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九华山高僧考论

2013-04-01 23:01尹文汉向叶平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九华九华山高僧

尹文汉,向叶平

(池州学院 a.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b.中文系,安徽 池州 247000)

九华山佛教,实肇始于唐代。山志所录晋之杯渡尊者,后世攀缘而附会;梁之伏虎禅师,史家错置而可疑。自李唐盛世,江南佛教迅速发展,高僧相继卓锡九华,使道教之外,又添佛教,九华山文化骤盛,文人雅士摩肩接踵,纷至沓来。然宗教之兴,必依赖乎人传其教,佛教之兴,定当有高僧主其事。唐宋期间,九华山虽释道并兴,然释教后来而略居其上,至明清之际,道教衰亡而释教大盛,其间必有一批高僧活跃其中。本文试集九华山志及相关文献中之僧传史料,以原始资料之方式,略显唐宋时期九华山之高僧及其活动。九华山明清高僧吾已有专文另述,读者可以参看。

1 唐宋时期九华山高僧概况

考论九华山高僧,历代《九华山志》为主要参考之史料。九华山志,自明代初修,历清、民国至今,共约十一种,其中散佚者四种。而乾隆四年本实康熙二十八年本,内容不同之处仅重修者池州知府李暲于康熙刻板基础上增刻《补九华志序》,乾隆十四年再印时又有时任池州知府张华年加刻 《九华山志序》。明清所修九华山志虽多,而能于坊间访得者不多。本文考论唐宋九华山高僧,将使用之《九华山志》,为明崇祯二年顾元镜本、清乾隆十四年张华年本、清光绪二十七年周赟本三种,另民国二十七年释德森本也将参考,而清陈蔚所编《九华纪胜》、民国姜孝维《九华指南》均具山志特征,也可参考。以上资料,离唐宋时日久矣,而真假也有须分辨者。唐宋时所存直接而又可用之资料,不足以呈现其基本面貌,诚可叹也。宋末元初人物陈岩《九华诗集》原注中涉及众多僧人资料,当为今日最早期之资料,有重要参考价值。

明崇祯版《九华山志》(以下简称崇祯志)卷四〈人物〉中立僧传八篇,其中唐宋僧传仅金地藏、闵让和、李常侍(卧龙和尚)和希坦四人。另依该志又陈岩《九华诗集》原注和《唐诗纪事》等相关记载,作附录僧传十三人,包括佛闇禅师、伏虎禅师、双峰、超无际、杯渡禅师、道济禅师、净藏、圆证、云译、冷然、神颖、应物、齐已。其中,杯渡禅师、道济禅师、净藏、圆证、云译等五人曰详陈岩《九华诗集》原注,冷然、神颖、应物、齐已等四人则详《唐诗纪事》,应为参考此二书而成。然陈岩《九华诗集》原注中所牵涉之唐宋或之前僧人,实不止五人,细考之,则有金地藏、卓菴、希坦、李常侍(卧龙和尚)、了玑、云译、道济、杯渡、智英、圆证、清宿、神颖、应物等至少十三人。崇祯志所录僧传及附录共计二十一人,然陈岩 《九华诗集》原注中涉及僧人有九人在录,卓菴、了玑、智英、清宿等四人未录。以上所列僧人,除《九华诗集》原注目杯渡为梁时人,崇祯志目伏虎、佛闇、杯渡三人时代不详之外,余者均可考定为唐宋间人。

现存乾隆十四年所印《九华山志》(内容实为康熙本,以下简称乾隆志)卷六〈人物〉列梵行,录僧传。唐金地藏之前,列杯渡、伏虎二人。一反崇祯志以杯渡、伏虎之附录地位,始崇杯渡为尊者,列为东晋人,认定其为九华山佛教开山,名其标题曰:“东晋开山杯渡尊者”,并以伏虎禅师为梁时人,次其后。而唐宋时之僧传,列唐时金地藏、胜瑜、智英、道济、超永(即崇祯志中超无际)、卓庵、净藏,宋时列玉田。另列诗僧传,有唐冷然、神颖、齐已、应物,南唐圆证,宋清宿、了玑、希坦。另附宋寂祖、云译、弘济、惟政、广宗等高僧名,无传。

