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中思政课分层分类教学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2013-04-01 23:01操国胜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概论分层理论

操国胜

(池州学院 思政部,安徽 池州 24700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民众传播并使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本质是理论掌握群众。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核心课程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承担着践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任。中宣部、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该课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使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一代新人,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然而,教学实践表明,《概论》离此目标尚有程度不等之距离。尽管致因多样且复杂,但教学模式、方法的千篇一律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结合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笔者觉得,开展分层分类教学是合适的。所谓分层分类教学,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基于《概论》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类学生的实际或学习诉求,采用差异化教学、考核的模式。

1 实行分层分类教学的基本依据

1.1 现实诉求:培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实现《概论》教学目标

1.1.1 提高《概论》教学实效的迫切需要 自“05方案”开始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进而演化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业已六年过去,教学成效如何,这是相关各界极为关注的。据对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省十所高校千余名大学生问卷调查统计,“喜欢”该课的占23%,“比较喜欢”的占34%,两项合计为57%。这表明,《概论》总体教学效果较好。然 “不喜欢”、“讨厌”的仍占到31%(另12%为“说不清”)。再则,到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发现逃课的、玩手机、交头接耳的大有人在,极少数学生还表现出反感、抵触。就导致“不喜欢”和厌烦等原因而言,也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自身之故,其中,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同一性乃为重要原因。问卷显示,文科生对《概论》教学满意度(含比较满意)较高,达69%,理科生次之,艺体类学生最低,仅为30%。同一教师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中获得测评满意度呈现很大差异,与前者大致相同,尽管这个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及付出努力等相同。学生在被问到“不喜欢《概论》课主要原因”时,有62.6%的学生认为是任课教师。此说有失偏颇,但一些教师满堂灌、讲解深奥、方式呆板,不能根据学生专业、喜好和诉求的不同,灵活采取相应教学模式却是不争的事实。

1.1.2 适应教育大众化、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1999年扩招以来,高考录取率由1998年的34%提高到2011年的72.3%,相应的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由398万跃升至2308万,毛入学率由9.76%提升到26.9%,真正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彻底改变了精英教育之局面。这对提高国民素质、圆百姓大学梦,起到了巨大作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包括设备、图书资料、师资等。于是,中班、大班授课普遍存在,尤其公共政治理论课,把不同专业不同喜好不同知识结构的大学生聚合到同间教室——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相伴而来的阵痛,也是近期难以改变的。既如此,作为政治教师,我们不能抱怨,必须适应大众化教育之实际,不仅不能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反而要尊重大学生的品性和个体差异,在大众化背景下通过改革着力提升《概论》课教学实效。

与精英教育相适应的是为应试教育,大众化教育应与素质教育相连。我国全面倡导、推进素质教育已有10多年,实际效果却不如人意,原因既有观念上的,更有体制束缚。有人说,在中小学存在升学压力及上一级学校尚有名校、非名校之分情况下,素质教育是很难开展,或效果要打折扣的。此言不无道理。高校相较中小学实行素质教育具有明显优势和条件。

素质教育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乃普及教育、发展性教育,不是选拔教育、淘汰教育,其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都在他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此其一。其二,素质教育之“素质”外延甚广,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培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则是《概论》之使命。为使全体大学生都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思想政治觉悟得到普遍提高,换言之,此“灵魂”决定《概论》教学模式,实行差异化教学为必然。

1.2 理论依据:古今中外因材施教的核心教育思想

从孔孟到陶行知,从王船山到毛泽东,中国历代教育大家均主张,教育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提出,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即教育学生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和爱好。朱熹将这一教学主张概括为“孔子教学,各因其材”。王船山强调,教学要“因人而进”。陶行知指出,教育要接地气,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应有不同,在目标取向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当有针对性和区别。毛泽东深刻揭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弊端,认为“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提出教学内容要有地域性,要学习“无字之书”;考核方式要多样化,检验教学质量的优劣,不应仅仅是看学生考了多少分,更要看其能否分析解决问题,是否具有独立精神和实际能力。

