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维护人体自然免疫力探微

2013-04-02 09:46陈广荣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4期
关键词:秋冬养夏养阳正气

陈广荣

(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维护人体自然免疫力探微

陈广荣

(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自然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提升与维护机体自然免疫力,是人体健康的关键.中医认为,人与自然同源、同道,“阴平阳秘”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佳生理状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顺时摄养原则,就是顺应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的调养,以保养正气,维护机体自然免疫力,从而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的必要措施.在21世纪,为追求健康长寿,对免疫干预充满执着期盼的健康、亚健康群体,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自然免疫力;正气;阴阳;阴平阳秘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是中医顺应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其本义是指依据时序调节人体精气生发、充旺、敛降、伏藏之生理功能,以适应自然界化育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具体而言,春养少阳,以助生发之气;夏养太阳,以助盛长之气;秋养少阴,以助收敛之气;冬养太阴,以助闭藏之气,使人体阴阳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保持协调一致.历代医家在临床和养生实践中对此养生观多有发挥和释义.笔者认为,不管是《内径》本意,还是后世医家对《内径》经文的发挥,其宗旨在于顺应四时,调节阴阳,护养正气,使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最佳生命状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理解,就是提高机体各系统、器官整体健康水平,激发、提升免疫功能,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使生命活动处在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中,尽终天年,长命百岁.

1 人与自然同源与自然同道

天地是万物起源的基地,有了天地,然后”天覆地载,万物方生”.《自然辨证法》认为“生命是整个自然的结果”,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气是最根本的物质”.《素问.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名之曰人.”《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在中国古代哲学看来,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人的生命物质基础,气分为天地阴阳二气,“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相错于天地之间,氤氲和合化生万物,正如《荀子.礼论》所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因此,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和合是世界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人是自然万物之一,所以说人与自然同源.

由于人与自然同源一气,所以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其一,人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人的生命活动形成了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相似的节律,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及五行运转势必对人体的生理、病理造成影响.就季节变化而言,《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而呈现出春弦、夏洪、秋浮、冬沉之象.就一天来说,人体的疾病随昼夜阴阳消长而进退《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六合之气,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于天”.《灵枢.岁露论》明确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其二,自然造就了人类,又赋予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必然条件,“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与自然界有着物质的同一性,自然界每一季节由于禀受的阴阳之气的多少不同,形成了春、夏、秋、冬的气候特征,人体的内脏由于禀受阴阳之气多少的不同,形成了五脏各自不同本质特征和功能特性,因而五脏与四时阴阳有着“嗜欲不同,各有所通”的特点和运动规律.《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肝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肾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五脏之中,心、肺居于上焦胸中,故为阳,肝、肾居于下焦,故为阴;四时之中,春、夏为阳,心、肝与之相应,五脏与四时阴阳的这种通应关系,决定了人体各脏器的生理功能必然受到四时阴阳变化的影响.现代《时空免疫学》研究证实了人体免疫系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人的外周淋巴细胞的数量以7—9月份最高,12—3月份最低;而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恰恰与此相反.血清免疫球蛋白亦有年节律,IgA.、IgM、IgG.的年变化峰值均在秋冬季节(8—1月份),而C3补体的含量冬季比秋季要高.许多人体免疫功能,如免疫吞噬、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以及对毒物的反应都具有季节性[1].这些都反应了人与自然具有同步节律的思想.

2 阴平阳秘与人体免疫系统动态平衡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内径》对阴阳平和协调关系的表述,也是对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阴精宁静不耗,阳气固密不散,阴阳双方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人精气旺盛,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若阴阳的动态平衡被破坏,如果任何一方出现偏盛偏衰,即为病态.现代医学也强调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自19世纪中叶法国生理学家伯尔纳首先提出内环境和内环境恒定性的概念,至今稳态已成为现代生理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从整体结果而言,“阴平阳秘”这种阴阳的动态平衡,是阴阳运动达到合和时的有序化和稳定化,在其形成和维持过程中,包含着阴阳之间的多重运动形式及相互作用,也包含了现代免疫学的功能亢进与缺陷、致炎与抗炎、吞噬与被吞噬、抑制与抗抑制的平衡过程[2],正常情况下,属“阳”的免疫调控机制和属“阴”免疫系统之间必须保持动态平衡,也就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物质量和功能(阴)与起免疫促进作用的物质数量和功能(阳)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这就是免疫系统的自稳状态[3].如果这种稳定有序状态遭到破坏,则表现为免疫自稳机制的紊乱、免疫失调、失衡的状态,免疫力则低下.人体的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新陈代谢六大系统应处于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中,特别是免疫系统保持有序的动态平衡,人体的免疫功能才是最佳状态.而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是“阴平阳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调养与维护机体整合调控机能,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周期同步,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有序稳定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将人体自然免疫力维护在最佳状态.

