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陌生化问题探析

2013-04-01 23:01黄婷婷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洛夫斯基文学性陌生化

黄婷婷,蒋 甜

(皖南医学院 英语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

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其著名的论文《作为技巧的艺术》中首次提出了陌生化理论。文学陌生化理论方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既可以用在语言、体裁等方面,还能用于情节、构思等方面。一般来说,使用功能和交际功能是日常生活语言的主要功能,而审美功能,尤其是带给读者新奇化的审美功能则是文学语言的主要功用。文学语言本质上要让读者感到艺术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也是艺术美感的主要构成。什克洛夫斯基所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1]。本文试图从陌生化的生成、陌生化与文学作品评判标准以及陌生化与常规化三个角度来探讨陌生化的一些基本问题,以期对陌生化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有较全面的认识,为文学创作和文本分析提供些许有益启示。

1 陌生化的生成

可以说,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建构的核心之一就是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认为:“1916年出版了陌生化理论,我力求用它来概括复杂的感受和表现现象的方法”[2]123。人类心理和生理感知具有从陌生性到习惯性的过程,而陌生化理论正是基于这一规律。什克洛夫斯基指出,艺术感知的重复会变成习惯性感知,如果不加变换,人们会对这种习惯性的动作麻木不仁,失去新鲜的感受。同样道理,人们对于相同或者相似文学作品的感知力会从多次重复的新鲜感逐渐过渡到自动性、麻木性中,新颖的感觉会逐渐弱化甚至丧失。为了让读者体验到新颖、陌生的艺术感受,必须采取与已有的文学作品迥异的形式来打破这种麻木不仁的状态。然而,文学作品陌生化效果的生成模式是怎么样的呢?笔者认为,从哲学高度来讲,文学作品的陌生化效果的生成必须以打破和解构人们头脑中的 “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为基础。

以文学作品语言的陌生化为例,让我们来看看伟大的作品是如何在读者的阅读经验中产生陌生化艺术效果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根本,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的工具。如果从文学艺术角度来区分,可以将语言分为日常生活工具性语言和文学性语言。前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交流信息,表达感情等的一种工具,它要求相对的精确性和实用性,后者是作家用来创作的工具,主要体现在审美性上。一般来说,日常生活工具性语言表意比较明晰,词汇使用比较固定、较少用修辞手法等等,而文学性语言通常较模糊,多用比喻、夸张、象征、比兴、隐喻等文学修辞手法。如果一部文学作品的语言需要在读者内心激起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必须在两个方面打破读者内心固有的“前理解”,即颠覆日常生活工具性语言的固有模式和打破前在文学语言的束缚。前者很好理解,后者实际上即是哈罗德·布鲁姆所说的“影响的焦虑”,即对前辈文学家所使用的文学性语言的一种挣脱和反叛。只有将这种人们头脑中的日常常态语言和人们习以为常的文学语言——这两种早已存在人们头脑中的“前理解”,进行彻底颠覆,才可能使文学作品的语言从常规模式中解放出来,从而疏离语言符号的常规秩序与用法,在前在语言的废墟上重新建立起一种生机勃勃的,与既定语言符号不同的异常符号经验。

打破“前理解”是创作陌生化效果的本质所在,那么作家对此将如何具体操作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从宏观角度来看,作家要认真甄别日常生活语言与文学性语言。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必须对日常生活语言有深刻理解,需要甄别和鉴定哪些语言是日常生活中被经常使用并逐渐失去文学性的语言,同时作家还应该大量阅读已有的文学文本,只有对前在文学性文本烂熟于心才有可能挣脱前辈的束缚,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作品。从微观角度来看,陌生化效果的生成依赖对语言、体裁、人物塑造、结构、意象等等的变形。“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无疑是千古名句,这得益于作者对语言词性恰到好处的变形使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就在于他对人物心理描写模式的变形与创新,带个读者新奇的陌生化体验。鲁迅《狂人日记》的陌生化效果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模式、新思想寓意、集体象征品质、独特的富有个性化并对前在语言消解的白话文形式等,使之成为不朽的作品。总之,一部作品恰到好处的变形越多,对“前理解”的突破越多,它的陌生化效果无疑也就越浓厚,作品也就越有可能摆脱影响的焦虑,成为经典之作。

2 陌生化与文学作品评判标准

在弄清了文学作品陌生化的生成模式后,需要弄清的是,陌生化效果是不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呢?“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陌生化不再是表现作家主体创造力的手段或标志,而是使文学获得文学性的根本所在,也即成为文学本身。什克洛夫斯基强调,由于陌生化背离了人们的经验习惯,增强了感知的阻力和困难,也就阻隔了文学与所反映现实的联系,甚至文学与其意义的联系,从而使感觉返回文学自身,返回陌生化了的形式自身。这种令感觉留驻于文学,留驻于陌生化的形式,甚至留驻于感觉过程的特性,不仅使文学区别于科学和哲学,而且将文学同社会现实,同作家疏离开来,成为不及物的、自足的、自我目的的实体”[3]89。

由此可见,在以什克洛夫斯基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者看来,文学作品评判的唯一标准是其陌生化效果。一部作品愈能给读者带来陌生化、新奇化的效果,就愈是优秀的作品,反之亦然。总体上看,形式主义者最注重的是作品形式的陌生化,用他们的术语来解释即作品的文学性,而作品的文学性则主要体现在语言上。事实上,形式主义者的这种文学作品评判标准无疑是矫枉过正的。形式主义者为了纠正当时以社会背景考察为中心或者以作家考据研究为中心的外部研究方法,创作陌生化理论来对抗文学研究的社会化无疑是有其合理之处的。正如有论者指出:“对于无条件侧重‘内容’的做法,当时必须要有一个侧重‘形式’的反题来与之对抗”[4]252。