光绪本《九华山志》(以下简称光绪志)卷六〈人物〉分名贤、隐逸、文苑、神仙、佛教等类别,其中佛教又分为菩萨、梵僧、诗僧、居士等四部分。菩萨列一人,即金地藏。梵僧唐代列6人,有胜瑜、智英、道济、超永(即超无际)、卓菴、净藏;五代1人,即伏虎禅师;宋代1人,即玉田。诗僧唐代4人,有冷然、神颖、齐己、应物;南唐1人,即圆证;宋代3人,有清宿、了机、希坦。居士唐代5人,有闵让和、俞荡、诸葛节、李常侍(卧龙和尚)、甘贽道者;未有其它时代居士的记录。比较光绪志和乾隆志,所收录的唐宋时期佛门人物大多相同。光绪志不收杯渡,但在佛门人物类别上分得更细,一方面把金地藏作为菩萨单列,反映了清末金地藏已经完全神化的历史现实;另一方面,单列居士传,表现出对居士地位的重视。乾隆志中只有人名无传记者光绪志沿袭之。

以上通过对九华山崇祯志、乾隆志和光绪志中关于佛门人物的专篇记载,基本上展示出了九华山唐宋时期佛门的主要人物。事实上,被录入专篇记载的僧人只占该时期九华山僧众中的极少一部分,甚至还有很多重要僧人也未记录。在各个时期编撰的《九华山志》以及陈岩《九华诗集》、陈蔚《九华纪胜》等史籍中,很多游记、艺文提到一些僧人的名字,我们也可以对其中一些有影响的僧人进行考证和分析,根据史料勾勒出他们弘法的基本活动情况。

2 唐宋时期九华山高僧传记汇要

在不多的记录九华山唐宋高僧的史料中,选取下列重要资料汇集成文,以便史家参考。原想对每一位高僧作一详细考证,然资料本来不多,一目即可了然,考证已无必要。二十余位高僧,初步按活跃年代顺序排列,每一位高僧后括弧内标明史料中所记该僧活跃年代,阿拉伯数字为年号对应的公元纪年,非僧人生卒年也。各史料之选取,以较早时代资料为首选,其后有重复之记录,若有新内容者则不烦重复之,无新内容都则不再选录。

2.1 檀号(唐开元年间,713.741 )

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开元末,有僧檀号,张姓。自郡馆至,为乡老胡彦请住,广度男女。触时豪所嫉,长吏不明,荧其居而废之。

2.2 地藏(唐至德,756.757 ——唐贞元十年,7.4 )

九华山高僧之史料,以地藏最多,皆以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为蓝本。然明末以来,地藏渐趋神化,山志之记录始偏离费文,而附会之言骤起。如明崇祯版《九华山志》,不但不录费文,还开“金地藏名乔觉,新罗国王子”之说。今录不同时代相关文献数篇,以见不同时代对地藏生平理解之差异。

