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性问题探要*

2013-03-31 17:14戴锐
关键词:学科政治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进行建设已走过近30年历程,自进入21世纪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获得了一次新的历史机遇。尽管时代赋予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初建时不同的社会责任定位,但形势的新变化也带来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学科的对象域在不断缩小,研究队伍与学科建设队伍素质、专业意识、专业性显著不足,学科的社会生态(尤其是学术生态)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学科话语体系由政治话语向学术话语转变的有限性,以及理论体系的欠成熟,等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在以往成果的基础上,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进行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宏观定位与微观结构

在学科建设问题上,很多无谓的争论是由于人们混淆了“科学”与“学科”概念所致。实际上,学科是教育发展的产物,科学则是人类对自身及整个外部世界认识发展的成果的总结,前者是教育内部的结构划分,后者则是依据人类认识的对象域的不同而对由此形成的不同理论的领域划分。前者一方面要以后者为依据,另一方面,还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兼顾教育实践中的目的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科学的一个领域,有相应的分支科学作为其支撑和丰富的结构性子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个为人才培养而存在的特殊学科领域,服从、服务于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功能的人才培养。前者的下位概念是分支科学,需要通过领域细分来实现理论深化;后者的下位概念是课程,需要通过多课程整合实现目标。后者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循前者的分化结果和研究结论。由于前者习惯上也被称作“学科”,由此带来了混淆、误解和无谓的争论。如果了解了“学科”的两种不同涵义,这种纷争就只能是无谓的争论。

既然学科是与教育、尤其是与高等教育相联系的,学科的宏观定位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理解为大学的学科结构的定位。主要包括两个层次:在大学的总体学科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所处的位置。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实际上也由此可以区分为两个领域:(1)为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努力形成用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成长的理论、实践体系;(2)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理论,努力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规律,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方式、方法等为基本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系。前者的核心是教育人才培养,后者的核心则是人的思想引导和心灵塑造。如果将学科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三种类型的话,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学科,所提供的并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而是条件性知识。无论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一领域还是后一领域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尽管具有政治性、思想性,但都不可能是政治理论学科。

当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重回学科视野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宏观定位就只能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过程的规律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实施者(即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能力培养。当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仅限于显性的教育活动,也不限于学校之内,社会传播(以政治传播为核心)同样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形态,加之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过程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育、传播过程又是在特定社会结构、社会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确“不是教育学的分支,也不是教育学学科的重复,而是一门具有自身特定研究对象的相对独立的学科”[1],是一个将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运用于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政治实践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应用学科。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析框架中,其中心是思想观念的结构,还是教育组织结构?多年来,我们的研究过度关注前者,而不适当地忽视了后者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微观结构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关。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那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认识大多从思想取向、具体内容上强调其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而在笔者看来,它本质上更是一种实践,一个政治实践和教育实践相统一的社会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对于他人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施加影响的政治过程。作为一个政治实践与教育实践相统一的社会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往往是既定的,但教育内容既不是以自在的方式存在于教育过程中,更不能自发地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如何运用其所掌握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技巧,把这些既定的内容传达给教育对象,并促进教育对象将它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何对他人施加这种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应着力关注的方面,它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微观结构的核心。

从另一角度看,学科也是一种知识的组织形式范畴,也即,哪些知识以何种形式组织起来,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教学以及教育对象与环境(包括作为环境要素的教育者)的互动,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而结构则既是社会互动的中介,为个体提供规则和资源,使之变得有意义;也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当规则和资源被承认和利用时才能转化为结构。因此,在一般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微观结构应当是一个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互动需要的结构。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为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人生哲学的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需要关注和重视的是:担当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的重任者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怎样的能力?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应该有怎样的符合科学规律的活动过程?等等。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微观结构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它仅作为基础性条件而存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理论才是学科知识的微观结构要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目标的重构

1983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要求,“中央和地方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现有的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此事由中央宣传部、国家经委会同国家计委、教育部,作出实施的规划。”[2]为落实这一精神,教育部召开学科专业论证会,确定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审核批准12所院校自1984年开始招生,采取正规化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由此开始步入了正规化建设轨道。

