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换标志物临床应用研讨会议纪要

2013-04-07 05:16
实用老年医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骨病骨质疏松症标志物

2013 年6 月21 日,骨转换标志物临床应用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医学院、新墨西哥阿尔伯克基临床研究及骨质疏松中心的迈克尔·莱维茨基(Michael Lewiecki)教授与国内多位骨质疏松治疗领域的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对骨转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1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现状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将引起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于脊椎、髋部),给患者造成巨大危害。因此,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至少需1 年以上的治疗才能降低骨折风险。而临床治疗中,骨转换标志物检测在帮助临床快速监测骨质疏松疗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发现治疗不应答患者的优势日益显现。

2 骨转换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2.1 监测骨质疏松症疗效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是骨代谢过程中重要的核心细胞,前者形成新骨,后者吸收旧骨。这种骨质的新陈代谢称为“骨转换”。通过检测血、尿标本中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可间接反映骨骼代谢的状况。骨密度检测一般在起始治疗后1 ~3 年出现较显著的变化,而骨转换标志物检测在起始治疗后数日至3 月就可快速反映治疗疗效。同时,骨转换标志物检测还可早期发现对于治疗无应答的患者,成为骨质疏松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

2.2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需频繁服药、服用方法复杂、担心胃肠不良反应、缺乏正向疗效反馈及患者教育等是造成患者依从性差的原因。美国一项调查显示,骨质疏松症患者长期治疗依从性仅为50%,由此导致治疗效果不佳,骨密度大幅下降,骨折风险增加及高额治疗费用。国内调查表明,约87%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服药时间不足3 月。《2011 年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指出,骨转换标志物可在药物治疗后1-6 个月发生明显变化,通过测量其变化情况有利于预测疗效,增加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3 指南推荐:P1NP 和β-CTX

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F)推荐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和血清1 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β-CTX)是敏感性较好的2 个指标,这项推荐也被纳入《2011 年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骨基质中90%有机成分为骨胶原,Ⅰ型胶原占97%以上。P1NP 为最敏感的骨形成标志物之一,对合成和抗重吸收治疗的疗效监测有效。合成治疗中,患者在特立帕肽(teriparatide)治疗开始3 月后,总P1NP 比基础值增加>40%表示治疗成功。β-CTX 为较灵敏的骨吸收标志物,可作为监测骨吸收的指标。抗重吸收治疗中,双膦酸盐治疗的患者在开始治疗3 月后β-CTX 比基础值降低超过35% ~55%表示治疗成功。有效治疗患者的β-CTX 将持续维持在较低的浓度;停止治疗患者的β-CTX 会立刻升高;疗效差或未治疗患者的β-CTX 维持在基础浓度。

通过P1NP 与β-CTX 联合监控,将3 月后的水平值与开始治疗时设立的墓础值对比,可更早评估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疗效,有效增强患者依从性。对于疗效显著的患者,继续维持目前的治疗方案,每6 ~12 月监测1 次。对于P1NP 与β-CTX 无明显变化的患者,可考虑调整治疗方案,采取适当措施预防骨折。由于骨转换标志物受昼夜节律、节食等因素影响,每次标本采集应清晨空腹,在同一时间和情况下进行。

目前,骨转换标志物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疗效监测。但除此之外,这些标志物浓度变化还对鉴别诊断骨质疏松症及其他各类骨病有帮助,包括软骨病、成骨不全症、骨Paget 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或高钙血症、肾性骨病和转移性骨病,应用前景广泛。

猜你喜欢
骨病骨质疏松症标志物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国家发明专利 六十分钟见效 专治颈腰骨病 记者二次专访——中医外治 快速见效 快速治愈 持久稳定
国家发明专利 六十分钟见效 专治颈腰骨病 记者二次专访——中医外治 快速见效 快速治愈 持久稳定
国家发明专利 六十分钟见效 专治颈腰骨病 记者二次专访——中医外治 快速见效 快速治愈 持久稳定
两种风湿骨病中药候选组方的急性毒性研究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MR-proANP:一种新型心力衰竭诊断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