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九华山,古号九子山。崛起大江之东,揖潜庐于西岸,俨削成于天外。旁临千余里,高峰峻岭臣焉,连冈走陇子焉。自元气凝结,几万斯年。六朝建都,此为关辅。人视山而天长,山阅人以波逝。其间圣后贤臣,咏歌迭兴,言不及者,兹山屈焉。开元末,有僧檀号,张姓,自郡馆至,为乡老胡彦请住,广度男女;触时豪所嫉,长吏不明,荧其居而废之。时有僧地藏,则新罗国王子金氏近属,项耸骨奇,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尝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落发,涉海,舍舟而徒,睹兹山与云端,自千里而劲进。披榛援藟,跨峰越壑,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宽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栖涧汲,以示高洁。曾遇毒螫,端坐无念,有美妇人作礼奉药云:“小儿无知,愿出泉补过。”应视坐石,石间潺潺,时人谓九子神焉。素愿写四部经,遂下山至南陵,有俞荡等写献焉。自此归山,迹绝人里。逮至德初,有诸葛节等自麓登峰,山深无人,云日虽鲜明,居唯一僧,闭目石室。其旁折足鼎中,唯白土少米烹而食之。群老投地号泣:“和尚苦行若此,某等深过已!”出泉布,买檀公旧地,敢冒死请,大师从之。近山之人,闻者四集,伐木筑室,焕乎禅居。有上首僧胜瑜等,同建台殿。楩柟豫章,土地生焉,断而斫之。珷玞琪琼,不求他山,肆其磨砻,开凿澞涧,尽成稻田;栢水攸潴为放生池。乃当殿设释迦文像,左右备饰。次立朱台,挂蒲牢于其中,立楼门以冠其寺。丹素交彩,层层倚空。岩峦队起于前面,松桧阵横于后岭。日月晦明,以增其色;云霞聚散,而变其状。松声猿啸,相与继续,都非人间也。建中初,张公岩典是邦,仰师高风,施舍甚厚,因移旧额,奏置寺焉。本州牧贤者到寺,严师之敬;西江估客于云外见山,施帛若干匹,钱若干缗,焚香作礼,遥以祈佑,师广德焉。况亲承善诱,感悟深哉!旁邑豪右,一瞻一礼,必献桑土,岂诸牧不合礼焉?富商大族轻其产哉?道德感也!本国闻之,相与渡海,其徒实众。师忧无粮,发石得土,其色青白,不掺如面。夏则食兼土,冬则衣半火。无少长,畬田采薪自给。其众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南方号为枯槁众,莫不宗仰。中岁领一从者,居于南台,自缉麻衣,其重兼钧,堂中榻上,唯此而已。池边建台,厝四部经,终日焚香,独味深旨。时年九十九,贞元十年夏,忽召徒告别,罔知攸适。惟闻山鸣石陨,感动无情;将示灭,有尼侍者来,未及语,寺中扣钟无声坠地;尼来入室,堂椽三坏,吾师其神欤?!趺坐函中,经三周星,开将入塔,颜亦如活时;舁动骨节,若撼金锁。经云:菩萨钩锁,百骸鸣矣!基塔之地,发光如火,其圆光欤?其佛庙,群材缔构,众力保护,施一金钱,报一重果,下为轮王,上登圣地。昔有护法良吏,洎施力僧檀越等,具刻名于石。深疾后代不能立殊绩以济众,又不能破除余财,崇胜因缘,啄腥膻,顾儿妇,生为人非,死为鬼责,悲哉!时元和癸巳岁,予闲居山下,幼所闻见,谨而录之。孟秋十五日记。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十《唐池州九华山化城寺地藏传》:释地藏,姓金氏,新罗国王之支属也。慈心而貌恶,颖悟天然,七尺成躯,顶耸奇骨,特高才力可敌十夫。尝自诲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于时落发涉海,舍舟而徒,振锡观方,邂逅至池阳,睹九子山焉,心甚乐之。乃迳造其峰,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宽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栖涧汲,趣尔度日。藏尝为毒螫,端坐无念。俄有美妇人作礼馈药云:“小儿无知,愿出泉以补过。”言讫不见。视坐左右,间潗潺然。时谓为九子山神为涌泉资用也。其山天宝中李白游此,号为九华焉。俗传山神妇女也。其峰多冒云雾,罕曾露顶欤。藏素愿持四大部经,遂下山至南陵,有信士为缮写,得以归山。至德年初,有诸葛节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极无人,云日鲜明,居唯藏孤。然闭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郡老惊叹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与同构禅宇,不累载而成大伽蓝。建中初张公岩典是邦,仰藏之高风,因移旧额,奏置寺焉。本国闻之,率以渡海相寻。其徒且多无以资岁,藏乃发石得土,其色青白,不碜如面而供众食。其众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南方号为枯槁众,莫不宗仰。龙潭之侧有白墡硎,取之无尽。以贞元十九年夏,忽召众告别,罔知攸往,但闻山呜石陨,扣钟嘶嗄,如趺而灭,春秋九十九。其尸坐于函中,洎三稔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舁之动骨节,若撼金锁焉。乃立小浮图于南台,是藏宴坐之地也。时征士右拾遗费冠卿序事存焉,大中中僧应物亦纪其德哉。