从《纲要》对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的社会意义在于“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3]。这一目标在此后各时期的相关文件中表述稍有区别。进入21世纪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及其附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简介》中,无论是博士生还是硕士生的培养目标都强调“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党政、群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而从学科研究范围看,也并不仅限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还包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干部与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方面。由此观之,强调研究我国社会各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培养学生从事不同社会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能力,则是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

然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目标的观点尽管已非常明确,问题依然出现了。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看,本专业人才在后续的发展取向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成了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孵化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却反而被人抛弃、遭人冷眼。众多研究者和学生、众多的学科、专业由此游离而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该引以为骄傲或自豪的,还是该引起深刻的反思和自省的呢?这一局面的出现,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设和发展中的内容被泛化、目标被舍弃相关。换言之,由于研究范围、学生培养方案都未真正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甚至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外,学科内容的板块方式出现了“碎片化”、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错误倾向,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政治教育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目标也被消解了。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目标在现实中还遭遇了由于连续的“概念限制”所带来的目标局限,甚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也因此遭到怀疑和否定。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研究我国社会各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培养学生从事不同社会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能力,这不仅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能泛化,而要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还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应被限缩,其所指称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但不仅限于高校(更不能局限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应当包括社区、企业、军队等社会其他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尽管有学者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专业既要为高校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和党团干部,又要为社会培养党政干部、宣传思想工作者和理论研究人才,不能把为高校服务这个首要的任务看作是唯一的任务”[4],但令人担忧的问题却仍突出地存在:逻辑学上所运用的一种被称作“概念限制”的现象或策略却被错误地运用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上。思想政治教育本是一个内涵明确的概念,由于不同的人在使用时往往站在其个人立场上对之加以限制,导致概念的误认和论题的转移,甚至在不少人那里是故意为之的。笔者曾经参加一次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在会上,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国内知名学者就曾发出这样的质疑:只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吗?在其言谈中,还流露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敬和不屑。笔者不便揣测这位学者是否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所了解,在其言谈中出现的概念限制倒值得学界深切关注:在这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遇到了连续限制。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对全社会范围的人的政治、道德等方面素质的产生影响的活动,而只是高校的一项活动;其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被限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特殊领域;此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又仅限于教学活动实践,而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排除在外。通过几次概念限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内涵被不断抽离,从而达到了其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一个心目中根本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位置的人那里,怎么可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正确理解呢?反之,如果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理解,又怎会在心目中确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地位呢?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扩张进一步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领域。在不少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研究”方向,本属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被从教育内容中析离出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从而“变成物质力量”的过程,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的,但却在不少高校被习惯地划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畴。这些都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核心内容出现“空心化”趋向。

一个学科的危机大致会有三种情况:一是什么都涉及,变成了大杂烩,因此失去了自我,而出现“非其所是”的现象;二是被抽空了内涵,变成了内容的空洞和特质上的空场;三是专业人才的过度生产。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使第三种情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变成了现实。这三种情况的相继出现,必然预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危机。若欲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避免危机,得以稳定、健康地发展,必须以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力为目标,重勘学科边界,重建学科体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重勘与体系重建

