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体育思想考述

2013-04-10 10:01
四川体育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练兵技击正气

孙 波

俞大猷体育思想考述

孙 波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俞大猷的军事体育思想进行分析。认为其军事体育思想的特点表现在:精选将卒,注重个人先天条件,因材施教,重视后天的训练和培养;反对武术技击中的“花架子”,重视实战需要;个人武术修养高深,对武术技击的见解深厚;将领必精于武艺;重视练兵中的思想教育。他的军事体育思想不仅适用于当时的军事训练和作战,而且对现代军事体育及一般体育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史;俞大猷;体育思想;表述

俞大猷(1504-1580),明朝福建晋江人,抗倭名将,其选将练兵,注重实事求是,从实战需要出发,活学活用,勇于创新,他说:“古谓善用兵者贵度彼己之势,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在练兵中,他尤其重视军事武艺的训练,其率领的“余家军”以武艺见长,令倭寇闻风丧胆。俞大猷本人学识渊博、武艺超群、著作丰厚,其中《剑经》、《射法》等可以看作是传承武艺的教材,对后世武术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尤其《剑经》被看作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第一部理明法备、科学实用的武术技击理论专著,[2]对我国后世的军事武艺、武术搏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他训练士兵不仅重视身体选材和武术技艺,而且对心理训练也较为看重,其经验对后世的体育训练有相当的借鉴价值。

分析俞大猷的军事体育思想,可以看到俞大猷重视实践,重视武术技艺的实用、重视战术战略,重视对武术技艺的总结和推广,其思想体系基本上是唯物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 精选将卒,注重个人先天条件;因材施教,重识后天的训练和培养

对于“选将”,俞大猷认为要选“可以建非常之功”的真正将才,他说:“天下文武士负有一技一能,孰不愿效死力以报明主。”[3]问题的关键在于“惟操选将之权者加之意焉。”[4]而要从众多的人才中选拔真正的将才,就要花费心血,精细挑选,扩大选将范围,无论自荐还是举荐,无论出身,都要以礼相待,认真考察。“与之同居处而忘其势分,同出入而略其形迹,有时而并饮至醉,有时而剧戏至虐,有时而论古今人才得失,有时谈天下形势虚实,或研究经传以探其蕴藉之精,或稽察行谊以观其学术之正,或论苍生疾苦以观其侧隐之形,或论社稷安危以视其担当之重。率然而辨以暗昧之狱,观其独断之决何如也;忽然而施以斥辱之威,观其无惧之色何如也。以此论辩经旬越月,则其人之智愚贤否铢铢两两皆了然,在吾权衡之下矣。”[5]可见,俞大猷对于将才苗子的挑选极为负责、细致,这种与被选拔者“同居处”,使被选拔者“忘其势分”,也即取消彼此间的隔阂,通过日常生活,言谈举止,了解被选拔者的为人、文化素养、抱负和决断能力的选将方法,极具实践精神。

对于“练兵”,俞大猷认为首先要挑选身体条件合格的士兵才能练成精兵,招募新兵他往往会选择一些身强力壮、20至30岁之间的勇敏者,这些人要么为生活所逼被迫落草,要么出身矿徒和穷苦农家、忠厚老实,但是他们往往身体强壮,吃得了苦头,这就为以后的训练打下基础。新兵经过训练要淘汰其中行动迟钝的,破格提拔练得好的,以资鼓励。学成之后,一人教十人,十人教百人,以此类推。俞大猷说:“大抵募兵,以头目精勇则兵随之。”而“头目皆用职平日恩养谋勇之夫,各有情义激劝在其中。”其次他认为士兵必须勤于训练,才能成为精兵劲旅。“有兵而不练与无兵同,精兵而不练与弱兵同,练兵而不熟与不练同。”[6]若是四方乌合之兵,猝然而集,猝然驱以应敌,“无异驱群羊当猛虎。”[7]另外,在武器的学练方面,他也注重一定的方式方法,要求教技艺时必须先教棍,因为牌力、钯枪、狼筅等兵器之法都可以由棍法推之;他把棍与刀枪关系喻作四书与六经关系,“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8]

将才、士卒精选入伍后,就要重视对他们的训练和培养,要爱惜他们。俞大猷阐述说:“人才在天地间,苟爱惜之,培养之,则虽中人之材可以立上智之功。或求备而浚责之,虽上智之士亦将俯首帖耳,手足无所措,而终不能以自见矣。”[9]这段话说明了后天的培养对于人才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了俞大猷唯物主义的人才观。