明《神僧传》卷第八《地藏》:释地藏,俗姓金,新罗国王之支属也。心慈而貌恶,颖悟天然。于时落发出家,涉海徒行,振锡观方。至池阳睹九子山,心甚乐之,乃径造其峰而居焉。藏尝为毒螫,端坐无念。俄有美妇人作礼馈药云:“小儿无知愿出泉以补过。”言讫不见。视坐左右间,沛然流衍,时谓为九子山神为涌泉资用也。至德年初,有诸葛节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极无人,唯藏孤然闭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群老惊叹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与同构禅宇,不累载而成大伽蓝。本国闻之,率以渡海相寻。其徒且多,无以资岁,藏乃发石得土,其色清白不碜如面,而共众食。其众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南方号为枯槁众,莫不宗仰。龙潭之侧有白墡硎,取之无尽。一日忽召众告别,罔知攸往,但闻山坞石陨,扣钟嘶嗄,跏趺而灭,年九十九。其尸坐于函中,洎三稔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舁之际骨节若撼金锁焉。

崇祯版《九华山志》卷四:金地藏,名乔觉,新罗国王子也。唐至德间落发,航海来居九华。初卜筑时,苦远汲,有龙女告以泉处。后道侣日众,于岩间掘白土杂饭食之,人以为异。年九十九,忽召徒众告别,但闻山鸣谷陨。俄分趺坐函中而逝。洎三稔,将入塔,开函视之,颜貌如生。舁之动骨节,若撼金锁。人于尝宴坐处立小浮图,或发光如火,因名其岭曰神光云。

乾隆《九华山志》卷六:金地藏,姓金名乔觉,新罗国王子也。唐至德间航海来居九华。初卜筑时,苦远汲,有龙女告以泉处,则今所称东崖也。后道侣日众,于岩间掘白土杂饭食之,人以为异。年九十九,忽召徒众告别,但闻山鸣谷陨。俄分趺坐函中而逝。洎三稔,将入塔,开函视之,颜貌如生。舁之动骨节,若撼金锁。人于尝宴坐处立小浮图,或发光如火,因命其岭曰神光。今数千里接踵而至匍匐顶礼者,岁无虚日。

光绪版《九华山志》卷六:金地藏,本名乔觉,新罗王子,金氏近属也。自幼好道出家,唐至德初时,航海来中土,遂卓锡九华。有《送童子下山诗》见《全唐诗集》。岩栖涧汲,以示高洁。曾遇毒螫,端坐无念。有美妇人作礼奉药,云:“小儿无知,愿出泉补过。”石间有清泉涌出,至今不涸,所谓龙女泉也。邑人诸葛节见其独坐石室旁,一折足鼎,惟白土杂少米为食,异之,为买檀公旧地,与其徒胜瑜同建梵宇。建中初,郡守张公岩复为奏请赐化城寺额。其国闻之,渡海相从,僧徒日众,仍食半粟充以白土。贞元十年,寿九十九,忽召徒众告别,闻山鸣谷陨。趺坐函中三年,开视,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藏经云,“菩萨金锁百骸鸣”,是以知其为菩萨降世也。建塔之地,发光如火,因名其岭曰神光。至今顶礼者,数千里接踵而至,岁无虚日。香火之盛,甲天下矣!

