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

2013-04-02 09:46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4期
关键词:血糖病人糖尿病

李 雪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

李 雪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为止很难治愈.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可能引起眼睛、神经、肾脏、心血管等多种慢性并发症.而患者对疾病的态度及其对治疗过程的认识与糖尿病的控制有着很大关系.因此,应加强对此类患者心理护理和指导,使其正确认识疾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种治疗,从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糖尿病;心理护理;健康指导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肿瘤、艾滋病之后的第四大致人死亡疾病,近年来,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普遍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5月发表的《1998年世界卫生报告》,到了2025年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3亿人之多.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且以每年0.1%的速度递增.而全面有效的控制糖尿病并非单纯用药可以达到,其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的自身管理和控制,基本的糖尿病知识是患者进行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的管理和控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病人的健康教育可以使其了解其健康状况,做出恰当的健康医疗决定,改变不健康行为,真正实现病人参与疾病的自我护理和对病人实施心理护理.临床实践中发现,糖尿病患者存在两种不良心理状态,一种是满不在乎,认为没什么了不起,表现为不重视饮食,不严格用药等,心理学上称为角色缺如.另一种是角色强化,表现为过于小心,谈“病”色变,焦虑,悲观等,在这些心理状态下,患者接受知识的能力大为降低.因此,不能急于向患者灌输知识,在患者首次交谈中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及解释,让不同的患者从两个极端解放出来,避免心理紧张及精神刺激.从优化护患关系入手,加强心灵沟通,增进感情交流,取得患者信任,再着手进行健康指导.认识的改变必须经过仔细考虑期、行动期、维持期、巩固期和反复期,我们应把握患者各个时期的心理,开展针对性的教育[1].

本人在临床工作期间共收集了50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资料.结果发现通过心理护理,患者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也缩短了住院时间.因此,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加强心理护理.现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病例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5—78岁,平均46.5岁.合并高血压、脑梗死者8例,合并糖尿病肾病者10例,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5例,合并低血糖者6例,合并糖尿病病眼底病变者12例,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4例,合并各种感染者5例.

2 心理特点

由于糖尿病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情绪激动、消极悲观情绪,即便初次入院,患者也会出现否认-失望-焦虑-恐惧-自责-悲观的心理应激过程,而这些不良心理会引起血糖升高,易引起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心理,并给予细心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2.1 怀疑和否认心理

在糖尿病诊断初期,患者往往接受不了这一事实,首先是怀疑诊断是否正确,为了确定诊断曾到三、四家医院进行诊断的人数不少.由于在诊断初期没有明显并发症,也没有明显症状,患者往往拒绝接受治疗,继续我行我素,不控制饮食,不加强运动,不用药物干预,也不监测血糖,或自认为得了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儿,对身体无大碍,这种对疾病满不在乎的患者约占50%左右.

心理护理方法:这一阶段心理疏导十分关键,首先护士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耐心听取病人的对疾病产生的疑问,让患者宣泄内心深处的烦闷,接着指导患者改变错误的认知,耐心细致地介绍有关糖尿病的知识、高血糖的危害性和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没有症状并不是危害不存在和不重视治疗可能带来的危害,帮助他们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使之改变对疾病怀疑及满不在乎的心态.

2.2 愤怒和悲伤心理

此种心理特点的病人多见I型糖尿病患者,而I型糖尿病患者多见于青少年.I型糖尿病患者一旦被确诊,将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否则可能会导致危及生命的代谢紊乱.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大好时光,他们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身使用药物控制血糖,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情感脆弱,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有些青少年还认为患病是父母遗传的结果,将愤怒的情绪针对父母.这类患者约占10%.

心理护理方法:对此类患者要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其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用宣泄法使积聚在患者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发泄掉,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告诉患者有很多方法可以治疗糖尿病,不必悲伤和愤怒、焦虑害怕、睡不着觉,更不要责备父母为什么把疾病遗传给自己,这些心态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没有任何好处.调整心态,积极应对,才是最重要的.向患者反复讲述糖尿病的治疗前景,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2].

2.3 焦虑恐惧心理

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有人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或自己已出现并发症或见到其它糖尿病人的严重后果,因此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将来,惧怕死亡等.或对治疗过分关心,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这种过度紧张,不利于血糖控制,它会使大脑皮层的工作紊乱,从而更加重原有的代谢紊乱,并使免疫功能降低等.加重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这类患者约占15%.

心理护理方法: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了解焦虑、恐惧产生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给患者以支持、鼓励,适时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转移其消极心境.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心理障碍.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2.4 自责自罪心理

糖尿病患者患病后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可能会发生急慢性并发症,身体状况下降,工作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家庭上又不能履行自己各方面的义务,同时,长年治疗又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给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因此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这可能是悲观厌世和自杀心理产生的前期阶段.这类患者约占23%[3].

