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

2013-04-06 19:11王建立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辽宁基地工业

王建立

(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 资料征编处,辽宁 沈阳 110822)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辽宁老工业基地积极致力于解决长期制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经过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社会保障改革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等重大历史转折,辽宁老工业基地历经摆脱困境的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逐步走上了振兴之路。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等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纳入了中央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1]。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进一步推动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2003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吹响了打一场新时期辽沈战役的号角。随着老工业基地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多年来调整改造的积聚效应的显现,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好势头,标志着老工业基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迈向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并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而不断推进。

一、科学发展使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实现新跨越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必须坚持发展为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推动辽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的部署,“十五”期间,辽宁确定了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制定实施了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大力推进“一个中心、两大基地、三大产业”建设,着力推进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构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用中国装备支持中国制造,以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实施民心工程入手构建和谐辽宁等一系列思路和举措,加快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大多数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实现股份制改造,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各项改革逐步深化,沿海开放取得新突破,利用大量废弃盐场、荒滩建设了沿海经济带。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基础设备、运输设备、成套装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开始形成沈西工业走廊等大型产业集群。鞍本钢集团的主体装备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石化工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接续产业逐步形成。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五年里,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增速开始达到或超过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了良好开局。

“十一五”以来,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进入关键时期。2006年10月,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经验,科学分析形势,准确把握方向,作出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实现全面振兴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的判断,强调在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同时,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把辽宁建设成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在发挥中心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辐射作用的同时,大力加强“三农”工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和谐辽宁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使辽宁全面振兴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明确了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着力推进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辽宁,不断推动辽宁各项振兴事业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老工业基地拉开了新的振兴格局。

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发展实践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重大意义和根本要求。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要求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些都昭示着科学发展观这一执政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完全成熟,进一步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指导地位。

党的十七大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深入党心民心,辽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辽宁全面振兴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跨越,老工业基地呈现出加速振兴的新态势。2007年,在经济连续多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辽宁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地方财政收入超千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首次全面超过我国东部地区水平[2]。2007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明确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和任务,推动老工业基地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突破。2009年7月,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沈阳经济区获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老工业基地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辽宁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突破辽宁西北战略,带动全省各地协调互动、竞相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态势。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加快科学发展的步伐,辽宁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水平。“十一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010年达到18 278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升至全国第七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4.3%,2010年实现2 004.8亿元,是2005年的3倍,比2007年翻了一番。可以说,“十一五”期间,是辽宁坚持科学发展、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年,是全省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辽宁的变化有目共睹,辽宁的发展振奋人心,为“十二五”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创新发展使老工业基地迸发新活力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也谈不上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进入新世纪以来,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但辽宁人没有骄傲自满,没有停滞不前,更没有夜郎自大,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经济总量规模还不够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还必须进一步提升,还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等。还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始终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放在首位,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完善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

推动科学发展,必须有科学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影响辽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还是体制机制不科学、不完善、不健全。近年来,针对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中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辽宁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力度,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经过不懈努力,辽宁省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以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辽宁确定把40户国有大型工业企业、21户国有大型非工业企业、485户国有中小型工业企业、1 592户国有中小非工业企业作为改革的重点,集中全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到2010年末,辽宁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和国有大型非工业企业都已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造。地方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92%的国有非工业中小企业完成改制。华锦集团、葫芦岛锌厂等一批企业与央企联姻,大连冰山、瓦轴集团等企业引进世界500强合资重组,本钢集团和北台钢铁集团等一批省内企业实现合并重组,抚顺新抚钢、金城造纸等企业向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转让国有股权。大连港、东北制药等企业实现整体上市。一批难度较大的政策性破产项目平稳推进,解决了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改革试点,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创新完善社会公共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一批外资大项目落户辽宁。“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2%,累计达到633亿美元,是“十五”的2.9倍。

近些年来,辽宁始终重视抢抓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强省战略,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特别是技术装备国产化成效显著。沈阳北方重工集团研制的全断面掘进机填补了国内空白,沈阳机床五轴联动车铣中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连重工起重集团1.5兆瓦级风电机组实现产业化,大型船用曲轴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装备制造业作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乙烯、芳烃、板材、特殊钢及新型建材产品的精深加工度明显提高,推进原材料工业向集约化、大型化、高级化和系列化方向迈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沈抚同城化取得进展。阜新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出现新气象。以节能减排为重点,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加快“两型社会”建设。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省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全面振兴的大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履职尽责,创科学发展之先、争和谐发展之优,为各行各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实施“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引进854位高端人才来辽宁工作。实施基层党建创新工程,建立健全县(市、区)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责任制。建立并完善权力运行、公共资源交易、行政效能考核、电子监察和民意诉求反馈五大系统,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高党领导振兴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和谐发展使振兴成果更多惠及民生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必然立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保证人的生命、尊严、劳动、创造和价值得到尊重,不断推动人的全面进步和社会和谐。