2.2 胜瑜(唐至德年间,756.757 )

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有上首僧胜瑜,同建台殿。

乾隆版《九华山志》卷六:胜瑜,地藏上座弟子。建台殿、放生池;立朱台、楼门;挂蒲牢皆其开山也。

光绪版《九华山志》卷六:胜瑜,地藏上座弟子。建台殿、放生池;立朱台、楼门;挂蒲牢以佐金地藏开山。

2.3 道济(唐代)

陈岩《九华诗集》之《安禅峰》诗原注:莲花峰东,梁杯渡、唐道济二禅师居焉。亦名禅师峰。《莲花庵》诗原注:安禅峰顶,道济禅师建。江南末,庸流窃九子庵额易之,今为福安院。《福安院》诗原注:拾宝岩东,旧名莲花庵,道济禅师所居。

乾隆版、光绪版《九华山志》卷六均记:道济,尝居安禅峰安福院。

2.4 超永(唐代)

崇祯版《九华山志》卷四:超无际,按:柯暹诗云:“传心衣钵超无际,名世文章李翰林。”

乾隆版、光绪版《九华山志》卷六均记:超永,相传无际超永禅师,致藏法嗣也。“传心衣钵超无际,名世文章李翰林”,见明柯暹诗云。

2.5 应物(唐大中年间,847.860 )

《宋史》卷二百四:僧应物《九华山记》二卷,又《九华山旧录》一卷。

《唐诗纪事》卷七十四:僧应物,《龙潭》云:石激悬流雪满湾,五龙潜处野云闲。暂收雷电九峰下,且饮溪潭一水间。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晓日浸东山。回瞻四面如看画,须信游人不欲还。《题化城寺》云:平高选处创莲宫,一水萦流处处通。画阁昼开迟日畔,禅房夜掩碧云中。平川不见龙行雨,幽谷遥闻虎啸风。偶与游人论法要,真元浩浩理无穷。应物,大中时江南诗僧也,与罗邺唱酬,作《九华山记》。

崇祯版《九华山志》卷四:僧应物,大中时江南诗僧也,与罗邺倡酬,作《九华山记》,今佚。有诗二章。

乾隆版《九华山志》卷六:应物,大中时江南诗僧,与罗邺唱酧,尝作《九华山录》。

2.6 净藏(晚唐)

崇祯《九华山志》卷四:净藏,新罗僧,居双峰庵。

乾隆版、光绪版《九华山志》卷六:净藏,新罗僧,建双峰庵。

2.7 神颖(晚唐)

《唐诗纪事》卷七十四:僧神颖,《和王季文题九华山》云:众岳雄分野,九华镇南朝。彩笔凝空远,崔嵬寄青霄。龙潭古仙府,灵药今不凋。莹为沧海镜,烟霞作荒标。造化心数奇,性状精气饶。玉树郁玲珑,天籁韵萧寥。寂寂寻乳窦,兢兢行石桥。通泉漱云母,藉草萦香苕。我住幽且深,君赏昏复朝。稀逢发清唱,片片霜凌飚。《宿严陵钓台》云:寒谷荒台七里洲,贤人求逐水东流。独犭員叫断青天月,千古冥冥潭树秋。

陈岩《九华诗集》之《龙池庵》诗原注:龙池北,唐诗僧神颖所居。

崇祯版《九华山志》卷四:僧神颖,居九华之龙池庵,有和王季文诗一章。

乾隆版《九华山志》卷六:神颖,居九华龙池,有和王季文诗。

2.8 冷然(晚唐)

崇祯版《九华山志》卷四:僧冷然,宿化城寺庄,与费冠卿为友,有诗一章。

乾隆版《九华山志》卷六:唐冷然,与费冠卿为友,有诗。

乾隆版《九华山志》卷九:僧冷然,与费冠卿为友。《宿九华化城寺》:佛寺孤存千嶂间,我来诗境强相关。岩边树动猿饮涧,云里锡鸣僧上山。松月影寒生碧落,石泉声乱喷潺湲。明朝更蹑层霄去,誓共烟霞到老闲。

乾隆版《九华山志》卷九录费冠卿《秋日与冷然上人化城寺庄观稼》诗一首:世人从所好,独自爱身闲。美景当新霁,随僧过远山。村桥出秋稼,空翠落澄湾。唯有中林犬,犹应望我还。