心理护理方法:对于这类患者需用真诚的态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予以疏导、解释、支持、安慰、鼓励等措施,让其把思想顾虑倾诉出来,减轻或消除负性心理状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帮助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以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同时取得病人家属和亲友的配合,使患者调适自己的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5 悲观厌世和自杀心理

这类患者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而治疗效果又不佳,因此对治疗产生失望和对立情绪,自认为无药可医,自暴自弃,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或者因长期治疗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因病致贫,无力支付医疗费用,因此不积极配合治疗,放弃治疗,表现出一种冷漠、消极的态度,并伴有明显的抑郁情绪,经常唉声叹气,面带愁容,甚至开始悲观厌世,并出现自杀的想法.这类患者约占2%.

心理护理方法:对这类患者首先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其信赖,主动与患者谈心,合理提供治疗信息,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同时告知患者目前虽不能根治糖尿病,但合理地饮食控制,适当地运动,科学地用药,良好地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厌世的心理,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在自杀念头存在期间,进行必要的自杀危机干预,采取必要的防备措施,严防患者的自杀行为.

3 体会

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重点是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克服消极情绪反应,合理地安排生活和遵从医嘱,临床实践中发现不能急于向患者灌输知识,在于患者首次交谈中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及解释,让不同的患者从两个极端解放出来,避免心理紧张及精神刺激.从密切护患关系入手,加强心灵沟通,增进感情交流,取得患者信任,再着手进行健康指导.

3.1 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掌握医学知识及新技术,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科学的态度,熟练的技术,恰当的方法,得体的语言对患者的心理顾虑、思想负担进行适时的心理护理,要抓住时机对患者进行安慰性、鼓励性、积极按时性护理,改变护理模式.(1)要深入宣传运动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鼓励患者适度运动.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情况、病情程度、有无并发症、以往运动习惯及客观环境等,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运动方式、运动程度、运动量及频度.(2)帮助患者正确测血糖,首先向患者反复讲明自测血糖的重要意义,不能怕麻烦;亲自指导监测方法,让患者反复练习,直到患者单独测定准确为止.(3)帮助其解决胰岛素注射技术问题对病情较重及有严重并发症需要用胰岛素控制的患者,必须向其说明使用胰岛素的必要性及其种类、特征、作用、副作用与注意事项.需要出院带药注射的患者必须教会其胰岛素的抽吸法、注射量、注射时间、注射方法、注射部位的选择与更换,以及在注射过程中发生副作用的简易抢救方法等.(4)助其正确认识并发症糖尿病如治疗不当,容易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低血糖休克、感染、心肌梗死、糖尿病性肾病、视力障碍、二便障碍、糖尿病足等.

3.2 帮助患者调整不良的情绪,消除患者心理包袱.对于初患糖尿病或新入院的由于对糖尿病缺乏知识,一般都存有不同程度的消极、恐惧、悲观等情绪,常反复地询问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十分注意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医护人员态度要积极热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患者正确看待糖尿病,不要过度紧张,制订合适的饮食计划、运动处方,增强患者自我心理调节的信心和能力.对于长期住院的患者心理活动较大,特别有并发症的易产生悲观,甚至轻生念头,因此护理时要耐心,操作熟练,经常在其床前用温和的语言交流,并给予很随意的关心动作,如盖被、按摩、搀扶等,使患者能感到亲切,体会大家的爱,从而调整情绪,增强生活的信心.

3.3 加强健康知识宣教,开展丰富多彩的糖尿病教育.每周组织病人集体学习糖尿病知识,并进行交流,使其有“团体的情感支持”、“正性体验的感染”与“负性认知的克服”,让患者的心理压力释放出来,自责、紧张、焦虑情绪得到有效的缓解.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控制血糖、合理膳食及适量的运动、按时按量用药是控制糖尿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指导患者定期监测血糖、尿糖,采用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低血糖症状及处理方法,并随身携带糖果,以备急用.忌烟酒,监测并控制体重,肥胖者适量运动,促进血中葡萄糖的利用,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4 病房集体心理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康复手段之一.医院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爱好等情况安排病床,避免病人在生活、心理上产生不必要的相互干扰.同时由于同病相怜,病友之间也很容易形成团结互助的和谐关系,以期实现:(1)互助支持心理治疗;通过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帮助病人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2)互助认知疗法;相互帮助增进对基本疾病知识的了解,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信念;从而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3)互助行为疗法;某些行为疗法技术可帮助患者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疗法等[4].

总之,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熟悉和了解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认真分析总结.通过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了患者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不仅解决了患者现有的与潜在的心理问题,促进了患者全身心的早日康复,而且使患者在情绪上由焦虑变为安定,在意志上由懦弱变得坚强帮助病人改善不良的情绪反应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为糖尿病病人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心身环境.在信念上由悲观变为自信,在心理上由被动变为主动配合检查治疗,同时加深了护士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的意识,促进了心理护理水平的提高.50例患者最终都能积极配合治疗,对病情变化能进行自我监测,自测血糖、尿糖等,充分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保证患者能长期坚持治疗,从而使血糖逐渐有效地控制,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受益匪浅.

〔1〕罗淑风.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护理[J].哈尔滨医药,2004(05).

〔2〕周赛男.初诊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护理[J].家庭护士,2008(01).

〔3〕江冰.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厂矿医学,2008(05).

〔4〕邓尚平.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新认识[J].临床内科杂志,1992(02).

R471

A

1673-260X(2013)12-0067-03

猜你喜欢
血糖病人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谁是病人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
病人膏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