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聪训斋语》家训思想述要

2013-04-07 08:44白兴华凌俊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张英养心家训

白兴华 凌俊峰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圃翁,安徽桐城人,康熙二年举人、康熙六年进士,在清廷担任过论掌院学士、工部礼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务。康熙四十年,以老病乞休,返回故乡桐城。在数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张英以自己的学识渊博与精明干练得到了康熙帝的欣赏与“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1]p9902 的称赞,也得到了广大同僚与士大夫的认可。康熙三十六年,张英于“退食之瑕,随所欲言,取素笺书之,得八十四幅”[2]p14,并令长子张廷瓒将其“敬置座右,朝夕览诵,道心自生,传示子孙,永为世宝”[2]p14,这就是著名的家训《聪训斋语》。张英致仕之后,桐城张氏“以科第世其家,四世皆为讲官”[1]p9967。其次子张廷玉,先后担任刑部侍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深为雍正、乾隆二帝器重。这足以证明,张英的家教在其子孙的成人、成才上确实起到了作用。

一 人心惟危:读书以养心

《聪训斋语》开篇便引《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语,提出“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可复收也。微者,理义之心,如帏之映灯,若隐若现,见之难而晦之易也”[2]p1的观点。人心微妙而易动,又常常被贪念蒙蔽本性,变得至微至险难以把握,因此养心就极其重要。张英认为养心的最好方法,便是读书。因为,读书能够培养自己的福德,增长自己的阅历与智慧,不但能养心,而且是“养心第一妙物”[2]p1。不仅如此,张英还指出读书不仅是纸上文字知识的获取,还需要和自己的为人处世紧密结合,反观自己,保持本心。常人难以忍受的种种不如意之事,通过读书,可以发现“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于此者,特不细心体验耳”[2]p1。如果将每个人的生命个体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看,都是无比渺小的,保持“平心静观”[2]p1的豁达态度,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与“无穷怨尤嗔忿之心”[2]p1,就能够涣然冰释。

张英曾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学识渊博,其传世家训中多有关于读书的劝诫。张英非常形象的用以磁石保养指南针的比喻说明读书与养心的关系。他指出,倘若对读书死记硬背,抱有借此“争长应世”[2]p2的目的,可能是会从中吃苦的,而广泛涉览则不至于劳心疲神。因此读书的要旨在于“冷眼于闲中窥破古人筋节处”[2]p2。张英以自己读白居易、陆游诗的例子说明,读其书还需要知其人、知其事,通过将每首诗歌详细注明作者所作时间,并揣摩作者的“衰健之迹”[2]p2与生命历程,以贴近古人的真实感情与身心变化。重要的是,张英读书当知行合一。如读《论语》、《中庸》、程朱理学之书,能够“循理安命”,“常全乐体”[2]p2,将为学上升到性命与人生的高度。这也就是说,善于从经书中捕捉“极平淡,却是极神奇”[2]p21的人生道理。在此基础上,张英认为倘若人能够按照伦常的要求完善自己的言行,符合规矩,“便是圣贤路上人”[2]p21,但是,如果只为了引经据典,“自寻奇觅怪”[2]p21,以表达新颖怪异的观点,这就与“立身反之”[2]p21,所作所为不符合纲常伦理,则是不足称道的学问末流。所以,要避免标新立异,保持平实的为学态度。

在读书的选择上,张英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2]p21因为年纪尚小,记忆力极强,而六经、秦汉文“词语古奥”[2]p21,需要在八岁到二十岁之间抓紧读熟,至于背诵,而这些书正是为壮年扩充才智的基础。等到十八九岁参加科考时,同样需要对经学著作加以温习,不能束之高阁。张英提出:不一定能将古人书尽读,但“我所已读者,决不可轻弃,得尺则尺,得寸则寸,毋贪多,毋贪名,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2]p22。而倘若为学贪多务博,没有根本,“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2]p22,便如同画饼充饥,或吃食物没有消化一样,与未读书无异。张英格外强调:“汝辈于此,极宜猛醒。”[2]p22由此可见,张英对于读书,强调根本,强调读书在入心,而非贪多求名。显然,张英的读书观始终不离养心之根本,自始至终把培养人生之根基作为读书之最终目的。