2 反对武术技击中的“花架子”,重视实战需要

俞大猷特别重视武术技能在对战中的实际需要,反对搞“虚文之套”的花架子。他认为武术技击不仅要有扎实的武功技艺,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方能胸有成竹,临阵不慌。他在《剑经》中提出“生疏莫临敌”的名调,就是强调格斗双方要从对阵实践的角度熟悉自己和对手的情况,才有获胜的机会,他认为武以技显,加强武功技艺的训练和研磨,提高技击水平和应变能力,熟悉武术各系列流派风格特点,运用正确有效的战术和技法,才能从容不迫地进入武术技击之中。[10]在《剑经》中他提到“忠臣义士,志可以矢,效公忠而学,必求乎实用。”也体现了他重视实战效果的武术技击思想。

在军队的日常操练中,俞大猷更是反对搞虚文套数,认为虚文之术致军队“终年练兵而无精兵”,[11]“而我兵之习于艺者,亦悔以虚文之套为尚。故年练习而无精兵,无惟(怪)也。”[12]他重视培养军士的武术技艺,认为军队如果只操练队列,徒有其表,无法应付强敌。提出:“练兵必先练胆,练胆必先教技艺。技艺精,则胆自雄。教甲兵以阵法,乃众人合力之技艺也;教甲兵以技艺,乃一人自用之阵法也。二者皆精,胆有不自雄乎?”[13]这段话说明俞大猷主张军队训练不仅要注重士兵个人的技艺培养,而且要注重练习众人合力的技艺。他说:“合众人为一军,其奇正变化之法,实自一人之技艺而推之也。”[14]他强调练兵不能刻板,要讲究兵法奇正的变化,说“人身居中二手二足为前后左右,屈伸变化有正有奇,相生不穷。”“正”即”先出为正”,奇”即“后冲为奇”,“相生不穷”即“冲之后则后复居前为正,前复居后为奇,合数冲而观之,岂非兵法所谓奇正相生,如环无端者乎。”[15]

在武器发展史上明中期是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过渡时期,各类火铳以新式武器面孔出现。虽然俞家军以武术见长,但俞大猷眼界开阔,重视实战效果,不像许多固步自封的同僚那样视火器为“奇技淫巧”,不屑一顾,而是极其重视军队火器的配置。在俞家军水师主力战船中,大福船配置的火器中包括当时世界上最新式的武器葡萄牙佛郎机铳八架。俞大猷还强调,火器不是用来壮胆和摆设的,火器乃是战争中决定胜负的重要武器,要接近敌船后开火,才能予敌以致命的打击。可见,无论在武术技艺的习练还是技能、武器的实战效果中,俞大猷都重视实战需要,坚决反对“花架子”。

3 武艺修养高深,对武术技击的见解深厚

俞大猷“少好读书,五岁入私塾,先后向王宣、林福、赵学本等名师学《易》”[16],王、林、赵等三人乃明代前期闽学著名代表人物蔡清之弟子,俞大猷对三师之意均能默契神会,融会贯通,“15岁进文秀才,继续读书于清源山紫泽书院,并习武于清源洞,后又从师精通荆楚长剑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棍)术和骑射”[17],明嘉靖十四(1535年),俞大猷中武进士。所以从个人素质上来讲俞大猷可谓是文武兼备的全才,这也为他总结前人经验、著书立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俞大猷个人武艺修养高深,河南嵩山少林寺大雄宝殿前竖立着一方石碑,石碑记载明代嘉靖年间,俞大猷带兵途经河南,造访少林寺,观摩少林武僧表演棍术,觉北派少林棍术已失真传,于是表演自己所习南少林棍术与众僧切磋,震惊众武僧,俞大猷与少林武僧一一过招,证明了自己所学的棍法是少林寺真传。应方丈要求,俞大猷随军带走宗擎和普从两位武僧授艺,此二人学艺三年终出师回嵩山传授棍术。少林棍法出自河南嵩山少林寺,泉州的南派少林功夫也正是从河南嵩山少林寺传出来的,这个刻在石碑上的“俞大猷回传少林棍”的故事,在俞大猷自己的记述中也曾经提到过,并不是武林虚妄的掌故,向世人证明了俞大猷个人的武术造诣。