2.9 卓菴(唐末)

陈岩《九华诗集》之《观音岩》诗原注:帻峰西冲有石室,唐末高僧卓菴盛观音现故名。

乾隆版、光绪版《九华山志》卷六:卓菴,唐末高僧,居观音岩。

2.10 智英(唐末)

陈岩《九华诗集》之《头陀岭》诗原注:即王季文书堂,僧智英建。

乾隆版《九华山志》卷六、光绪版《九华山志》卷六:智英,与王季文邻,交且善。临终以其宅舍为寺,命英主之。

乾隆版《九华山志》卷六:王季文,字宗素,少厌名利,隐居九华。遇异人授九仙飞花之术,曰“子当先决科于词籍,后策名于真列,冥注使然,不可移也。”登咸通进士第,授秘书郎。寻,谢病归,筑室头陀岭下,日浴龙潭,人见之,风雨不失期。将死,呼邻僧,以所居付之,今无相寺是也。

2.11 齐己(唐末五代)

《唐才子传》卷八:齐己,长沙人。按《唐诗纪事》,齐己,俗姓胡,名得生。早失怙恃,七岁颖悟,为大沩山寺司牧。往往抒思,取竹枝画牛背,为小诗。耆宿异之,遂共推挽入戒,风度日改,声价益隆。过豫章时,陈陶近巳仙去,己留题有云:“夜过修竹寺,醉打老僧门。”至宜春,投诗郑都官,云:“自封修药院,别下着僧床。”谷曰:“善则善矣,一字未安。”经数日来曰:“别扫如何?”谷嘉赏,结为诗友。

《十国春秋》卷一百三《僧齐已》:僧齐已,益阳人,本佃户胡氏子也(俗名胡得生)。七岁,居大沩山寺,与诸童子牧牛,天性颖悟,常以竹枝画牛背为诗,诗句多出人意表,众僧奇之,劝令落发为浮图。时都官郑谷在袁州,以诗名。齐已携所诗往谒,有云:“自封修药院,别下着僧床。”谷览之曰:“将改一字,方可相见。”经数日再过,称已改得,云:“别扫着僧床。”谷嘉赏焉,结为诗友。又齐已有《早梅》诗中云:“昨夜数枝开”,谷为点定曰:“数枝非早,不若一枝佳耳!”人以谷为齐已一字师。久之,居长沙道林寺。湖南幕府号能诗者徐仲雅、廖匡图、刘昭禹辈靡不声名藉甚,而仲雅尤傲忽,虽王公不避,独见齐已,必悚然,不敢以众人相遇,齐已故赘疣。至是,爱其诗者或戏呼之曰:“诗囊无,何将游?”蜀武信王习齐已名,遮留之。龙德元年,礼齐已于龙兴寺,署为僧正。时降手牍,慰藉良厚。然居恒多郁郁不乐,僧虚中贻诗云:“老负峨嵋月,闲看云水心。”盖伤其志也。齐已既托迹江陵,惟事笔墨自娱,乃作《渚宫》《莫问》篇十五章,以述怀。顷之,唐秦王从荣召入侍。中秋大宴,齐已窥从荣藏异志,有“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之句,几以讽刺得罪,已而脱归荆南,赖武信王匿之获免,其不屈节侯王类如此。梁震晚年酷好吟咏,尤与齐已善,互相酬答。齐已竟终于江陵。自号衡岳沙门。有诗八百首,孙光宪序之,命曰《白莲集》。齐已常于沩山林下遇一僧,于指甲下出二剑,凌空跃去,盖剑侠也。时时为人道之。又同僧仰山住豫章观音院,作粥疏曰:“粥名良药,佛所赞扬。义冠三檀,功标十利。更祈英哲,各遂愿心。既备清晨,永资白业。”禅流称其辞,谓当与《食时五观》并传。一云齐已于豫章西川金鼓寺寂,有塔存焉,龙盘其书堂也。