二 嗜欲伤身:养生在节欲

张英为官多年,享有极高的地位与声誉。这既与他读书养心直接相关,也与他节欲以养生的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张英虽然身居高位,但从不嗜欲,生活格外简朴,在爱惜物命上非常谨慎。对节欲与养生的关系,张英《聪训斋言》有着充分的论述。

张英首先指出,养生之要在于饮食与睡眠。饮食忌过饱,这一点他引证自己一个朋友“予从不饱食,病安得入”[2]p4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其次,他认为“燔炙熬煎,香甘肥腻之物,最悦口而不宜于肠胃”[2]p4。肥腻的食物易粘滞,常常引起腹痛气塞,容易引发疾病。所以,炊饭只需软熟,辅之以新鲜清淡的菜汤,吃八分饱便可。倘若“劳顿饥饿归,先饮醇醪一二杯,以开胸胃”[2]p4,也有助于养生。如果一顿饭“遍食水陆,浓淡杂进”[2]p4,必然会损害脾脏,伤害身体,所以,简单朴素的饮食习惯对养生极其重要。

张英提倡早睡与充足的睡眠,但反对无节制的嗜睡。他指出“安寝乃人生最乐”[2]p4、“冬夜当以二鼓为度,暑月以一更为度”[2]p4。因此,不要“消夜”,并且“冬夏皆当以日出而起”,尤其是夏天,应该吸收“天地清旭之气”[2]p4以爽神,如果嗜欲贪睡,不但对身体不好,同样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声望。谈及这一问题时,张英举自己朋友何如宠因为晚起而被客人嘲笑后感觉非常惭愧,“自此至老不晏起”[2]p4例子,证实早睡早起的重要性。

在《聪训斋言》中,张英认为养生与保持长寿的秘诀是慈爱、节俭、和善、沉静。推广慈爱与节俭之心,做到戒杀生命、爱惜物用,即便不知道阴间的冥报是否可信,但“胸中一段吉祥恺悌之气,自然灾沴不干,而可以长龄矣”[2]p5。当时社会经济较繁荣,奢侈与排场之风盛行。财力富足的人多喜欢追求珍奇异宝,他却认为不可以沉溺于此,因为倘致力于收藏,既耗费钱财,又难以分辨赝品,其实得不偿失。士绅阶层喜欢在服饰上一掷千金,衣装华美。张英却指出:这些华丽的衣服价格极高,且难以浣洗,非常不耐用。在张英致仕归田后,只愿穿羔裘蕉葛制作的衣服,希望“不使外物妨吾坐起也”[2]p10。当时京城有另一种奢侈的风气,即在喜庆之日设梨园观看戏剧、宴请亲友,而张英认为自己在京城为官时看一场戏,“动逾数十金,徒有应酬之劳,而无酣适之趣”[2]p11,所以他过寿时便听取了妻子的意见,没有盲目追随这一潮流,又将节约下来的费用制作绵衣裤一百件,施舍给饥寒的老百姓。退隐后的张英,把每年的开支分成十二份,将每月节约下的钱财留下来,用来帮助他人。由这些细节都可看见张英的慈爱和善与节俭精神,他认为用这样的生活态度去应对世事,身心都能饱受益处。

张英又提出,对饮食、嗜欲、交游、酬酢、饮酒、夜坐的控制,都能对养生大有帮助,“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2]p6。如果能保持欢喜与和悦之情,“则心气冲而五脏安”[2]p6;反之长期的心浮气躁对身体有害,对养生毫无益处。这些看似简单平易的养生道理,在张英看来比服用贵重的药物、使用气功引导更加有效。显然,张英的养生观受到了老庄少私寡欲精神的影响,而其宽厚待人与广行善事的修为,则闪烁着儒家“仁义”精神与佛教“行善度人”等高尚精神的光辉。

