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2013-03-31 20:46黄秋生薛玉成
关键词:传统大学生文化

黄秋生,薛玉成

(南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当代中国大学生是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弘扬和引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群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迈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主要活动载体。因此,加强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课题研究,不仅有利于高校文化引领功能的发挥,而且也有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那么,到底何谓“文化自信”?刘士林教授认为:“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2]云杉先生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可见,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鉴于此,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可以作如下界定: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借鉴,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因此,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价值认同。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大学生应该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放到应有的地位,做到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二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借鉴,即当代中国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扬弃。当代中国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思潮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能够持科学的态度,做到既批判糟粕,抵御侵袭,又吸收精华,博采众长。三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对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前景有高度的自信,即当代中国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应该抱有坚定的信心。过去,中华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未来,中国先进文化在推动本国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也一定能够引领世界文明发展方向。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

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大学生真正成为国家栋梁的必然要求,是其抵御外来文化霸权的精神源泉。然而,随着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由经济自信而引发的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和对民族文化的冷漠蔑视,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其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 :对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对西方外来文化认同盲目和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关注不够。

(一)对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2004年,“五四运动”85周年之际,中国新闻周刊曾以“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为主题,在北京三所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本科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现状认为势力仍然很强大的仅占20%,而认为正在消逝的占24%;对传统文化的未来觉得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的仅占23%,觉得很难说、不乐观和很悲观的分别占44%、4.29%和4%;对于中国四大文学名著多次看过的仅占15%,一部都没看过的占10%,甚至有人表示:“没看过,并且也不打算看”。在这次问卷中,还有一项调查假设:“如果你在空闲时间,手边只有两本书,一本是英文书,一本是中国古文,你会选择英文书还是中国古文”,结果表明:选择前者的大学生占57% ,而选择后者的只占43%。[4]由此可见,在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大学生,用惯了“高露洁”,吃惯了“汉堡包”,听惯了“新概念”,看惯了“好莱坞”。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不高,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价值认同差强人意,文化自信缺失现状不容乐观。

(二)对西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

当代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认同,主要表现在对西方语言、节日、娱乐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过分崇拜。很多学生认为英语是最有用的语言,他们在口头语言使用上深受其影响,以至于说汉语时也不忘夹杂着英语词汇。于是,他们说“hold”那是时髦,讲成语却称“太酸”。部分大学生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必过,而对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中国节日概念模糊。在娱乐方面,大学生对西方电影,尤其是对美国好莱坞大片情有独钟。通过随访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最喜欢看的影片中,美国影片占70%,中国大陆、港台影片不到20%,反映了西方文化产品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影响之大。在生活方式上,受西方价值观冲击,部分大学生把金钱作为衡量一切事物价值的标准,把物欲和为官享受视为最高的追求目标。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社会责任、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则被淡化。由于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网络、影视剧,受西方世界的主观宣传影响较大,因此,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够全面,分析也不够理性,从而表现出盲目崇拜的倾向。

(三)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关注不够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为基本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因此,作为肩负历史重任的当代大学生理应用中国先进文化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先进文化坚定的捍卫者和传播者。然而,尽管当代中国大学生总体上是积极上进的,他们政治立场坚定,崇尚道德文明,弘扬先进文化,自觉抵制落后文化。不过,还是有部分大学生热衷于非主流文化,比如:短信文化、课桌文化、寝室文化、广告文化、厕所文化等。实际上,非主流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这不仅因为非主流文化涉及大学生的方方面面,涵盖了从教室到宿舍,从语言到行为,从现实生活到虚拟空间,从而对当代大学生先进文化认同产生巨大冲击;更重要的是,因为非主流文化品味不高,其中包含着消极颓废、玩世不恭的人生信条,会对青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正是由于高校非主流文化的激烈冲击和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思想苍白,素质低下,以自我为中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感兴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缺乏认同。

三、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影响因素剖析

剖析当代中国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归结为社会环境、校园因素、家庭氛围和大学生自身个性等四方面。

(一)社会环境因素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功利性驱动对大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毋庸置疑,市场经济给社会主义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上的成功和物质上的满足。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中的“不诚信”,道德规范的“软约束”,使得部分大学生信念异化,理想价值追求被现实利益迷惑,从而表现出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和对精神文化的冷漠蔑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渗透从未间断。“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传播媒介优势,竭力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隐蔽。”[5]通过把自己的意识形态融入进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西方国家以影视作品、广播、书籍、广告、刊物等为载体,通过媒体网络对我国的大学生进行“渗透”、“西化”,从而消减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削弱了其对中国先进文化未来发展的信心。

(二)校园因素

校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在于课程设计不合理。部分高校,特别是办学规模较小的高校,没有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程,或者虽然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但也是走形式、走过场,致使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微,从而缺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形成。其二在于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中,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空场。有的高校教师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忽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致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没有内化为学生的信念,“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没有外化为学生行为。其三在于非主流文化在校园朋辈间的“感染”。由于具有流行性、娱乐性等特征,非主流文化在大学校园盛行。然而,非主流文化中部分内容平庸化、恶俗化,无疑会影响当代大学生对先进文化的接纳和吸收。

(三)家庭氛围影响

正如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所言:“家庭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家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早期文化自信的形成影响重大。实际上,家庭文化氛围囊括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家长的道德修养、家庭成员的个性追求和为人处事等多个方面。这种耳濡目染的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教化功能。虽然家庭文化氛围并不等于家长的学历和学识,但还是与家长的文化素质、道德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大学生,父母的道德品行和文化素养会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中成长的大学生,容易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容易产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心理。反之,如果父母文化程度不高,而且道德素质低下,家庭缺少良好文化氛围,那么,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由于从小缺少民族文化的熏陶,缺乏道德传统的教化,其高度的文化自信难于培养。

(四)大学生自身个性因素

当前,“90后”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主体,成为校园文化主导。尽管绝大部分“90后”大学生爱国心较强、性格开朗、充满自信、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他们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普遍对家长有较强的依赖,独立生活能力差,抗压能力明显不足,艰苦奋斗精神缺乏和集体观念淡薄。相对于“80后”大学生,“90后”接触西方文化更为容易,出国体验西方生活的机会更多。不仅仅是为了四、六级英语考试的过关,更是为了在雅思、托福等考试过程中取得好成绩,他们对于西方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科技、生活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习惯于西方的语法体系,习惯于西方的思维方式。因此,虽然绝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持有正确的态度,但在西方文化无形渗透下,部分学生崇尚西方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自信力不够、自信心不足。

四、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危害与对策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6]因此,分析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危害,探讨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对策,寻求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现实的、必然的要求。

实际上,文化自信的培养是青年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的必然要求,是全球化时代青年学子抵御西方文化强势、自觉应对多元文化冲突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而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至少会导致以下两个方面的危害:一方面,文化自信的缺失将导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由于文化自信的缺失,部分大学生会经受不住西方价值观念的诱惑,从而偏离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怀疑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情绪;另一方面,文化自信的缺失将使得大学生对中国未来失去信心,文化自信是指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民族文化充满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对自己国家未来肯定会失去信心。

基于此,笔者认为,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应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主渠道。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中国现代史纲要”课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国革命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文化传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价值观;“形势与政策”课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建设的精神。第二,高校人文素质选修课是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如开设传统文化简论、中外文化比较等课程;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如聘请文化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组建文化社团、举办校园文化节等;第四,参加校外文化实践活动是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如组织参观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组织参加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等;第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如创建主题教育网站、举办有益的网络文化活动等。

总之,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现实的、必然的要求。只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当代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承载者和引领者,才能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猜你喜欢
传统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