崇祯版《九华山志》卷四:僧齐已,姓胡,名得生。与郑谷相友善,有诗一章。

崇祯版《九华山志》卷七录齐已《贻九华上人》诗:一法传闻继老能,九华闲卧最高层。秋钟尽后残阳瞑,门掩松边夜雨灯。

乾隆版《九华山志》卷六:齐已,姓胡,名得生,与郑谷友善,有诗。非杜少陵诗中已公也。

乾隆版《九华山志》卷九:僧齐已,潭之益阳人,与郑谷同时,有《白莲集》十卷。《经费征君旧居》:高眠当圣代,云鸟未为孤。天子征不起,闲人亲得无。猿猱狂欲坠,水石怪难图。寂寞荒斋外,松杉相倚枯。

2.12 伏虎(唐末五代)

崇祯志卷四:伏虎禅师,按:希坦诗云:“骑驴来果老,伏虎住禅师。”(列为附录,未定年代)

康熙志卷六:梁伏虎禅师,不知何许人,或半月休粮,或经旬入定。夜行村落,虎患屏息。尝居九华拾宝岩圆寂寺,梁天监二年为建道场,又名伏虎庵。

乾隆版《九华山志》卷六:甘贽道者,久参南泉,家九华,称道者。唐天佑中,舍宅为伏虎禅师道场,又舍庄建龙门寺。

光绪志卷六:五代伏虎禅师,扬吴时僧,能伏猛虎。南唐后住威远军,建道场于拾宝岩,即今之圆寂寺也。旧志以为梁武时人,因列于金地藏之前。夫梁时州郡安得有军名哉?按史南唐李氏始改当涂为威远军,青阳属焉。所以言住威远军而建于拾宝岩也。改杨吴为梁武,何异韩昶金根。

光绪志卷十《杂记》:旧志《伏虎禅师传》谓梁武时居胜远军,以天监二年敕建圆寂寺于捨宝山。夫军额始于唐肃、代以后,而池州之有军名则始于南唐之威远军,梁武时安得有军名?及居士《甘贽传》则称唐天佑中舍捨宝山为伏虎禅师建道场,天佑乃唐昭宗、哀宗年号,此时青阳属杨吴,杨氏奉唐正朔,乃知当日秉笔者习梁武而昧杨吴,疑杨吴为梁武之误,因复疑天佑为天监之误,正如韩昶金根,遂改杨吴为梁武,改天佑为天监耳!则敕建之说皆不足信矣!

2.13 李常侍(卧龙和尚)(唐末五代)

陈岩《九华诗集》之《卧龙庵》诗原注:平田南,今南阳里。李常侍有志未遂,宋天佑中泛州,慕九华,削发,更所居,曰“卧龙庵”,呼“卧龙和尚”。

崇祯版《九华山志》:李常侍,落魄不遂,天佑中泛舟,见九华,慕其胜,因筑室南阳里居之,曰“卧龙庵”。落发,着僧衣,号卧龙和尚。识者知其托迹空门,非凡僧也。

乾隆版《九华山志》卷六:李常侍,失其名,落魄不遂,天佑中泛舟,见九华,慕其胜,筑室南阳里居之,曰卧龙庵。落发,着僧衣,号卧龙和尚。杜荀鹤有《寄池州李常侍》诗。

2.14 圆证(南唐保大年间,943.915 )

陈岩《九华诗集》之《卧云庵》诗原注:野螺峰下,费征君旧隐。按南唐保大中,高僧圆证禅燕之地。宋朝景佑中,一日自操手疏,命九华诗社僧清宿居之,越三日而化。坟塔俱存。

崇祯版《九华山志》卷四:圆证,南唐保大中,居卧龙庵。

《江南通志》卷四十七:保真院,在青阳县九华山野螺峰,唐费冠卿旧隐处,即卧云庵故址。南唐保泰中高僧圆证居此,宋治平中赐今额。

乾隆版《九华山志》卷六:南唐圆证,保大中禅晏卧云庵,至宋景佑中自操手疏,命九华诗社僧清宿居之,越三日而化。

2.15 玉田(宋建隆年间,960.963 )