三 荣辱有数:谦谨以处世

张英久处宦海,对其间的荣辱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此,《聪训斋语》明确指出:“人生祸福荣辱得丧,自有一定命数,确不可移。审此则利可趋,而有不必趋之利;害宜避,而有不能避之害。利害之见既除,而为君子之道始出。”[2]p12既然荣辱利害已经是命中注定的,所以要除去利害之见,保持一种谦虚恬淡的生活态度。遭遇权势之人,虽不一定要与之相抗而惹祸上身,但即便遭遇困难,“亦要内不失己”[2]p12,保持应该有的操守与底线,对小人委曲求全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祸患。这样的教导在复杂的官场与社会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在京城常常看到许多人才能不足,却为自己的功名利禄谋划钻营,不走正当途径,他们虽常常自以得计,却鲜有获得成功者。“其中求速反迟,求得反失,彼人为此人而谋,此事因彼事而坏,颠倒错乱,不可究诘”[2]p1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倘若能平心体察,能够消除许多妄念。因此处世既不能骄傲自满,要保持谦和,又要有定力,不能为了荣华富贵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张英作为清朝的官吏,家中条件优越,这一点毋庸赘言。但他告诫子孙要“俭于居身,而裕于待物,溥于取利,而谨于盖藏”。官员们的子孙“生而受其福”,“惟有敦厚谦谨,慎言守礼,不可与寒士同一感慨欷歔,放言高论,怨天尤人,庶不为造物鬼神所呵责也”[2]p15。同时,张英对子孙的交友问题看得极其重要,因为二十岁上下的人虽已经较少受到师长的训斥规范,却未能真正成熟立身,“知识大开,性情未定”[2]p17,既不能听取父亲师长的教诲,也听不进妻子的劝谏,只有朋友的规劝最容易被接受,“甘如醴而芳若兰”[2]p17。在此时若有狐朋狗友朝夕相处,则会破坏其良好的品德。亲戚中倘若有品行不端的人,就应该疏远;而假如交了这样的朋友,“则直以不识其颜面,不知其姓名为善,比之毒草哑泉,更当远避”[2]p17。张英以自己数十年的仕途经历,得出交友需要谨慎的经验教训,并期望自己的子孙能“勿以予言为迂,而远于事情也”[2]p17,更可见他对子弟的关爱之深。通过阅读张英留下的家训,我们不难发现其传世的处世哲学的确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逊而又不失底线的,正如同后人他的历史评价:“为人外宽内介,遇有不可,未尝依违;而培护善类、奖掖后进,唯恐不及,所引举皆恬静闇修之士,退不以闻于人。”[3]p474张英这种世无争的性格,不仅对其仕途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其子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 余 论

张英的《聪训斋语》多以自己所见所闻为基础,从做人、读书、养生等多个角度对其子孙进行教育与启发。在家训中格外强调用读圣贤之书养心、以简朴的生活安身立命,教人以谦虚谨慎,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通观《聪训斋语》与张英及其家中子弟的作为,可以得出结论:张英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显然,张英的家教思想非常值得今天的家庭与社会借鉴。当然,由于时代的原因,张英的家训思想在今天依然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张英作为清王朝的官员,家庭条件优厚,其设教的出发点与受众面是士绅阶层,而非广大的平民,所以不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性。其次,张英的身份、地位与学识较高,所以,《聪训斋语》之中多有务虚不务实的现象存在,张英所想所言,基本上都是提纲挈领式的宏观之言,可操作性较差,需要长期的揣摩领悟。而张英的诸多修身养性之法如看山、种树、归隐田园等,显然是针对士大夫阶层而言的,不具有普遍性。今人对《聪训斋语》的研究与运用,仍然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具体分析。

[1][民国]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清]张英.聪训斋语[M].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9.

[3][清]胡必选.道光续修桐城县志[M].道光十四年刻本.

猜你喜欢
张英养心家训
养生与养心
夏至重养心
夏至养心喝“三茶”
深秋
减字木兰花·乙亥清秋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艺术百家 张英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训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