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更为紧迫,也更加繁重。20世纪末,辽宁在奋力完成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任务的进程中,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发放存在拖欠现象,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没有得到充分保证,最低生活保障线也没有起到“兜底”作用,部分群众特别是下岗职工生活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本世纪之初,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辽宁坚持一手抓国有经济的调整改造,一手抓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把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作为全省的“一号工程”加以推进,圆满完成了社保试点工作任务。到2003年,全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趋于完善,累计做实个人账户基金88.8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99.4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人数达到175.5万人,共支付经济补偿金150多亿元,人均8 704元;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人数达到159.6万人[3]。社保试点保障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对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在老工业基地全面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的转折时期,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为全省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打下了坚实基础。到“十五”期末,辽宁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确保了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标准得到提高。“十一五”期间,辽宁继续加大社会保障工作力度,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推进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市转移,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保政策,启动厂办集体企业职工就业社会保障试点。到2010年底,全省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 399.4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 408.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 953万人。自2005年起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平均水平提高到目前的1 409元,全省150多万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20多万在职职工被纳入医保。126万城镇居民和92.4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4]139。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根本的社会保障。多年以来,辽宁始终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到突出位置,落实和完善就业再就业政策,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做好失业人员的调控工作,通过多种措施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从“十五”后期开始,辽宁着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重点解决困难行业、困难地区、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建立并逐步完善零就业家庭援助机制,推行实名制就业,彻底解决历史遗留的就业问题。到2010年末,累计安置37万户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有条件的实现了双就业。已经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持续为零。实现实名制就业再就业1 100万人次。全省新增就业规模连年超过百万人。

住有所居,安居乐业,是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过程中,辽宁始终着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努力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2005年,辽宁决定把全省棚户区尤其是煤矿棚户区改造作为构建和谐辽宁的一项重要民心工程,实施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大规模改造。到2008年底,累计投入资金250多亿元,分两批先后对5万平方米以上和5万平方米以下1万平方米以上集中连片棚户区进行改造,累计改造大面积棚户区1 500万平方米,建起了2 400万平方米的新楼房,有143万棚户区居民喜迁新居。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十一五”期间,全省通过廉租住房保障、经济适用住房保障以及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累计改善93.86万户居民的住房条件,城镇受益人口达到290万人,超过全省城镇人口总数的10%[4]143。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根据中央的精神,辽宁抓住“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全面振兴”这个实践载体,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深入实施民生工程,为群众排忧解难。结合具体省情,突出实践特色,开展“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困难群众家庭,与困难群众“认亲交友”,为困难家庭逐户逐项解决实际困难。困难家庭采取实名制与党员干部一一对接,落实结对联系帮困责任。在这项活动中,党员干部共捐助现金510多万元,捐助物品6万多件。同时,对在帮扶困难家庭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就业、子女就学、住房等共性问题,由省统一出台政策统筹解决。开展这一实践活动,使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改善民生关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近些年来,辽宁还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实施。村屯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敬老院改造、饮水安全、整村扶贫开发等任务全面完成。教育、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同时,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建立“一站式接访、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问题”的信访工作机制。推进平安辽宁建设。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让全省人民进一步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建设美好家园。“十一五”期间,全省财政支出重点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年均增长24.5%,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1.4%,由全国第十五位上升为第九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89元。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党的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开创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实践的新局面,带来了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跨越。实践证明,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辽宁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迈出了坚实步伐。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纳入党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南,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5]。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辽宁老工业基地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牢牢抓住并用好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魄力、更有效的举措,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突破,继续谱写辽宁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1] 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探索与实践[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1.

[2]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简明读本[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255.

[3]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见证辽宁:决策者访谈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58.

[4]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辽宁执政实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39.

[5] 刘玉红,陈志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辽宁竞争软实力[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3.

猜你喜欢
辽宁基地工业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工业人
我的基地我的连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