一门学科在科学体系中是否真正确立其独立地位,取决于该学科的研究能否真正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相区别,且有无形成真正的研究范式。反过来,这种独立性还与体系上的自足性互为前提。无论学科体系在外部关系上的独立性还是内部关系上的自足性,都是学科之间关系的处理(也即学科边界)问题。尽管学科的发展是一个“日益突破和超越学科自身边界化的束缚”的过程[5],但这种突破和超越却必须以存在明晰、正确的学科边界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是旨在培育学生养成一种统治阶级所需的社会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认识能力,还是培育学生具有影响或促进他人社会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认识能力形成、发展的专门知识、技能?这种影响或促进是针对学生的,还是指向全民、指向其潜在的教育对象的?是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还是促进学生与其未来的教育对象的价值观分享能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既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和体系结构,更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从人才培养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出现了本科的学科边界模糊化、研究生的学科内涵空心化的倾向;从学科知识与目标的匹配程度看,却又出现了知识体系的宽域化与社会功能的窄化并存的现象。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有重勘边界、重建知识体系,才能符合学科自身的发展逻辑,才能在保持学科相对独立性的实现学科的长足发展。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笼统地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历史学、心理卫生学、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是其相关学科,并不足以弄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理清学科之间的关系,而以前述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划分为基本思路,似更具说服力。既然思想政治教育是将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运用于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政治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历史学、心理卫生学等等主要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正确理解,只能是条件性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备但并非主要的方面。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才是更重要的,而实践性知识则应成为整个知识体系的重中之重。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现实却偏离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过程这一主题。不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理论旨趣主要不是关注如何进行教育,而更多地关心教育什么,对方法、手段、艺术、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既少又显得空疏,以致关于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无法真正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无法转化为教育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方面的成果颇多,但重复率过高,创造性(实际上首先是教育理论的应用性)显著不足,既不清楚实效在本质上应是什么,又无真正提高实效的操作方案。

过度专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忽视如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者大多缺乏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学科背景,甚至对这些领域的常识也知之甚少,更重要的是由于对学科边界的错误认识。以集体主义教育为例: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在重复伦理学学科关于集体主义是什么、现阶段有什么要求、遇到怎样的挑战等方面的观点,却不能对集体主义教育具有何种特殊规律性给予明确、具体的回答,更无法有一个真正具有特殊可操作性的教育实践方法。这样的研究就只能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政治素质高的,就可以教政治,品德修养优秀的就可以教品德;或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伦理学等领域有着系统理论知识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就自然能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这种观点实为大谬,甚至很多人也清楚地知道这个道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依然忽视这一点。可以断言,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引入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的学科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永远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也无法产生应有的积极作用。

总体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大类”,“学科建设既要按主干学科划分,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建设,也要按所运用的学科及其方法划分,建设分支学科”[6]。在这一认识基础上,笔者拟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知识为核心,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体系重构提出如下设想: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体性知识。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其内容包括:(1)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之界定,思想政治教育之价值、目标、内容等方面的理论。(2)思想政治教育史论。包括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或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学说、制度和活动的历史的规律探究;在一定意义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可归于此类。(3)世界观(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学与人生观理论。由于通常所说的“‘三观’体系是一个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三观’教育实际上亦可视为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两观’教育”[7],因此,价值论与价值观也内含于二者之中。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性知识。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去做的问题。实践性知识的特点在于:“依存于有限情境的经验性知识,比起理论知识来说缺乏严密性和普遍性”却内容鲜活、功能灵活;“作为一种‘案例知识’而积累并传承”;“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且具有综合多学科的特性;“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发挥作用”;“拥有个性性格”,“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反思过程才得以形成”[8]。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性知识主要包括四个层面:(1)理论层面,主要包括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或政治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它们分别以教育学、舆论宣传学、传播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政治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2)主体论层面,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素质论、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理论等;(3)教育(包括教学)过程层面,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论、思想政治教育媒体技术论、学生管理论、行为矫正论等;(4)特殊社会领域层面,主要包括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等理论。

第三,条件性知识。主要解决正确理解教育内容的问题。它既包括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的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包括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伦理学、法学、历史学、心理卫生学等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在严格意义上,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条件性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相关学科,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实践的特殊性,这些学科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成效,其重要性也同样不可忽视。

必须承认,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却没有一个辉煌的过去,因此,就不得不寄希望于它的远大未来。为此,它就既不能被无限泛化,也绝不能自我限缩,而应不断地、多方位地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用,合乎学科逻辑地拓展其生存空间,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一个光辉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刘新庚,文银花.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界定的理论思考[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中共中央党校毛泽东思想研究室编选组.思想政治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88.

[3]中共中央党校毛泽东思想研究室编选组.思想政治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89.

[4]张耀灿.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与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

[5]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388.

[6]张耀灿.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与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

[7]戴锐.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理论逻辑与实践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8]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猜你喜欢
学科政治思想
【学科新书导览】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