西方先贤教育家们,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夸美纽斯到苏霍姆林斯基,其教育思想也莫不如此。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于学习没有学得会与不会的区别,只有学得比较快和比较慢的区别,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加上科学的指导,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应当学会的知识。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主张,必须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我们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通过周记、书信等载体给学生以鼓励,使其看到成功的希望,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步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透视这些教育思想,其精髓、核心乃是因材施教。

由上可见,以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为前提进行教育的思想是古今中外教育家所一贯崇尚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公认的优秀传统教学原则,亦成为《概论》实行分层分类教学的理论渊源。

1.3 哲学基础:实事求是

高校的目标任务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成才成长是有规律的,《概论》必须适应此规律。大学生自身存在差异和不均衡,决定着教师必须从这一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此乃《概论》实行差异化、分层分类教学的哲学基础。

在全国近2500所普通高校中,有本科院校,有高职高专;有“985”、“211”等重点院校,更有许多一般院校。在一所高校内部,尚有本科、专科层次之分,亦有专业不同之别。大学生的差异是明显的。一是知识结构文化水平不同。文科生、理科生、艺体生,中学学习内容及高考录取分数相差较大,不同专业存在不平衡,热门专业高于冷门专业,重点专业高于普通专业,一般专业高于艺术、体育特长专业。二是地域不同。中国疆域辽阔,东西南北各有特色,大部分高校面向全国招生,生源地、民族、风俗习惯及秉性等各不相同。三是喜好诉求不同。大学生受家庭、社会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不同之影响,无论喜好、素质,或是上大学乃至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诉求等并不完全一致。

但是,《概论》却奉行同一教材、同一大纲、统一考核、统一要求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个性化要求——这恰恰背离了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教学原则,也未遵循人的成长规律。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内在要求《概论》课教学既要注重全体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教育,又要关注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要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列为首位教学目标,并注意开发大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给他们创造自主的发展空间。

2 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2.1 分层教学模式

所谓分层教学,既指本科、专科层次,亦指各院校内部基于不同情况及诉求而实行的差异化教学。就前者而言,本、专科在培养目标、学制等方面区分度明显,《概论》课时数、学分也相差较大,因而本专科《概论》教学模式应有所不同。事实是眼下许多院校本专科《概论》教学相似度很高,专科教学只是本科内容的简单压缩而已,其结果可想而知。

就后者来讲,在同一学历层次院校,《概论》均可考虑以大学生的实际及学习诉求为据,实行分层次、有差异的教学模式。应当指出,已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分层教学设想。认真检视之,乃有很大值得商榷处,似乎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服务于学生考研、考编的,凸显了功利性、眼前利益,弱化了其原本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鉴此,本文所言分层教学,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以坚持并实现其目标(见本文前言部分)为根本,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品性及学习诉求等而采取的分层次、差异化教学方式。基本设想和内容是:从各院校实际出发,既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习惯和诉求,又便于教学组织和管理,将全体学生分为基本班和提高班两个层次。在一般院校,特别是应用型院校,参加基本班学习人数大致占到三分之二。具体操作和要求等将专文论述。

2.2 分类教学模式

所谓分类教学,是基于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以学科专业为依据,大致将学生分划为文科类、理科类、艺体类三大类,《概论》按类进行教学的模式。