俞大猷对我国武术技击发展的贡献巨大,实践中他在棍术和射箭方面都造诣深厚,且著有《剑经》、《射法》等武学经典流传于世,尤其《剑经》是我国武术史第一部理明法备、精妙实用武术技击理论专著,这部著作一向被后世视为棍术之经典,临阵对棍之指南。在《剑经》中,俞大猷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对战要诀,对后世武术技击的发展影响深远。“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后人生,先人至”、“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阴阳要转,两手要直;前脚要曲,后脚要直。一打一揭,遍身着力;步步进前,天下无敌。”、“剪打急起磕,起磕复急剪打,剪打复急起磕,相连而进……”、“千言万语不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一句,李良钦之所以救得急者,都是前一下哄我去,然后转第二下来解救,故救得速,故能速也。”、“全书总要,只是乘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八字耳。至妙,至妙。”[18]这些武术要诀集中了后世武术界盛传的短兵搏杀的制胜法宝,如“顺势借力,四两拨千斤”、“刚柔并济”、“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急进连击,伏回诱杀”、“稳扎稳打”、“避实击虚”等等,尤其“知拍任君斗”这一心诀,突出的是“节拍”、“节奏”在武术搏击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认识在今天的武术运动,甚至所有体育项目中都具有公认的科学性。所以说俞大猷的《剑经》在后世武术技击理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射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一项备受重视并世代传承的技艺,有关射箭的学问通常被称之为“射学”、“射艺”或“射法”等。俞大猷对于射箭也颇有研究,著有《射法》一卷,影响甚大,明清射书多有转载,其内容大都来自战场实践,语言通俗易懂,如云“凡箭去,宁高而过的,慎勿低而不及也。此人之病,记之记之。”等。名将戚继光对余氏射法极为信服和推崇,在其《纪效新书》卷13中全文摘录,可见一斑。

4 将领必精于武艺

良将精兵历来是兵家克敌制胜的基本因素。俞大猷在选将练兵方面有其精辟之见。主人曰:“兵有所谓一人敌者,有所谓万人敌者。大将之学,宜在于万人敌,一人之敌,其不宜学乎?”(俞大猷)对曰:“兵之精否,其机实系乎此。大丈夫出当天下事,志能矢效忠公,而临事施谋,贵于有成,才可运量宇宙。而下乎工夫,宜在切实一人之敌,在将不宜学,在兵不宜不学,兵既不宜不学,为将者,苟未之学,则天下技艺之师,皆得以虚文之套欺之。”[19]这段文字集中表明了俞大猷对选将问题的基本观点,即德才兼备。作为领兵打仗的将领除具备“志能矢效忠公”的“德”,还必须具备“运量宇宙”之“才”,以便在“临事施谋”时,能有取得成功的把握。这就是俞大猷所指的“大将之学,宜在于万人敌”的领导才能。其次,是对于“在兵不宜不学”的“手下功夫”一一“技艺”问题。俞大猷认为将领首先要学习,要具备。其道理是“为将者苟未之学”,那么练兵的效果如何?为将者只能听取“技艺之师”的汇报,如果“技艺之师”“以虚文之套欺之”,那么,为将者只能是人云亦云,辨不出是真功夫或者是弄虚作假的“虚套”,这当然就会后患无穷。

当时诸将领中,在练兵“习艺”中确实存在着“未之学”的现象,因而存在被“技艺之师”以“虚文之套欺之”的恶习,致使“终年练兵而无精兵”的恶果。所以,俞大猷认为必须对为将者提出严格要求:为兵者所学的“技艺”,为将者也必须学习,具备这本领,不然就无法做到知己之兵精否。可见俞大猷认为作为当时军人基本的职业技能“武艺”,为将者必须精通才行。这无异于我们现在常说的“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以及“体育训练领域多见的优秀教练员一般来自于优秀运动员的现象”,换言之,也就是要求将领必须亲身参加练兵习艺的实践活动,必须精于武艺,在这方面俞大猷是身体力行的楷模。

5 重视对士兵的思想教育

俞大猷深知行军打仗是性命攸关的事,如果做不好思想教育工作是不行的,“一船之众,自为一军,海中遇贼勇敌则生,不勇则死,不容不勇。”[20]所以无论是练兵还是出战,俞大猷都重视士兵的精神胆气。他认为“练兵必先练胆,练胆必先教技艺。技艺精则胆自雄”,[21]可见他认为胆气过人、有自信心、有勇气和意志是练好技艺本领的先决条件,这句话也客观地指出了信心、勇气、心理作用与技艺习得之间的辩证关系,今天看来都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他说:“教兵之方,技艺为先,节制次之,而其要又在于申明忠孝大节以化导之,使心知。”[22]这里俞大猷强调要对士兵灌输“忠”与“孝”的伦理道德,要让他们知道为谁而战,为什么要战,在心理上大大加强士兵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有利于提升士气。他常教育士兵“正气之所钟萃,既有忠臣义士间生其中,弄兵贼子赖以诛锄,水火之民赖以衽席,天地纲常赖以撑住。盖雪霜同烈,而日月为昭”[23]他严明军纪,信赏必罚,他说“大礼制不立,则纪纲不振;纪纲不振,则号令不行;号令不行,则临阵无制,而欲其战胜攻取,诚不可得。”[24]他说“申以号令,定以赏罚,必使汤火可蹈,溪壑可赴,以一当十,以十当百”[25]在战斗中有功者论功行赏,建奇功者应破格提拔;退缩逗留者一定得以军法处治,绝不姑息。赏罚严明,可以转弱为强。“赏罚不当则兵不服,号令不申则兵不齐,节制不明则不能决胜。”[26]他还阐述了赏罚两者间的辨证关系,“重赏已施,重罚可行,罚生于赏,罚人而人不怨。”[27]赏罚分明才能做到兵无怨言。