乾隆版、光绪版《九华山志》卷六:建隆中创建龙门寺于曹山。

2.16 云译(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

陈岩《九华诗集》之《资圣庵》诗原注:五老峰侧,百丈潭西。至宋朝兴国中,高僧云译开山于此。

2.17 清宿(宋景佑年间,1034.1037 )

陈岩《九华诗集》之《保真院》诗原注:野螺峰西南,即卧云庵旧址。治平初赐今额。景佑中,九华诗社僧清宿居之。后改卜而西。

乾隆版《九华山志》卷六:宋清宿,景佑中主九华诗社。

2.18 善修(10.2 -? )

宋代周必大《九华山录》(乾道三年九月):又数里,至龟山,一上复数里,尤为险峻,有崇寿寺慈云阁,对双剑峰,又赋诗云:“注坡缘壁化城中,客愠奴嗔我亦慵。及至龟山还一上,为怜高阁对双峰”。寺僧善修年八十六,赠以诗云:“老僧九十视耽耽,二十年来不下山。我得九华充法供,亦能禁足老山间”。

2.19 了玑(宋宣和年间,1119.1125 )

陈岩《九华诗集》之《最胜亭》诗原注:玉甑峰下,宣和中曹令机建。五老、狮子、仙人、罗汉,诸峰环列,耸秀不可名状。诗僧了玑于亭前植茶,名梦觉香。

乾隆版《九华山志》卷六:了玑,宣和中尝于最胜亭植茶。

2.20 希坦(南宋末)

崇祯版《九华山志》卷四《人物》:希坦,号率庵,不知何许人也。宋末时居九华,工吟咏,有《九华诗集》行于世。伏虎禅师,按:希坦诗云:“骑驴来果老,伏虎住禅师。”双峰,按:希坦诗云:“无际遗诗在,双峰述记存。”

《宋诗纪事》卷九十三:希坦,号率庵,宋末居九华山。

乾隆版《九华山志》卷六:希坦,号率庵,宋末居九华净信寺。工吟咏,有《九华诗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录的陈岩《九华诗集》后附有《释希坦诗》,共十一首,有七绝七首,为《题刘世疏菴》、《老人峰》、《曹溪》、《金步摇》、《婆饼焦》、《华池》、《李昭象书堂》; 五律四首, 为 《广化院》、《福海院》、《五台明智院》、《崇寿院》。

乾隆版《九华山志》卷九录希坦《双峰庵》诗一首:藏却胸中万卷书,却来山顶结茅庐。当时若也羁韁锁,争得高名是世疏。

2.21 寂祖,弘寂,惟政,广宗(宋代)

崇祯志卷六:相传有寂祖、云译、弘济、惟政、广宗为宋高僧。真观、智津、如理为元高僧,俱未详。

光绪志卷六:相传有寂祖、云译、宏济、惟政、广宗及元有真观、智津、如理皆其后高僧。

以上选录了二十余位唐宋时期九华山高僧之历史资料。其中资料,有详有略,非为选家所为,乃史料多寡,本来如此。同一高僧,史料记载情况或有不同,如地藏之圆寂时间,有贞元十年和贞元十九年两种说法,而伏虎禅师,其生活时代,有梁武与杨吴之争,其中真相,自可辨别。

[1]顾元镜.九华山志:八卷[O].明崇祯二年(1629)刻本.

[2]李暲.九华山志:十二卷[O].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

[3]周赟.九华山志:十二卷[O].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4]陈岩.九华诗集[O].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九华九华山高僧
一次难忘的投票
爱国高僧阿旺嘉措评述
九华山风景区最大承载量测算研究
《高僧传》地名“抱罕”为“枹罕”校误
小小展台
丝绸之路上的两位高僧
生态旅游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以九华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为例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ives of Ultra-High-Speed Grinding Technology
SIMULATION OF TEMPERATURE FIELD IN ULTRA-HIGH FREQUENCY INDUCTION HEATING AND VER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