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维护人体自然免疫力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抵御、识别和消灭外来入侵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的能力.人体这种天然的免疫力是人类在长期的种族发育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防御病原体的一系列功能,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各脏器的功能正常,特别是免疫系统各分组功能的正常是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相对稳定的保证.从宏观的角度可将人体这种天然免疫力理解为中医学的“正气”,中医认为人体正气来源于先天禀赋,根于肾气且依赖于后天脾胃的调养与补济,并随年龄增长,机体发育逐渐充实.“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部分,阴精,即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阳气,即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调节机能、防御机能、适应和康复能力等.《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由此可见,保养正气,维护机体自然免疫力,是保证人体健康的关键.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时摄养,维护人体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养生原则和具体方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其意在于指导人们顺应四时之气颐养其身.四时阴阳气候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规律的根本,人与自然同生共长,自然的规律,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在春夏之季保养阳气以适应生与长的需要;秋冬之季保养阴气以适应收与藏的需要.具体而言,一是起居作息要适合四季的昼夜长短;二是精神情志要顺应四时升、降、浮、沉的节律;三是随季节的转换调整饮食结构.春夏时节万物复苏,生长、茂盛、开花、结果;也是阳气渐趋旺盛的季节,此时应顺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生”与“长”.春与肝相应,夏与心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心主神志.首先要调摄情志,使肝气条达,心气平和,精神舒畅,情志愉悦;“夜卧早起,披发缓行,广步于庭”,舒展形体,接受阳光的沐浴,利用自然界万物的勃勃生机,激发调整自身免疫机制,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饮食宜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此时肝气正旺,易伤脾,要少吃酸味,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以养脾;进入夏季,气温不断升高,要注意避免过量进食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宜以清淡清爽的素食为主.秋冬季节是万物成熟到草木凋零、蜇虫伏藏的季节,人体表现为“巨阳伏沉”的状态,机体新陈代谢缓慢,此时又当调养“收”“、藏”之气,使肺、肾之精气充足,志意安定,神气收敛;随着昼夜长短的变化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待阳光,驱寒就暖,不轻泄阳气,不妄扰阴精,是阴精藏于内,阳气固于外.饮食也要适当补益肝肾,顺养元气,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气,多食芝麻、糯米、蜂蜜、乳制品、鸡、鸭等食物,养阴防燥,润肺滋肾,以保全五脏真气.

综上所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体现的是“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的整体养生观,其宗旨就是顺应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变化规律,摄养人体阴、阳之气,强五脏,保正气,使人体脏器的各项机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从整体上维护人体自然免疫功能的正常发挥,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健康目的.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冬季早睡晚起可避免低温和冷空气对人体的侵袭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严寒刺激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美国著名免疫学家通过“自我睡眠”试验发现,良好的睡眠可使体内的两种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上升.而俄罗斯医学专家的研究表明,睡眠时人体会产生一种称为胞壁酸的睡眠因子,此因子促使白血球增多,巨噬细胞活跃,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从而将侵入的细菌和病毒消灭.而愉快乐观的情绪、适量的锻炼能促进人体的内循环和内分泌,表现为心脏跳动更均匀有力、肺活量增加、肠胃平滑肌蠕动加快;血液中白细胞介素增多,进而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消灭入侵之病原微生物,从而有效地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4 结语

爱护生命,保养身体,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健康长寿是每个人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目的.特别是进入21世纪,工作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不主要是细菌、病毒或是分子化学元素,而与生活习惯、心里状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城市化、老龄化等因素有关,亚健康人群逐年壮大.单纯使用西医学诊断方法,过度依靠检测设备和理化检查很难确定机体的亚健康状态,甚至是一些疾病的临界状态,也难以用西医实验学的方法量化亚健康的各种指标.重温祖国医学养生经典,结合现代免疫学思想,以指导健康与亚健康群体,正确认识自然,掌握自然四季变化规律,顺应自然摄养正气,维护及提升机体免疫力,从而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协调、脏腑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从而延缓人体的衰老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崔允文.整合时空生物学和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13.

〔2〕钟起诚.从中医药与现代免疫学的联系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及治疗[J].新中医,2004,36⑵:3-5.

〔3〕于传霖,叶天星,陆德源,等.现代医学免疫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247—1250,1293.

R291

A

1673-260X(2013)12-0070-02

猜你喜欢
秋冬养夏养阳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春夏养阳勿上火
正气方天祥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从秋冬养阴说起
?被误解的“春夏养阳”
近30年《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研究进展*
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清风正气
新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