞自我封闭,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坚持和保留中国特色,同时还须注重吸收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进步因素,但吸收和借鉴是有分析、有批判的,不能简单模仿,全盘照搬。邓小平曾指出:“西方民主那一套我们不能照搬,中国的事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办。”[6]249比如,在政治方面,我们实行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是西方的议会制、总统制;在经济方面,我们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不是单纯的公有制或西方私有制;在政党制度方面,我们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西方的多党制。邓小平也曾指出:“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4]287只要制度对发展社会主义是有益的,我们就应该大胆、积极地吸收。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注重中国特色,注重借鉴吸收有益成果,让其生机和活力得到充分体现,使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发挥。再次,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制度的优越性与生命力不在于制度的本身,而在于制度能否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能够随着实践而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断深化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不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互动中开拓前进的。道路是前进方向、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时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我们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懈怠、不动摇、不折腾,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3] 胡锦涛.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1-07-02(1).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虞崇胜. 道路自决、理论自觉、制度自信: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维境界[J]. 理论视野,2012(8):6.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谢涛,蒋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与加强党的建设的互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76.

(编辑:段明琰)

Road,TheoryandSystem:TripleDimensionsofChineseCharacteristicSocialism

XU Fengming

(DepartmentofPublicManagement,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23,China)

The triple dimension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and th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riple dimensions correlate to each other: the road is to put theory into practice, the theory is the guide to action, and the system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being united in the great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practice. In the new period, to create a new situation i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fundamental methods are to stick to building and expanding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dhere to and enric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system,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oad; theory; system;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0.3969/j.issn.1673-8268.2013.03.002

2012-11-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11AZD041)

许凤鸣(1987-),男,安徽枞阳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D616

A

1673-8268(2013)03-0008-05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道路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