2.2.1 文科类

教学对象: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大学生。

讲课模式与理论程度:以专题教学为主,讲授理论偏深度。

文科类各专业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习惯、马克思主义基础等方面相同或相似。他们关注社会、思维活跃;较好的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及一般原理,对理论学习兴趣较浓、渴望提升理论素养和水平(全国通用教材《概论》是比较适合他们学习的)。教师要针对这些情况,拟打破教材章节顺序,改采专题讲授,体现学术性和思辨性,适当提高理论的深度和宽度。当然,课堂讲授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三贴近”、“三结合”,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把学习教材和研读原著结合,把学习理论与了解历史结合,把书本学习和鲜活实际结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做到课内课外实践有机统一。课内实践,可重点考虑,一讨论辩论。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亦或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焦点、难点问题,在充分准备基础上开展研讨交流。比如,在讲授“实事求是重要性”时,采取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布置学生课后查找有关“大跃进”和华西村的资料并思考,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出发点和本意是好的,结果却背离预期,为什么?在政策、自然条件相同情况下,华西村为什么取得了巨大成功,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其经验教训有哪些?学生的思考所得在班级交流讨论,碰撞出思想火花,获取新的认知,概言之,问题的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教师可适当引导并小结),其教学成效要高出许多。二是亲身体验。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师要始终注意的,并不是只有专业教师、政治教师同样有责。包含讲课在内的“亲身体验”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课外实践,内容形式也很多,包括调研、考察等,尤以到周边农村、工厂、街道开展有一定深度的调研最为合宜。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拟定的问题或题目,如美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雾霾·环境与健康等,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大脑去看、去听、去思考,科学分析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认清乡情、民情和国情,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纲领的理解,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最后,完成调研报告,在班级交流。

考核方式:综合考核,以开卷为主。

对文科生而言,考核不应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而应采取综合式,注重平时,把思想表现、德行等纳入考核体系,做到时间上全程考核、空间上全面考核,平时成绩占60%,期末占40%;期末考核以开卷、小论文或调研报告为主。

2.2.2 理科类

教学对象:理工、农医类专业大学生。

讲课模式与理论程度:以章节教学为主,讲授理论中度为佳。

理科类学生和文科类有很大不同,特点鲜明。他们心性绵柔、思维缜密、专注认真;相当学生具重理轻文、重专业轻基础倾向,且马克思主义知识比较薄弱,对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不大,甚或存在抵触情绪。对此,教师授课可按教材章节顺序,主要讲清基本观点和原理,不追求理论深度。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饱含激情,信念坚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娓娓道来,切忌生硬灌输,变显性教育为隐性教育,激发其学习理论兴趣。课内实践教学,一是讨论演讲。注意选择有关人生及青年成长进步的话题展开讨论。如邓小平“三落三起”的经历给予大学生的人生启迪。二是影视观摩活动。三是强化“体验式教学”。可选定一章或一节内容由学生讲授。以6—8人为一组,分工合作。在查找并占有大量材料(含文字、音像)基础上,撰写讲稿,制作PPT课件,再在多媒体教室展示和上课,并由学生互评,教师总评。这种讲练结合的“团队体验式”实践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收集、逻辑思维、书面及口语表达等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受到学生高度肯定和欢迎。

考核方式:综合考核,以开闭卷结合为宜。

课程考核以平时、期末考试并重,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为50%。到课率、作业、课堂表现等情况构成平时成绩的基本要素。期末考试采取开闭卷结合方式。闭卷占4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观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开卷占60%,以材料分析题为主,重在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3 艺体类

教学对象:艺术、体育类专业大学生。

讲课模式与理论程度:以章节教学为主,讲授理论宜浅度。

艺体类学生大多外向活泼、勇于表现自己,但文化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储备相对较浅,对政治理论学习热度不高。教师讲课应降低理论难度,可从学生喜爱的朗朗、姚明等明星,歌会、球赛等艺术、体育话题导入课堂教学,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活动中,对学生保持爱心和耐心,采用互动式、讨论式、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大众化口语化且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理论。课内实践,形式多样并与专业无缝对接,力求新颖活泼,诸如小品、独幕剧等,使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开展音像教学。通过观看和欣赏《走近毛泽东》、《邓小平》、《建党伟业》、《建国大业》、《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影视歌曲,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论的亲和力。