在出兵迎战中,俞大猷也注意鼓舞士兵的精神胆气,他本身是明朝著名理学家蔡清的二传弟子,不信鬼神,但海战期间他祭奠海神和阵亡官兵,书写鼓舞斗志的祭文,祈求神明和烈士英灵“助我师之风水皆顺,俾贼人之党徒尽歼。”[28]歌颂烈士“为国而死,为民而死,成仁取义,死有馀荣矣。”[29]

俞大猷还强调基层将官和士兵的协调关系,将官要真正地了解士兵的思想情绪,不受假象蒙蔽,才能掌握士兵的心理动态,充分发挥其潜力,夺取战争的胜利,才是一个好的将领,对于将与兵的关系,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虎豹之威能制百兽者,以其有爪与牙也,兵者将之爪牙也,虎豹无爪与牙与常兽等,将无爪与牙亦常将耳。”[30]由此看出他认为士兵对将官至关重要,将官要熟悉、爱惜自己的士兵,对于所部官兵其中谁贤、谁迂、谁勇、谁怯、谁精、谁疏,谁长于骑而短于步,谁能于此而不能于彼,都要象“儒生之识字义,一字不容放过。”[31]如此布署战术才能调兵强将取得战斗的胜利。

总之,在历史上俞大猷不仅抗倭功勋卓著,而且他对我国军事体育的发展客观上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武术技击发展史上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标志性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

[1] 俞大猷.《正气堂集》卷8《与任复庵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10] 段可发等.俞大猷《剑经》断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 俞大猷.《正气堂集》卷15《上徐相公书》[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4][5] 俞大猷.《正气堂集》卷4《又答选将练兵书》[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6] 俞大猷.《正气堂集》卷6《与李同野书》[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7] 俞大猷.《正气堂集》卷7《论邓成可将》[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8][18] 李良根,李 琳.《剑经注解》[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9] 俞大猷.《正气堂集》卷4《复肖友山侍御书》[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11-12][19] 俞大猷.《正气堂集》卷11《兵略对》[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13][20][23-24][28-29] 俞大猷.《洗海近事》[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A].山东:齐鲁书社,1996.

[14-15][21] 《正气堂集》之《镇闽议稿》[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16-17] 张廷玉.《明史》卷212《俞大猷传》[M]. 湖南:岳麓书社,1996.

[22]俞大猷.《正气堂集》卷11《大同选锋兵操法》[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5] 俞大猷.《正气堂集》卷11《广西选锋兵操法》[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6] 余大猷.《正气堂近集》之《重建诸葛亭记》[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7] 俞大猷.《正气堂集》卷1《上金宪伍山陈公条陈用兵二弊二便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30] 俞大猷.《正气堂集》卷15《与福建巡按海山陈公书》[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31] 俞大猷.《正气堂集》卷1《上宣大军门侍郎联峰翟公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Comments of Yu Dayou Sports Thought

SUN Bo

The researcher analyzed Yu Dayou militar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 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researching literature. Yu Dayou paid attention to congenital conditions and training of soldiers, paid attention to actual combat skill on Kungfu. Yu Dayou had a good skill about Kungfu. Yu Dayou said the general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Kungfu. Yu Dayou paid attention to educate soldiers from spirit Yu Dayou’s thought on military and Kungfu had a great effect at that time, had a important value on militar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oday.

Sports history; Yu Dayou; Sports thought; Comments

G803

A

1007―6891(2013)04―0026―04

2013-01-05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体卫部,上海,200072。Shanghai Xing Jian College P.E. Dept. Shanghai, 200072, China.

猜你喜欢
练兵技击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正气方天祥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练兵集锦
清风正气
孙武练兵
大练兵切忌“念歪经”
多措并举且督且练兵