然而,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的多元化特征。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并不是用陌生化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多元性决定了它的评价多元性。除了审美价值外,文学作品还具有历史史料价值、伦理价值、信息传播功能等等。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证明,有时候某部文学作品在审美性方面略逊一筹并不代表它没有太多意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历史讲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事,诗讲述的是可能发生的事。由于这个原因,诗比历史更带有哲学性,更严肃;诗所说的是普遍的事物,历史所说的则是个别的事物”[5]。亚里士多德在此的论述无疑是正确的,文学作品的想象是与现实语境相联系的。很多研究表明,巴尔扎克、狄更斯、艾略特、托尔斯泰小说中包含的历史事实比很多历史记录还要细致、真实、贴切,也让人能更深刻地认识当时的社会。恩格斯指出:“《人间喜剧》是一部完整的法国社会史”。他从巴尔扎克小说中对法国社会的了解,“比那一时期专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合在一起还要多”[6]43。由此可见,虚构的文学作品对记录个体以及集体历史有重要意义,文学创作是高于生活而又源于生活。因此,在意识到陌生化理论的可取之处的时候还需要警惕它的言过其实和偏颇之处,这不仅是陌生化理论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也是现代西方文论中常见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警惕。

3 陌生化与常规化

陌生化理论的核心无疑在于它所强调的艺术形式的新颖、新奇、独特以及所能给读者带来的陌生的认知感觉。然而,是不是一部文学作品愈是让读者感到陌生、独特、感到与前在的文学作品不一样,它就愈成功呢?对此,尽管俄国形式主义者并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是在其理论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肯定的答案。然而,如果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陌生化理论在富有创意的论述中无疑在某些方面走向了极端。

实际上,文学作品不仅需要陌生化同时也离不开“常规化”。所谓的“常规化”是指文学作品内在的固定性的东西以及作家在创作时候所遵守的常规或者原则。这种常规模式通常是不能或不应该被打破的,即不能够对其进行陌生化处理的。从文学体裁角度来说,作家在创作中固然要冥思苦想以便能突破固有的模式,然而作家的创作又无时无刻不受固定模式的束缚。作家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将陌生化发挥到极致,而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陌生化创作。以诗歌为例子,诗歌一般都是有格律的要求,尽管不同的诗歌体裁对格律的要求严格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自由诗对押韵就那么严格;诗歌同时还有分行的要求等等。如果诗人仅仅为了追求陌生化的效果,将诗歌创作完全脱离基本的诗歌模式和要求,那么无疑会是失败的。同样道理,当今最流行的文学体裁小说也有其内在的模式和规定,小说家如果单纯为了创造陌生化的效果,全然不顾这些暗含的规律,创作出的小说也不会有读者,更难以成为真正优秀的小说。

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某些固定化的规律也是应该遵守的,一旦作家打破这些规律,其创作出来的作品艺术效果会大打折扣。这也是常规化的另一表现之一。例如,在小说创作中,作家首先会面临视角的选择。有的作家倾向于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有的倾向于使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等等。实际上,采用某种叙事视角的同时也意味着作家必须遵守它的规律。例如,鲁迅的《孔乙己》从头到尾采用的是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小说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故事的叙述都是以一个未成年儿童的视角而展开。采用这种视角也就注定了作者在设计“我”所能感知到的事物的时候应该时时牢记只能是以儿童的所知所感来展开的。鲁迅无疑遵守了这一原则,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对于作家来说,陌生化也是有限度的,陌生化也可以看作是戴着脚镣的舞蹈,这种无形的脚镣就是某些不能被打破的“常规化模式”。

很多时候一些天才作家会打破以上所提到的常规化模式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优秀文学作品。然而,某些核心的文学法则是绝对不能被打破的,否则只会导致作品的失败。从本质上来讲,文学作品的核心精神必须是引导人走向真善美,升华读者的灵魂,宣扬崇高的、有价值的、先进的文化和精神。这无疑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所遵守的铁律。如果作家试图挣脱这种崇高的常规化或模式化,必将遭到失败,从长远来看其作品也绝不会有艺术感染力。追求这种“陌生”效果的结果只会遭到读者的唾弃。

综上所述,以什克洛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的陌生化理论对文学作品如何产生新颖形式的探讨无疑是具有很深的启发意义的。然而,形式主义者在强调文学“形式”革新的过程中也忽视了文学本身所固有的一些元素。这些元素是不能被“陌生化”的,否则只会导致作品的失败。总之,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西方文学理论可资借鉴之处,同时还要在具体接受过程中抱着批判的精神,只有这样西方文艺理论才能真正为我们所用。

[1]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技巧的艺术[M]//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四篇论文.内布拉斯加: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65.

[2]什克洛夫斯基.关于散文理论[M]//胡经之,译.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马大康.陌生化与文学功能结构[J].文艺研究,1993(8):81-90.

[4]陆梅林.美学文艺学方法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5]Aristotle.Poetics[M].Indianapolis:Hackett Publishing,1987.

[6]Engels,Friedirich.Letter to Margret Harkness,April,1888[C]//Friedrich Engels.Literature and Art:Selections from Their Writings.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89.

猜你喜欢
洛夫斯基文学性陌生化
比较文学界对维谢洛夫斯基及其《历史诗学》的接受与意义研究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像弥赛亚一样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什克洛夫斯基诗学视野下的秦观《满庭芳》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