课外实践教学以参观考察为主。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就近参观极具教育意义的文化景观、爱国主义基地以及工厂、农村。二是外地考察。考虑经费、安全等因素,外出学习考察只能由学生代表参加。但要充分发挥“以点代面”的功效并使之最大化。为此,需重点把握四个环节。其一是学生代表的产生。要坚持条件,把课内外学习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推举为代表。通过广为发动,把推荐遴选的过程变成褒扬先进鞭策后进及宣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营造当选代表无尚荣光的氛围。其二是过程的引导。在考察中,教师要有讲解和指导,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其三是后续报告。由学生通过PPT课件在班级汇报考察概况和收获,让其他同学分享参观学习所得。其四是评优奖励。参观学生需认真总结,提交考察报告或心得体会。思政部组织评比,表彰奖励。我们近年组织学生到武汉、安徽凤阳小岗、皖南新四军军部旧址参观考察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考核方式:综合考核,以闭卷为主。

实行综合考核,平时成绩占40%,期末占60%;期末考核以闭卷为主。考试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主观题,检测学生对基本观点和原理的掌握情况。提倡建立试题库,采取网上答卷和评卷。

2.3 分层分类教学模式

实际上,不管分层教学,还是分类教学,各有优点、各有不足。如,在教学管理方面,“分类教学”相较简单容易操作;在满足学生诉求上,“分层教学”更具针对性,等等。在教学资源比较充足,特别是师资数量满员、素质水平很高条件下,提倡并实行分层分类教学。比如,在“分层教学”模式下,准备考研的学生应该参加提高班学习,即使同为提高班,是以文科生为主,还是理科生乃至艺体生为主,其文化素养、知识结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等仍是各不相同,决定教学方式方法及考核评价等必有不同。基本班亦是如此。这样,我们应该进一步拆分组合,变成分别以文科生、理科生和艺体生为主的提高班、基本班,分门别类、因材施教,故分层分类教学为最佳选择,其实质是分层、分类教学的融合和细化。我们教师需深入探讨并灵活运用。

3 实行分层分类教学的基本要求

分层分类教学是提高《概论》实效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与方式。积多年教学经验,实行分层分类教学并如愿达到目标,必须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怎样实现目标”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目标至上、以生为本、动态性三原则。

其一,目标至上原则。我们所有的教学改革,包括分层分类教学,都是为着达成课程目标。《概论》目标前有论及,概括言,就是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懂、真信、真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目标是既定的、明确的,教学改革要瞄准目标来推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否则,会有极大可能事与愿违、背离初衷。实现目标的路径方式多种多样,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围绕目标、咬住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是可以的,尽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其二,以生为本原则。我们要始终牢记使命,一心一意培养合格人才——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清醒的社会主义者和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为此,我们要心有大爱、心中装满学生,以学生为根本,坚持“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平等待之学生,真正履行教师、政治教师、党员教师之责,此乃分层分类教学成败之关键。

其三,动态性原则。涵盖《概论》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只是传授马列理论,更重要的在于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信念问题。人的思想认识和信念会随着外界环境与主体认识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分层分类教学也要适应此变化。在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社会等具体情况的变动,灵巧、鲜活而不是僵死、僵化、机械运用某个模式,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使其时时处处闪耀着时代光辉,“月亮走我也走”。唯物辩证法为其不变的灵魂。

分层分类教学能否成功,教师是根本。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增进专业理论素养、努力提升师德水平和教学技能,方能笑迎挑战并战而胜之。

[1]刘松.用马克思主义统领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4):187-188.

[2]陈秀丽,宋志华.以人为本,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层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55-57.

[3]姜正国,王秋香;王奕淼.拓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路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5):93-95.

[4]董金柱.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四大误区[J].教书育人,2012(12):87-89.

[5]师尚贵,李士明.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分层教学的理论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3):124-126.

[6]陈秀丽,杨海艳.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79—81.

[7]华启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分层、诊所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102-103.

[8]张秋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1):136-138.

猜你喜欢
概论分层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